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周知识概述
本周我们将学习《触龙说赵太后》,并补充学习读本上的《齐桓公求管仲》和《晏子辞千金》。
二、重点知识讲解
(一)掌握《触龙说赵太后》文中通假字、古今异义、重要实词和虚词以及一词多义。
1、通假字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揖”通“胥”,等待。古字误传)
②日三四里,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③祝曰:“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怒气很盛;今义:指人的气势精神精力旺盛)
②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丈夫:此指男子;今义:指女子的配偶。爱怜:宠爱;今义:爱惜,同情)
3、重要实词和虚词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 把……当作
②大臣强谏 竭力
③太后明谓左右 告诉,对……说
④入徐趋,而至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徐:慢 趋:向前行走 谢:道歉
曾不能……:连……都不能 疾:快 走:跑
⑤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郄:病痛
⑥老妇恃辇而行 恃:依靠
⑦日食饮得无衰乎
得无:该不会 衰:减少
⑧没死以闻
没死:冒着死罪 以:来 闻:使动用法,使闻,即禀告
⑨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及:趁 托:托付
⑩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居
以为:认为 媪:对年老妇人的尊称 贤:胜过,超过
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过:不对 若:像 之:这样 甚:厉害
为之计深远
为:替 计:打算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微独:不仅,不但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尊:使动用法,使……尊贵 以:拿 封:封赏
赵王之子孙侯者
侯:名作动,封侯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为:替 约:置办、配备 质:名作动、作人质
4、一词多义
(二)《齐桓公求管仲》的重要字词。
①使鲍叔为宰,辞曰
宰:太宰,相当于宰相 辞:谢绝
②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
加惠:给予恩惠 馁:饥饿
③则其管夷吾乎
其:助词,表测度语气
④宽惠柔民
柔:使动用法,感化
⑤法于四方
法:名词用作动词,成为准则
⑥不令之臣
令:好,善
⑦请生之
生:使动用法,使……活着
(三)、《晏子辞千金》的重要字词。
①使者反
反:通“返”,返回
②是寡人之过也
是:这 过:错误
③请以奉宾客
奉:供养
④以振百姓
振:通“赈”,救济
⑤是臣代君君民也
君:名词用作动词,统治
⑥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
意:推测 失:错误 得:正确,对
(四)、内容分析
1、《触龙说赵太后》
第①段:“说”的前因。“新”“急”写出了赵国面临的危机,两个“必”说明矛盾已经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为触龙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
第②段:“说”家常。这一段是触龙同太后在解决矛盾正式交锋的第一回合,也是本文最精彩的部分。“太后之色少解”是予盾转化的契机。
第③段:“说”爱子。
第④段:“说”的结果。
文章的写作特色有二:1、纵横捭阖的游说特色;2、笔调轻松,刻画细腻。
2、《管仲求齐桓公》
记叙了鲍叔牙深知管仲之才,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并设巧计迎回管仲的故事。
鲍叔牙的性格特点:知人能让,举贤荐能。
齐桓公的性格特点:不计前嫌,重视人才。
3、《晏子辞千金》
写晏子不受齐景公千金之赐的故事,体现了晏子俭朴的生活美德,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晏子与管仲对比,更突出了晏子的高尚品德。
三、难点知识剖析
1、《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触龙在“说”中体现的策略。
首先,用“缓冲法”。触龙见到“盛气而揖之”的赵太后,根本不提“令长安君为质”的大事,而是先从叙谈生活琐事入手,自诉“病苦”之情,再问候太后的饮食起居,表示关心,从而使太后“色少解”。在叙寒温、谈家常之中缓和了紧张气氛,开始打破僵持不下的局面,为下一步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次,用“引诱法”。气氛虽有些缓和,但深谈的时机尚未成熟,触龙仍不直接提长安君的问题,却提出要为自己的小儿子舒祺谋个黑衣卫士职位的事,这就使太后产生错觉,认为触龙此行只是为其子求情“走后门”,从而解除心中的戒备。触龙还说出“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的哀婉之词,在“爱子”上引起太后感情上的共鸣。触龙正是以自己的爱子之心为诱饵,巧妙地引出太后的爱子之情,从而过渡到长安君的问题上来。
再次,用“旁击法”。话题虽然已经转到少子(长安君)身上,但还不宜贸然接触到长安君当“人质”的敏感问题,因此触龙又转弯抹角地把太后的爱女燕后与爱子长安君作一比较,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这里采用了旁敲侧击、避实就虚的方法,表面上大谈燕后之事,实际上是借客醒主,是借燕后之事提醒太后考虑是否真正做到了比爱燕后更爱长安君。触龙提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标准,并列举事实证明太后为燕后“计久长”,从而否定太后(爱燕后)“不若长安君之甚”之言辞。触龙强调太后为燕后“计久长”不过是作为陪衬,其真实意图还在于暗示太后为长安君“计短也”,并没有考虑到要使长安君“有子孙相继为王”。这样,就在不肯让长安君去齐作人质的问题上摧垮了太后的抗拒情绪。
最后,用“直入法”。当太后接受了爱子必须“为之计深远”的道理以后,触龙步步逼进,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入手分析赵国及其他诸侯国绝嗣的原因,就在于其子孙“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接着,单刀直入地指出,眼前太后只知一味溺爱长安君,“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的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同时也指出,如不让长安君为国立功,则他将难以“自托于赵”;太后为长安君“计短也”,必将重蹈前代“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的覆辙,后果之严重不言而喻。触龙这番剖析,把爱子之心与关心国家命运之情紧密联系起来,切中利害,不能不使太后心悦诚服,终于同意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至此,触龙说赵太后大功告成。
2、《晏子辞千金》一文中,晏子从哪几个方面陈述他辞千金的理由?
①直接表明自己家里并不贫困。②接受千金的后果--不忠不仁不智。③自己对物质享受的要求——十总之布,一豆之食。④与管仲对比,自己虽为“愚人”,但辞千金之事是正确之为。
- 返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