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有一个梦想》

 

一、一周知识概述

  学习演讲词要注意说写结合,加强朗读和口语训练,在实际的朗读和演说中,体会演讲词的特点和魅力。要注意抓住演讲词的主旨和特点,分清文章的逻辑层次,体会其中多样化的表现手法,看看它们是怎样将理论性与艺术性、鼓动性与形象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另外,还要领悟、品味其中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朗读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1、理清文脉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文章开头先是简要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接着概括地指出马克思的逝世给全世界无产阶级造成的巨大损失。用两个“对于”,从革命斗争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说明马克思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空白”一句,极言损失之大。

  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这部分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总结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首先,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重大发现,作者将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即物种起源学说相提并论,从而生动地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的意义。而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重大发现,它的提出,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一切深刻地说明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其次,作者认为马克思还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他概述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如办报、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等,热烈地赞颂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伟大成果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而不同阶级对马克思截然相反的态度,恰恰证明了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对于他的逝世,世界各地的无产阶级和劳动者都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和尊敬。最后一句总结全文,马克思的事业和英名将永垂不朽。

  

《我有一个梦想》

  这篇演讲词的逻辑非常严密。文章一开始,马丁·路德·金就以形象生动的语言阐述了此次游行的起因和目的。他从一百年前林肯签署解放黑奴宣言讲起,自然而然地引到目前黑人生活的现状:黑人仍然生活在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镣铐和枷锁下,不仅物质上极度贫困,而且精神上备受屈辱,虽然生活在自己的家园,却像流亡者一样缺少归宿和安全感。正因为如此,民权组织组织了这次盛大的游行,要求“兑现诺言”,争取民权和自由。这是宪法所赋予黑人的正当权利,是正义的,是合理合法的。

  紧接着,作者提醒美国政府,现在正是“兑现诺言”的最佳时机,改善黑人的生存现状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如果忽视了时间的迫切性,低估黑人争取正当权利的决心,将会给美国带来致命伤,“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但另一方面,作者也反过来提醒黑人同胞,一定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和策略。马丁·路德·金深受印度圣雄甘地非暴力思想的影响,主张用和平的方式争取正当的权利,反对“以暴易暴”。主张“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而应当用包容、忍耐和博爱的精神来对抗仇恨。在不同的场合,他反复谈到,黑人的斗争决不可出现暴力,“我们将以法律和秩序为最高准则指导我们的行动”,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应成为行动的指南,“尽管我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对我们的白人兄弟决不可怀恨在心,而应停止憎恨。”可以说正是马丁·路德·金的这种思想,为后来黑人民权运动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因为是面对黑人同胞演讲,马丁·路德·金在这一场合必须鼓舞同胞士气,帮助他们树立信念和理想,团结他们共同前进,接下来的几段,马丁·路德·金用一系列气势磅礴的排比句,表达了黑人民权运动的目标,以及对黑人同胞的深切希望。那就是斗争一定要彻底,每个人都要有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韧劲,无论在怎样艰难的环境和痛苦的遭遇中都要坚持下去。他充满激情地呼吁大家回到那些最冥顽不化的地方,坚持战斗,不要绝望,胜利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最后一部分是全文的高潮。作者连用六个“我梦想有一天”,以诗一样的语言和酣畅淋漓的排比句式,正面表达了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抒发了他作为一个黑人内心最热烈的梦想。他呼吁种族平等,人格尊严和兄弟般的情谊能早日到来!他呼吁自由与平等在美国的各个角落都能得到实现!这几段文字情感充沛,文采斐然,犹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不可阻挡,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这篇演讲词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饱含激情。作者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的期待开始,到对一百年之后黑人现状的失望,到要求政府兑现“支票”的义正词严,再到“我有一个梦想”的热烈憧憬,其间无不充满着作者悲愤而热烈的情感。正因为作者饱含深情,而且在演讲中把梦幻、心曲和圣歌联系起来,使演讲如交响乐一般在听众中回荡,使听众的情绪受到感染并得以升华,产生了极强的号召力。而这正是演讲成功的必要条件。

2、形式特点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篇悼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第一部分的第一层,详细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接着具体描写了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第二层用议论的方式阐述马克思的逝世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通过叙述描写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感人的印象——马克思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人是坐在安乐椅上逝世的。这些叙述和描写是为下面的议论服务的。第二层的议论是在第一层叙述、描写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叙述、描写、议论的综合运用,使演讲词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多用叙述形式;对马克思的各种贡献、发现的阐述和评价,采用议论形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运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或修辞手段,抒发了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的真挚感情。叙述可以记清事实,议论可以阐明观点,抒情可以吐露情怀,三者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使演讲词的观点和材料高度统一,而且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语言准确生动是这篇悼词的又一特点。如第3段阐述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用语:“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中的“繁芜丛杂”和“掩盖”。“繁芜丛杂”的本义是丛生的杂草多而乱,这里比喻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谬误百出,模糊杂乱。“繁芜丛杂”极为贴切、准确,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其他段落用词准确、生动的情况也随处可见。

《我有一个梦想》

  这篇演讲词也是中外演讲史上文采斐然的篇章之一。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几乎每一段都有大量形象的比喻,如用“灯塔”和“黎明”来比喻林肯签署的解放黑奴宣言,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和“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等来比喻黑人的处境,生动地描绘出美国黑人的生存现状和他们内心的渴望。“空头支票”等则形象地表现了政府许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文中华丽的词句,典雅的语言,为演讲锦上添花。文中还大量运用了排比、呼告和反复等修辞手法,使作者的思想表达得更充分,更鲜明,有着排山倒海的气势,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

三、难点知识剖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主要难点在第三段。这一段介绍了马克思伟大发现之一——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文章首先用类比的方式揭示了这一发现的伟大意义,而后介绍了这一规律的具体内容。由于本段由一个复杂单句构成,加上中外用语习惯的差别,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全段只一句话,是一个复杂单句。“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一类比,意在强调马克思所发现的同达尔文所发现的一样,是对客观规律的发现,是了不起的重大发现。下边的“简单事实”和这“发展规律”是同位语,冒号的后边的话又是解说这“简单事实”的。因此,这三者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冒号后边的话,中间有个分号。分号前边讲的是物质生产与精神活动的关系,是“因”,分号后边讲的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由“因”推出的“果”。这个“果”又含两层意思,前一层说明什么是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产生,后一层推理必须由经济基础来解释上层建筑。(“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不知是不是由于翻译的原因,话不通,意思不明白。似乎应是:“所以,由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而形成的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顺便说及的是,第七段“最早的《莱茵报》……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和“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这些仅仅是词组而不是句子。这大概又是译者的疏忽。)既然是经济基础来决定上层建筑,那么,当上层建筑成为落后、反动的东西,制约了经济基础的发展时,被压迫阶级就要起来推翻这落后、反动的上层建筑,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换句话说,在阶级社会里,被压迫阶级对压迫阶级的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下边第四段讲马克思的另一伟大发现——发现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发现,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同它以前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样,是不合理的社会,最终也会被推翻,由共产主义社会取代它。这些,就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伟大意义。

《我有一个梦想》

  本文主要难点是理清作者的思路,明确“梦想”的具体内容。作者通过对“梦想”的描述对黑人解放运动的前景进行了展望,作者“梦想”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黑人的物质生活条件能得以改善;二是能够得到与白人平等的人身自由权利,黑人与白人能和睦相处。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排比句式在演讲中的独特效果是本文的重点,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如9-14段、18-25段,这些排比句式的运用增强了语势,使作者内心的激情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宣泄,也使演讲更具有鼓动性,更有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更容易感染听众并激起他们深深的共鸣。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