单元测试题


1—20题每题4分,21—22题每题5分,共9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寥guō)   阳(chóng)    外(fèn

B.长gāo)   性(shuǎng)   罗

C.油)    偻()     叫xiāo

D.倾)    音(qióng)   迷wǎng

提示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峥嵘 漫朔 剩菜残羹

B.漪伦 发酵 经济凋敝

C.踟蹰 流岚 风华正茂

D.虹霓 暴虐 如愿以尝

提示

3、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B.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C.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D.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提示

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志摩,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再别康桥》是他的代表作。

B.闻一多,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是革命的斗士,敢于拍案而起,横眉面对国民党的手枪。

C.普希金,苏联伟大诗人,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D.狄金森,美国女诗人,她的诗以描写自然、抒写个人情感为主。

提示

5、对下列诗句的有关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指的是拜伦。

B.“上帝一定要骂我”中的“上帝”象征着强权和传统观念等。

C.“可是,脏了围裙”这句诗表明追求美好的事物就要付出代价。

D.《我愿意是急流》一诗中的“我”指的是诗人自己。

提示

6、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不讲究格律,也不讲究押韵。

C.“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体诗。

D.“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是运用现代白话。

提示

阅读下面诗节,完成7—17题。

(一)也  许

            ----答一位读者的(甲)

  也许我们的心事/(乙)没有读者

  也许路开始已错/结果还是错

  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

  也许燃尽生命烛照黑暗/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

  也许泪水流尽/士地更加肥沃

  也许我们歌唱太阳/(丙)被太阳歌唱着

  也许肩上越是沉重/信念越是巍峨

  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也许由于不可(丁)的召唤/我们没有其他选择

7、理解诗意,为甲、乙、丙、丁处分别选入最恰当的词( )

A.问题 总是 同时 回避

B.寂寞 全是 而不 抗拒

C.寂寞 总是 也  抗拒

D.孤立 完全 也  推辞

8、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鄙视生活中弱者的思想感情。

B.本诗以促膝谈心的方式来抹去“读者”心中的孤独、寂寞感,并回答“读者”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困惑。

C.本诗承认生活中的某些缺憾,但更看重有信念、有责任感的人生。

D.这首诗运用反复、排比的修辞方法,在反复中增加抒情的浓度,在排比中增加语势。

9、对“肩上越是沉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过重的工作量

B.过重的家庭生活负担

C.过重的精神负担

D.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二)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10、对下面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中的“土地”象征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大地。

B.“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可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

C.“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可看作是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

D.诗作最后两行别起一节,作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这样安排是为了使诗行整齐美观。

提示

11、对《我爱这土地》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提示

                     (三)偶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二句中的“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冻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重开”等字眼,隐含有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提示

(四)海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1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

B.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全诗的发展层次。

C.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了大海的整体形象。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的惊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提示

             (五)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探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14、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角已变成灰烬”中的“灰烬”和“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中的“血和泥”等词语暗示祖国正笼罩在深重的苦难中。

B.“我用残存的手掌探索这广大的土地”一句形象地表明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C.“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中的“那辽远的一角”指没有被侵略者蹂躏的解放区。

D.“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中的“恋人的柔发”和“婴孩手中乳”用的是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包含着丰富的感情。

提示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表现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第二部分表现诗人对象征“永恒的中国”的土地的深情赞美。

B.本诗在描写沦陷区的阴暗时,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面缀连;在抒写解放区的光昌明丽时,则侧重于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

C.这首诗并没有采用直接抒发感情和对事物进行直接评价的陈述方法,完全是通过形象的描写来表情达意的。

D.这首诗既是诗人长期孕育的情感的结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旧保持的爱国精神的升华。

提示

              (六)夜

                     李小雨

鸟在棕榈叶下闪着眼睛,

梦中,不安地抖动着肩膀,

于是,一个青椰子掉进海里,

静悄悄地,溅起

一片绿色的月光

十片绿色的月光

一百片绿色的月光。

在这样的夜晚,

使所有的心荡漾、荡漾……

隐隐地,轻雷在天边滚过,

讲述着热带的地方,

绿的家乡

16、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鸟在棕榈叶下闪着眼睛,梦中,不安地抖动肩膀”一句写出了夜的宁静,鸟是因宁静而堕入梦中的。

B.“一个青椰子掉进海里”,这是长久静穆中偶尔发出的声响,声响的消逝更显出无边的静。

C.“一片绿色的月光,十片绿色的月光……”作者在这里以绿写夜,描绘出夜的青绿的色彩基调。

D.“静悄悄地”、“隐隐地”,声响虽然是起于静并融化于静,但破坏了整体的静。

提示

1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描写南国海边夜的声响和色彩,创造出了悠长恬静、富于空间感和时间感的夜的意境。

B.“使所有的心荡漾、荡漾……”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节奏和它的无边无际的绵延。

C.诗歌借助雷声,把意境扩大到无边和遥远的热带,使绿的现实存在与绿的想象中的家乡契合一体。

D.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将夜的景物生命化和人格化,还移情入景,由景生情,使整首诗的意境浑然天成。

提示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

  中国新诗中带着两大革命胎记诞生的:首先是在科学与民主以至社会主义的新思潮推动下,扫除了旧体诗词唱滥了的那套封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确立了富有现代社会色彩和生活情调的诗歌境界;其次是力图摒弃僵死的文言词语,而以口语入诗,作所谓的白话诗,以利于反映现实表现真情。从而走了“诗体的大解放”的道路,其主要成就便是自由诗的诞生。在音律形式上它自然也曾对外国诗歌有所借鉴,但主要都加以溶化,在中国现代口语基础上提炼出诗的语言来,而形成为中国的自由体新诗。它是“五四”以来新诗运动对于旧传统的突破,属于创造性的新发展。放在中国诗歌流变史的长河中来看,如商周四言,楚汉骚赋,汉魏乐府,晋宋五言,隋唐律绝,宋词,元明曲令,都是递嬗升降,各自打着时代烙印;那么“五四”以来便是自由诗。它是我们这个时代新诗中所特有,因而是最富生机,最有前途的,不论有多少权威说它“在交倒霉运”,或者“我就是不看”,这无损它的成长和发展,并且不可能用其他形式来代替。如果让艾青“带着脚镣跳舞”,还会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火把》以及《古罗马的大斗技场》这些肯定能给我们时代增色的诗篇吗?如果让未央把《驰过燃烧的村庄》、《枪给我吧!》写成格律诗,那将会成个什么样子呢?自由诗并不是不要韵律,而是“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这是诗人戴望舒在《论诗零札》中指出的,他还说:“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或使诗情成为畸形的。倘把诗的情绪去适应呆滞的、表面的旧规律,就和把自己的足去穿别人的鞋子一样。愚劣的人们削足适履,比较聪明一点的人选择较合脚的鞋子,但是智者却为自己制最合自己脚的鞋一样。”依脚制鞋,量体裁衣,当然不会有固定的形式,固定的尺寸,没有节奏韵律,它正是以没有固定的形式为形式,以没有固定的节奏韵律为节奏韵律。它如同行云流水,临风作态,随物赋形,虽然变幻莫测,但并非没有理路可寻。即如艾青所擅长的自由体是否毫无理路可寻?不是的。艾青就在其《诗论》中曾这样表达过:“艺术的规律是在_________里取得统一,是在参错里取得_________,是在_________里取得均衡,是在繁杂里取得_________。”只有摆脱了一切格律的束缚,语言运用的技巧才能达到极妙的境界。讥讽自由诗是“分行写的散文”,无非是僵化了的审美偏见而已。

18、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

A.变化 和谐 运动 单纯

B.变化 单纯 运动 和谐

C.运动 单纯 变化 和谐

D.运动 和谐 变化 单纯

19、“带着脚镣跳舞”和“把自己的足去穿别人的鞋子”这两个比喻句形象地证明了戴望舒的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只有诗人中的智者才会这样做的”中的“这样做”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自由诗在形式上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两大革命胎记”指的是确立了现代审美情趣和以口语入诗。

B.中国新诗走上了“诗体的大解放”的道路是因为文言词语进入现代已趋僵死。

C.讥讽自由诗是“分行写的散文”,这是具有审美偏见者的偏见,是不可取的。

D.“五四”以来的自由诗之所以最富有生机、最有前途,主要是因为有像艾青、未央等一大批活跃的作家。

[答案与提示]

23、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上帝爱鱼/造了许多湖泊或小溪

人也爱鱼/造了许多网鱼的工具

要求:

(1)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2)可以编写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抒情言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