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单元复习

 

一、一周知识概述

  本周我们复习第三单元的演讲词和第四单元的序言。

二、重点知识归纳与讲解

(一)、重点字词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义愤填膺:由不义的人和事所激起的愤怒感情充满胸膛。

  安之若素:指对待困难、危险或特殊情况,心态安然,像对待平常情况一样。

  息息相关:一呼一吸互相关联,比喻关系非常密切。

  无济于事:所作所为对于事情没有作用。

  不言而喻:用不着说就可以明白。

  永葆生机:永远保持着生命力。

  百折不挠: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

  坚韧不拔:坚强而有韧性,丝毫不动摇。

  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得到。

  迥然不同:很明显不一样。迥然:形容差得远。

  浅尝辄止:对某门知识或某个问题刚刚了解,不往深处研究就停下来。

  永垂不朽:(事迹、英名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诅咒: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

  诽谤:说别人的坏话,毁别人的名誉。

  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曲笔:①古时指史官不据实直书,有意掩盖真相的记载;
      ②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笔法。

  冷眼旁观:用冷静或冷漠的态度从旁观看(多指可以参加而不愿意参加)。

  逆来顺爱: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理的待遇采取忍受的态度。

  蜿蜒: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的延伸。

  苦心冥想:深沉地思考,绞尽脑汁地想。

  鸦雀无声:连乌鸦和麻雀的声音也没有,形容非常寂静。

  死有余辜:指处死刑都抵偿不了罪行,形容罪恶极大。

(二)、演讲词和序言的知识介绍

  演讲词是在某一特定场合(群众集会或某一会议)发表讲话的文稿。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要有鲜明的针对性。要根据不同的听众和演说目的,确定演讲的题目与中心,确定演讲选用的材料,确定文章的详略。

  第二,要有鼓动性。要针对问题,“紧紧围绕中心,选取一个最能说服听众的逻辑顺序,包含真挚的激情,运用生动的语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达到打动听众的目的。

  第三,要有可说性和可听性。语言要通俗易懂、形象、口语化。尽量多短句,多用积极修辞手法,达到生动吸引人的目的。

  另外,演讲词在结构和写法方面还有以下一些特点:

  在文章的开头,或开门见山,直陈己见,或故意发问,引人思考,或巧作婉言,从旁切入。主体部分,要围绕中心展开,使听众能抓住要领,展开时或逐层深入,或分成几个方面一一阐述,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在每一层次或每一方面的开头处,往往先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的要点,段尾再加以重申,并且段落与层次之间要注意过渡与衔接。结尾部分,要么概括演讲的中心,使之强化,起画龙点睛之作用;要么发出号召,指明方向;要么留下问题,发人深思。

  序言,简称序,是一种文体,是附加于著作或书画等并同它们有一定关联的评述性文字。序,在古代分为书序和赠序(写出来送人的文章),我们这里所说的是书序。书序又称“叙”或“引”,古代多放在书后,后来一般放在书前,所以又叫前言,在专业著作里还叫导言。作者写的序叫自序,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也有他人写的,多介绍作者或评论书的内容;还有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的,叫代序。这种文体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介绍式、评价式、阐发式和随感式等几种。

  序文不拘长短,贵在表达真情实感,阐发真知灼见,不敷衍、不客套;笔法灵活,常以评述为主,也可叙事、状物、抒情。这种文章中文质兼美者,往往能够独立于所序作品之外而成为脍炙人口的散文或是具有学术或艺术价值的文章。

(三)、把握文章的重点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篇悼词从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人类的伟大贡献,热情赞颂了他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终生的革命精神,表达了作者和千百万无产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沉痛悼念。

  马克思的一生,是崇高的一生,革命的一生。无论是作为科学家还是革命家,他对人类的贡献都是巨大的。恩格斯是马克思生前的好友,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最哀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在这种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氛围和有限的时间里,除了对逝者表示哀悼之情外,还应当介绍马克思生前的活动,评价他的伟大贡献,鼓舞人们继承马克思未竟事业,恩格斯在这方面做得恰到好处:深沉、悲痛而不失自持,极力颂扬而又不加雕饰,说服力强而感人至深。

《我的梦想》

  结合课文内容,想想“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梦想”具体指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一定要联系演讲的背景和演讲的中心内容来进行分析归纳。把握了“梦想”的内容,也就是把握了本文的中心主旨。例如: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就是在美国没有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没有对黑人的奴役、压迫,正义和公正的阳光洒满人间。黑人与白人一样,真正成为这个国家的主人,真正享有法律所赋予的民主、平等和自由的权利,黑人与白人成为情同骨肉的兄弟姐妹。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这篇重要讲话,回顾总结了北京大学百年历史和中华民族百年奋斗史,高度评价了北京大学对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的伟大贡献,精辟地论述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殷切希望广大青年、学生继承发扬五四爱国传统,勇敢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使我们的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无限美好的未来。

  这篇讲话集中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为面向21世纪的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在“五四”这个爱国运动纪念日,这个中国青年的节日,江总书记这篇慷慨、热情的讲话,对于青年一代就更具感召力,其意义也就显得更深远。

《我的呼吁》

  作者所呼吁的主要内容是:呼吁全人类要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不仅要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我们周围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呼吁人类放弃暴行,努力去实践仁爱和真理;呼吁人们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呼吁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再以战争方法、而用和平的方法解决问题。

  文章先向全人类呼吁要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阐明自己的伦理观,说明生命需要重视的原因,然后从三个方面指出当前人类面临的威胁,呼吁人类从尊重生命的伦理出发采取相应措施消除这些威胁。全文思路是由总到分,第1、2段是总,其中第2段属过渡段,第3—7段为分,分说部分按呼吁的内容又可分为三个层次。

《呐喊自序》

  作者创作小说并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缘由,是我们学习本文的重点。缘由有二:首先即文章首段所言,《呐喊》是作者年青时候做过的许多梦中那“不能全忘的一部分”。那么,这些“梦”是什么呢?统观全文,可知作者在文中记叙了自己年青时的三个梦想,一个是通过学洋务来救国,即洋务救国梦;一个是立志学医,期望平时治病救人,战时从军报国,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即学医救国梦;第三个是弃医从文,想提倡文艺运动,来改变麻木愚昧的国民的精神,即文艺救国梦。这些梦想虽然都未实现,但贯串于这些抉择中的基本思想——救国救民——却因为经过沉默思考更显得强烈而深沉,终于促成他后来的呐喊战斗。第二是因为朋友金心异的来访和倾谈。三大梦想的破灭使鲁迅陷入了无边的寂寞之中,这时朋友金心异来访索稿,特别是他与鲁迅之间关于“铁屋子”的一场论辩,极大地启发和激励了寂寞苦闷中的鲁迅:“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而且鲁迅的从文之梦虽然破灭,但并没有改变“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的基本观点,“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并且最终写出了振聋发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的《呐喊》。总之,鲁迅先生坚定执著地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是创作《呐喊》的深厚思想基础和真正的缘由,而金心异的访谈则是鲁迅先生创作《呐喊》的直接契机。

《胡同文化》

  作者一生对传统文化怀有深情。这在他一系列作品中都有体现。作者虽然钟情于他的家乡地域文化,但他大半辈子在北京度过,对北京文化耳濡目染,已生出深厚的感情。无论是高邮文化,还是北京文化,都是中华传统文化,都深深地打动着作者的心。从这篇文章中,则不难看出作者对北京文化的了解之深和喜爱之情。其实,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有相当多的成分也是作者汪曾祺所推崇的,如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等,所以他能够对此产生共鸣。但作者对这种封闭性的小市民文化,并没有完全沉醉其中,而是怀着一份清醒的。他知道在时代大潮下,这种文化必然要衰落下去,遭到淘汰。所以,当我们看完文章的最后两段,再回过头来看文章的中间部分时,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作者对胡同文化并不是一味的肯定、沉迷,而是有所批判、有所反思。比如,说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那当然不是褒扬,也不是中性,而是怀有一点批评的态度;胡同市民对学生运动的态度,也不见得是作者所同意的;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更有它的消极意义。正因为这些内涵都不够积极,所以胡同文化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难免走向消失。作者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给予理解,表达了无奈,但他也知道这是下层平民的文化,旧时代的文化,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文化,无力抗争的文化。他虽然在理智上知道它走向终结是必然的,但感情上是怀着伤感的情绪的。

  由胡同文化的内涵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北京下层市民生活的可怜和无奈。生活在天子脚下,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自我满足、忍耐屈从,这难道不是长期高压统治的结果吗?这也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作者虽然没有这样写,我们却可以读出这层意思。

《宽容序言》

  试结合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说说你从中明白了哪些道理,受到了哪些教训。

  (1)分析:作者明明白白地把故事中人们生活的山谷称之为“无知山谷”,把他们的统治者称之为“守旧老人”。他们的视野多么狭窄,他们的知识多么浅薄!一场干旱,他们就一筹莫展,除了幻想,惟有坐以待毙。他们的生存空间多么狭窄,他们的生存方式多么原始。所谓“宁静”,其实是死水般的停滞,所谓“幸福”,实则麻木不仁的满足。但是更为荒唐的是,无知者不以为无知,持偏见者不以为持偏见,相反,他们把固陋与偏见视为天经地义,神圣不可亵渎,而且用律法规定,任何人不得离开山脚一步,把自己封闭在令人窒息的世界里。迷信和闭塞使人们拒绝任何新知识,把真理视为异端,把先驱者一棍子打死。

  道理:贫穷、落后、反动的根源在于无知、愚昧、闭塞。

  教训:历史的进步,要靠知识的进步,靠真理的发展。

  (2)分析:“无知山谷”尽管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用律法与迷信把人们禁锢得死死的,但是人类一要生存,二要发展,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严酷的律法挡不住,岩石高墙也挡不住。早就有一些男男女敢于怀疑,敢于质问,但他们“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先驱者更是勇敢者的杰出代表,他为真理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

  道理: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真理是一定要发展的。

  教训:探索者、先驱者是可敬的。

  (3)分析:真理最初在少数人手里,如果像无如山谷那样,对先驱者不但不予保护鼓励支持,反而倒行逆施,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也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传统观念不是神圣的,对于新的思想,必须采取宽容政策,容许其发展,让实践来检验其真理性。只有这样,真理才能顺利发展,社会才能迅速发展。

  道理:要使真理畅通无阻地发展,就要保证思想自由,就要采取宽容的政策。

  教训:思想自由,政策宽容是真理发展的必要条件。

复习检测题

(1—16题,每题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繁)    咒()   石(pán

B.澎bài)    罪()   藏

C.诚zhì)    端(lí)   砥

D.憬(zhuōng)  气něi)  丽(xín

2、下列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浅尝止(就)  永不朽(流传下来) 义愤填(胸膛)

B.无于事(补益) 安之若(平常)   不言而(明白)

C.百折不(屈服) 永生机(保持)   民不生(依靠)

D.梦以求(睡着) 死有余(辜负)   言简意(完备)

3、下列加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日前出现在报端的那些言论,我虽然又好气又好笑,但也颇有些高兴,因为毕竟有人回应了。

B.我再度申明:出版这个参考材料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出一个为何了解下层情况的方法,而不是要大家去记那些结论。

C.坚持改革开放,目的正是因为搞活经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D.阳光虽然为生命所必须,但是阳光中的紫外线却有扼杀原始生命的危险。

4、依次为下面各句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为了抢救落水儿童,他 ______ 不顾个人安危,纵身跳入河水。

 ②这件事大概发生在他五十岁 _____ 的时候吧,村里人说不太准。

 ③三年来,大大小小的考试中他 _______ 夺冠,老师们赞不绝口。

A.全然 上下 连续         B.完全 上下 屡次

C.全然 前后 屡次         D.安全 前后 连续

5、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金三角的贩毒分子,在从境外获得轻武器后,如虎添翼,制毒贩毒更加猖狂。

B.小张写字潦草,一着急更是笔走龙蛇,以至过一段时间连自己都不认得了。

C.老李就是有时脾气躁,其实他是个热心肠的人,可你对他不但不赞一词,反而还讲他的坏话。

D.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6、“看着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一句表明,这篇文章是( )

A.此文是为摄影艺术《胡同文化》作的序。

B.此文是介绍胡同文化的。

C.此文是一篇游记散文。

D.此文是一篇富有激情的议论文。

7、结合全文看,这三段文字主要写( )

A.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B.看着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

C.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D.再见吧,胡同。

8、这几段文字中,作者所透露的情感是( )

A.惋惜、同情           B.怀旧、伤感

C.无可奈何            D.凭吊、伤感

飞翔的燕子

  我家窗外,不见绿阴,是高楼包围中遗留下的一片灰扑扑的低矮的瓦房,使我得以望见一片天空,望见它的晴朗阴沉、星月风雨。当然,也得时常紧闭窗户,看那几根烟囱中逃窜出来的煤烟,如何张扬肆虐。

  奇怪的是,燕子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飞翔而至,像老朋友似的呢喃问候。

  一个暴风雨来临前的黄昏,空中沉闷难耐。窗外的煤烟终于消失了,我可以打开窗子了,可以享受一番自然风的抚摸了。就在打开窗子的时候,我的眼睛明亮起来——两只燕子,正在窗外阴沉的天空下盘旋飞翔。那白色的肚皮,似闪电,昭示着一种高洁;那划破阴沉的长长的翅膀,透剔着搏击的希望。

  久违了,我亲爱的朋友!我亲爱的燕子!那些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那些少时见过的在空中的电线上编织音符的燕子,那些春天在草丛中呢喃的燕子,早已成了过眼烟云,真真切切远离我们了。今天,这快乐的,时而俯冲,时而奋飞,倏忽不见踪影,突然又出现在眼前的呼唤暴风雨来临的燕子,让我这城中村夫,忧郁尽退,灵魂随之飞翔。

  我打开所有的窗户,希望燕子疲惫的时候,飞进来歇一歇。但燕子终无此意,有时飞至窗前,又昂然而去,它们有自己的天空,在天空中,塑造着飞翔的灵魂。

  在那个暴雨入注的夜晚,我梦见了好多飞翔的燕子。

  以后,在这个尽管没有“绿水人家绕”,而是乌烟熏人的境地,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日出日落,不知为什么,我家窗外,总有两只燕子在飞翔——直到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我想,也许是我们的生活中昆虫太多的缘故吧,燕子终究要出现的。

  不知什么时候,在这个熙来攘往的世界,我喜欢独处。心灵在静寂中用眼睛去感悟春夏秋冬。在这个潮湿闷热的夏季,飞翔而至的燕了,无疑让灵魂开满了春天般的阳光。

9、(1)第二段中“这样的环境”是指 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5字)

  (2)作者在第二、四段都称燕子为“朋友”,对燕子怀有深厚的感情,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请摘原文回答,不超过35字)

[答案]

10、第四段末“灵魂随之飞翔”,第五段末“飞翔的灵魂”,这两句话含义是否相同?请你回答并说出理由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倒数第二段末句“也许是我们的生活中昆虫太多的缘故吧,燕子终究要出现的”,这句话的含义及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下面是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的环境是昏暗阴沉,自始至终给人一种压抑沉闷之感。

B.本文的燕子是象征积极向上奋斗不息的力量,它成为作者视野中优美亮丽的风景。

C.本文反映作者的心情是乐观开朗的,作者也像燕子一样“灵魂开满了春天般的阳光”。

D.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写自然界的燕子,捕捉昆虫的燕子;暗线写奋进执著的斗士,勇斗邪恶装点春天的精灵。

E.本文寓情于景,景中显情,语言优美,很多语句化实为虚,更富有诗的韵味。

《世纪清华》序
季羡林

  唐代大诗人元稹有一首著名的诗: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讲的是唐玄宗的一座行宫,在开元、天宝时期,一定是富丽堂皇,美轮美奂。然而,时移世迁,沧海桑田,到了今天,已经寥落不堪,狐鼠成群。当年大概也属于“后宫粉黛三千人”的一些宫女,至今已老迈龙钟,便被流放在这一座离宫中,白发青灯,宫花寂寞,剩给她们的只是寂寞、孤独、凄凉、悲伤;留给她们的只是回忆,回忆当年的辉煌,从中吸取点温馨。她们大概都是相信轮回转生的,她们赖以活下去的希望,大概只有渺茫幽杳的来生了。

  现在收入我们这本集子中的文章,都属于回忆一类,是清华人自己回忆水木清华的。写的人有的出身于清华学校,有的出身出清华大学;有的人已经离开人世,有的人还活在人间。活着的人大都已成了“白头宫女”,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同样是回忆,我们今天清华人的回忆,却同唐代的老宫女迥异其趣,有如天渊。我们不是“闲坐说玄宗”,我们是“白头学士在,忙中说清华”。我们一不寂寞、孤独,二不凄凉、悲伤,我们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

  那么,我们为什么写这样的回忆文章呢?

  几年以前,我曾揭橥一义:怀旧回忆能净化人们的灵魂,能激励人们的斗志,能促使人们前进,能扩大人们的视野。试读集中的文章,或回忆水木清华之明秀;或回忆图书馆收藏之丰富和实验室设备之齐全;或回忆恩师们之传道授业,谆谆教诲;或回忆学友们之耳鬓厮磨,切磋琢磨。清华园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师友们的一颦一笑,一词一语,无不蕴含着无量温馨。西山紫气,东海碧波,凝聚于清华园中,幻成一股灵气。天宝物华,地灵人杰,几十年清华造就了大量人才,遍布全中国,扩大到全世界,行当不同,各界都有,而且都或多或少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岂无因哉!回忆到这一切的时候,那一个清华人会不感到温馨,感到自豪呢?白头学士忙说清华,岂无故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忆旧,能不净化我们的灵魂吗?

  “净化”二字是我从古代希腊Catharsis一词借来的。古希腊哲学家主张,悲剧能净化人们的灵魂。他们自有一番说法,是很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我借来一用,也有我的说法。我同古希腊的说法,不是没有相通之处的;但是,基本上是“外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我相信,我的说法也是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这个“净化说”能不能用到唐朝的“白头宫女”身上,我姑且存而不论。用到清华的“白头学士”身上,却是毫无疑义的。

  今天清华的“白头学士”也同唐代“白头宫女”一样会看到我们的未来,但是,我们的未来决不是来生。那一套我们是不想信的,也是用不着相信的。我们要看的未来是就要来到我们眼前的21世纪,以及其后的还不知道多少世纪。今天的清华已有了过去的辉煌和眼前的辉煌。但是,清华人——其中包括本书中忆旧的这一批清华人在内——并不满足于过去的辉煌和眼前的辉煌。我们看得更远、更高。我们看到的是比过去和眼前辉煌得不知多少倍的未来的辉煌。我们对全中国和全世界还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这些“白头学士”虽然垂垂老矣,但是我们是有后来人的。清华今天在校的学生,以及还不知道有多少届,未来的学生都是后来人。我们是暂时的,但是清华却会永存。是为序。

(载1998年10月25日《光明日报》)

13、读这篇序,(1)作者为什么由元稹的诗落笔?(2)通过引用元诗并对其进行分析有何作用?

  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第三段中,作者由“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两句诗仿出了“白头学士在,忙中说清华”这两句话,这样写起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作者认为写些回忆文章有什么意义?他把这意义又分为哪两点来加以解说。

  答:写回忆文章的意义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表现在①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以元稹的诗起笔,引出“回忆”,并以此贯穿全文,在比较鉴赏中点题,可谓匠心独运。

B.文章由“闲坐说玄宗”说起,其实闲笔不“闲”,意在铺设文采,深化主旨,体现文体特色。

C.“白头宫女”的回忆只是“发思古之幽情”,只留下凄凉和悲伤,清华人的回忆与之相比“有如天渊”。

D.作者巧借“西山紫气,东海碧波”,给清华园笼上了天地的灵气和神奇的色彩,目的是引人入胜。

E.作者用散文笔调作序,融叙述、议论、抒情为一体,言简意赅。

17、下面的长句表意不清,请把它改写成几个短句。(8分)

  要求:可增减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人类的历史已不再是乱七八糟的一堆统统应当这时已经成熟了的哲学理性的法庭所唾弃并最好尽快被人遗忘的毫无意义的暴力行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8、读下面这首诗歌,仔细揣摩诗歌的内容,仿照“如果你是大河,何必为一朵浪花的消逝而伤心”补写出其中空缺的部分。

  要求:句式相同,字数可以有变化。(10分)

如果你是大河,

何必为一朵浪花的消逝而伤心;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还是你。

那就静静地微笑沉默不语。

[答案]

19、根据下面的文字,给“数学语言学”下一个恰当的定义。(30字以内)(10分)

  把数学和语言学这两门差别悬殊的学科紧密联系起来的强有力的纽带,是语言通信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前者实现了语言符号的远距离传输和转换,后者则用数字化快速运算来处理非数值符号——语言。20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要求,使数学的领域空前扩展了,语言学的领域也空前地扩展了。它们都扩展到以长符号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因而就发现了共同的边界,并且彼此渗透。于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数学语言学应运而生了。

  答:数学语言学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回,日本歌伎大师勘弥扮演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正当他要上场时,一个门生提醒他:“师傅,您的鞋带松了。”他回了声“谢谢你”,然后立刻蹲下,系紧了鞋带。当他走到门生看不到的舞台入口处时,却又蹲下,把鞋带复又弄松。显然,他是想以松垮的鞋带表达一个长途旅行者的疲惫。那天,有位记者恰好看到这一幕,戏演完后,他问勘弥:“您为什么不当场教那位门生呢?”勘弥答道:“别人的亲切必须坦率接受,要教导门生演戏的技能,机会多的是。在今天的场合,最要紧的是以感谢之心去接受别人的亲切,并给以回报。”勘弥的美德令人肃然起敬,感佩不已。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以“回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