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携来/百侣/曾游
C.人生易老/天难老 D.战地/黄花/分外香
2、下列诗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
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②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③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④粪土当年万户侯
A.借代 比喻 拟人 借代 B.比喻 拟人 拟人 夸张
C.借代 拟人 比喻 拟人 D.夸张 比喻 比喻 借代
3、下列诗句都是描绘秋景的,选出与《沁园春·长沙》意境相似的一项(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4、下列音节划分不当的一项是( )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D.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5、诗词的语句因格律的要求,常常颠倒次序。下列没有颠倒语序的一项是( )
A.万里长江横渡
B.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C.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6、对《再别康桥》写作方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然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全诗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7、《沁园春 长沙》上阕的主要意思是( )
A.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
B.借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C.描绘宇宙间的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的景色。
D.描绘了壮观美丽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借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8、对结尾一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设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不怕困难的斗争精神。
B.采用反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在大风大浪中的战斗精神和毫不动摇的坚强意志。
C.采用设问句式结尾,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重任。
D.采用反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勇于掀巨浪、阻飞舟的英勇无畏的气概,决心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重任。
9、下面是对《采桑子 重阳》的解说,选出错误的一项。( )
A.“人生易老天难老”是说人生有尽,宇宙无穷。“岁岁重阳”,就是天难老的证明。
B.“今又重阳”,指诗人在战地重逢的重阳,即1929年的重阳,“黄花”即菊花。
C.“不似春光”,是说秋光与春光之别,是客观现实;“胜似春光”,是说秋光比春光更美,是主观感受。
D.“寥廓”指天地广阔;“江天”指江水与天空相接;“万里霜”,指一片茫茫霜雪。
10、下列对《采桑子 重阳》的赏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什么说“战地黄花分外香”?因为战地播种着英雄的头颅,灌溉着烈士们的鲜血,因而看到在炮火连天中挺立开放,绽黄吐芳的菊花,觉得格外美丽。
B.秋光比春光更美,显然根据不全然在于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于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不接近妩媚。
C.“江天”句预示着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坚定的信心。作者将秋天写得这样阔大,表明了诗人胸怀的博大无私。
D.作者在本词中写深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鲜明爽朗;对自然人生的看法,豪迈乐观。整首词气度恢宏,毫无肃杀之气。
11、对《再别康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节中诗人连用三次“轻轻的”,将离别时依恋之情表现得含蓄委婉。“西天的云彩”这一色彩鲜明的特定意象,表现出学业完成后的释然与轻松的情怀。
B.第二节至第五节中,诗人描绘了康桥迷人的景色。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清泉以及小船、星辉。这些美妙的景物,幻化出记忆中的康桥斑斓的色彩和梦一般的情境。
C.第六节中诗人把笙箫、夏虫及至整个康桥都赋予了人的性灵。笙箫悄悄奏着婉转的别离曲,夏虫为之沉默,康桥也为之沉默,从而使高度意象化的情与景浑然为一体,表达出诗人纯真浓厚的离情别绪。
D.诗的结尾,连用两次“悄悄的”,与开头的“轻轻的”呼应,结尾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既透露出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的眷恋,又使人窥见其潇洒飘逸的风采,显得韵味无穷。
12、下面是对《再别康桥》的分析,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
A.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B.本诗的意象选择也是独具特色的。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但在这首诗中作者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C.在本诗中,作者与大自然有一种本能的感受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做“一条水草”等,体现了作者回归自然,追求个性自由的倾向。
D.“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这句主要是突出丰茂的青荇在风中摆动的情形,并借以来表明作者对自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