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是诗人闻一多1926年创作的一首爱国题材的诗作品,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诗人对《死水》这首诗特别欣赏,并用这首诗的篇名作了第二部诗集的名字。这首诗以简短的篇幅,精练的语句,描写了旧中国黑暗的社会面貌,抒发了作者对丑恶势力的憎恶和不满,把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同对反动统治者的无比的恨交织在一起,思想感情表现得集中而强烈。
《赞美》一诗的作者穆旦深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是中国最早有意识地采用西方现代诗的艺术技巧的几个诗人之一,他在对生命意识的自觉感悟与理性深思中,交织着对人类命运和民族忧患的内在感应。诗歌内容不太容易把握,学生应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生命体验的庄严感、历史厚重感、现实人生的时代感等。
郑愁予的《错误》是一首可爱的小诗,全诗共九行,九十四个字,篇幅不长,但所表现的艺术技巧不仅被人称道,更被人在口头上传诵。评论家说它“轻巧清隽”“美丽凄哀”“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致橡树》是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本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橡树和木棉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
(一)、《死水》
《死水》全诗五节。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对社会现实的痛恨之情隐藏在反讽的诗句背后。
第一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它已经风吹不动,腐烂呆滞到极点,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经无可救药了。不如让它彻底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诗人以深沉的失望和愤懑的心情,把黑暗的旧中国比做“一沟死水”。
第二节,承接第一节诗的三、四句,把这些丑恶事物加以生发。诗人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这四句类似“反语”,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这些华美的事物来描摹死水,揭示死水华美外表下丑恶的霉变。
第三节,从动态上描写死水的腐烂变质。霉烂的死水“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产物“小珠”们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与那些借机孳生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死水的外在表象和内在的本质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传达出诗人“尖锐讽刺”的本意。
第四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死寂。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毫无生机。然而,青蛙的鼓噪又怎称得上是歌声,那不过是受死水恩赐者的无耻吹捧罢了。
第五节,诗人在前四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用肯定而坚决的口气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它终究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
(二)、《赞美》
全诗共四节。
第一节,诗人仿佛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用密集的意象群来充分展现眼中所见。这大地是辽阔而美丽的,有走不尽的起伏山峦,有数不尽的密密村庄,有美丽的河流和草原,有动听的鸡鸣和狗吠,在这片呼啸着干燥的风的荒凉土地上,在底压的暗云下,滚滚的东流水唱着单调的歌。在这样宏大的背景下,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苦难深重的民族的生活图景:说不尽的灾难、忧伤的眼睛、耻辱里生活的佝偻的人民……诗歌因为有了这样的描写,使它有了扎根的坚实土壤,获得了深广的现实内容。诗人是和这土地一起受难呻吟着过来的,对土地充满爱,使他坚信一个伟大的事实:“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第二节和第三节,诗人重点写了“他”——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他凝聚着民族生存力的全部内容。他勤劳善良,惯于隐忍,安于苦难,他千百年来耕耘着祖先的土地,承担着现实的忧患。然而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他毕竟起来了,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走进了抗战的行列。这是一个觉醒了的民族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从此他们除了忍受饥寒、疲劳外,还要面对流血和死亡。“而他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民啊,所以,诗人要用心灵“拥抱每一个人”,尽管这拥抱并不能给他们真正的幸福和安慰。但是毕竟“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三)、《错误》
这首诗深受我国古典诗词的影响,继承的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只是将这一主题用现代语言表现出来了。它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时光悠悠,莲花开了又落了,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向晚的街上已无人迹,她在失望中将心的门扉紧掩。这时,街上传来达达的马蹄声,这声音给极度失望的她又带来新的希望。但是这希望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错误”,那并不是她盼望的归人,而只是一个过客。
对于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不尽相同的解读。一种意见认为错误是因女子而起,女子是主动者。诗中的女子和“我”两人交臂错过,而错误的形成,只因少女的心扉是紧掩的,或者她另有所盼,另有所期,诗人遂在交臂时错过惊艳的回眸,在少女眼中,“我”“不是归人”,而“是个过客”了。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骑马走江南的“我”才是主动者。“我”透视了女子的内心世界,不但知道女子此刻在寂寞中等待,更知道她已等待了一段绵长的日子,因此,“我”极可能就是女子日夜盼望的“归人”。“我”骑马来了,对她而言这蹄声是美丽的。然而,“我”只是过路而已,“打江南走过”,并不停留,她自然会失望伤心。由此可见,“美丽的错误”不是诗中女子的原因,而是“我”一手造成的,“我”捉弄了她的感情。上述两种解释各有道理,将它们相互参照补充,可以丰富和圆满诗作的蕴含。
(四)、《致橡树》
《致橡树》可分两层。
第一层由开头到“不,这些都还不够”,第二层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结尾。“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不止像“泉源”、“险峰”、“甚至日光”、“春雨”,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使自己的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这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从意义上讲,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破”。
有“破”就有“立”,第二层是诗人对自己心中的爱情观的确立。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橡树倾诉内心的幻想:“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在相知相依、相互平等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共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价值观念。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诗人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的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
1、《死水》一诗中反讽手法和死水的象征意义是两大难点。
诗人在《死水》中用“以丑为美”的技巧,营造了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了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一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人们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关于“死水”的象征意义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以一沟死水象征那个黏滞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死水”再加上“绝望”,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诗人鲜明的批判精神。
2、《赞美》一诗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铺排。
这首诗意境宏阔,意象丰富。诗人不吝笔墨,而是铺排开去,以求充分表达自己复杂深刻的感情。如诗中第一节对辽阔山河的状写,运用了山恋、河流、草原、村庄、森林等密集的意象,力图如实地写出中国人民苦难的生存境况。全诗一直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为主旋律,使悲痛没有沦为伤感,而是显得悲中有壮,沉痛中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3、《赞美》一诗究竟“赞美”了什么?
赞美的是中华民族忍辱负重、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以及生生不息的雄健的生命力。是一曲民族生存力的赞歌。
全诗尽管情调低沉悲怆,但贯穿始终的是一种深厚的爱。作者从“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诗人把希望寄托在保家卫国、义无返顾的农夫身上。当战争打破了乡村的安宁,农夫便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战之路。他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反复回响,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存力。
4、《错误》一诗中鲜活的比喻和生动的意象。
这首诗通过鲜活的比喻唤起读者的想像和联想。柔弱的女子,日复一日,春去秋来,空房独守,容颜憔悴,诗人以“莲花的开落”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以“小小的寂寞的城”“窗扉紧掩”描摹女子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
作者还运用了“东风”“柳絮”“青石街道”“窗扉”“春帏”等意象,营造出别具感情色彩的意境,尽力渲染浓重的愁绪,把亲人久别的抑郁和不得相聚的惆怅,曲折地表现了出来。
5、《致橡树》这首诗所表达的新时代的爱情观。
作者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