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拓展



1、生产与分配的辩证统一关系

  (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是分配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发展水平决定分配的水平,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分配的性质、原则和形式,是由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状况(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

  (2)分配对生产有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

  (3)国民收入的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属于社会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收入分配得是否合理,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能否正常进行,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主义优越性能否充分发挥。

2、预算和决算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①含义不同。预算是指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通过法定的程序对未来一定时期内财政收支的预算方案,包括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两者共同构成国家的预算体系。决算是指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按法定程序对一定时期内预算执行情况所编制的会计报告,它由中央决算和地方决算组成。②地位和作用不同。预算包括收入和支出,是一定时期财政分配的起始阶段,主要过程和环节。通过预算,可以对收入支出加以控制,有效地进行管理,引导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的方向,实现国家职能。决算是一定时期财政分配过程的终结阶段,通过决算,可以检验预算的科学性,检查预算的完成情况,总结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得失成败。

  (2)联系:①两者共同构成了国家财政分配的全过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都可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②预算是决算的前提,预算的执行结果是决算的依据和主要内容,没有预算,就不会有决算。决算是对预算的评价,是对预算的综合反映,可以为下一阶段的预算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 ,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

3、关于“财政知识”的思辨

  (1)国家财政是通过决算实现的。

  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预算和决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混同。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是政府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它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决算则是上一年度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是预算执行的结果。

  (2)国家预算就是中央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计划。

  绝不能把国家预算狭隘地理解为中央预算,国家预算一般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这是因为我国的国家机构是由中央和各级地方机构组成的,与此相适应,预算也由中央预算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乡等各级地方预算组成国家预算体系。

  (3)财政收支平衡是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相等。

  国家财政最好是收支相等,但实际难以做到。国民经济状况是不断变化的,而且财政收入也不是在年终完成后再安排支出。因此,收支总有差额,收入略大于支出,也是财政收支平衡。

  (4)国民收入等于财政收入。

  这种观点是不对的,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①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掉生产资料后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它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②国家通过一定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财政收入作为财政分配的一个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组织收入、筹集资金的过程。从国家取得收入的形式来看,财政收入可能分为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所以国家收入和财政收入二者不是等同关系,切不可混为一谈。

  (5)财政收入就是税收收入。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财政收入的来源有四种途径:税、利、债、费。即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而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

  (6)财政支出大于收入,意味着财政支出要靠借债来维持,往往导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收入略大于支出才是理想的状态。

  尽管财政支出大于收入往往会引发通货膨胀,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财政收大于支是最理想状态。因为如果财政收大于支,节余过度,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不利的。实际上在预算和决算中,收支相等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7)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①财政收入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取得的收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为了使其充分发挥作用,要大力增加财政收入。②国家财政收入太少,会直接减少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降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最终也将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③但是国家财政收入是有一定限度的,并非越多越好,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收入,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影响,最终也会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4、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

  (1)扩大财政赤字之举是我国政府实施对经济宏观调控的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广泛的宏观调控,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当前,我国国内需求不足,市场需求不旺,物价指数处于负增长,银行借贷、储蓄压力过大。所以,在这一特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利用一定限度的国债与财政赤字,对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缓解就业问题,增加税收等方面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一非常之举,说明我们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

  (2)财政赤字出现较高升幅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所谓通货膨胀,就是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如果出现通货膨胀,就会严重影响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必须抑制通货膨胀。在通常情况下,靠扩大财政赤字搞建设,会引发通货膨胀,这在我国历史上也有过多次教训。但是,在当前的特定条件下,发生这种危险的可能性不大。一是现在银行储蓄存款比较多,国家通过财政债券将一部分储蓄转化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会导致银行过量发行货币而形成通货膨胀情况的发生;二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供应充实,物价比较稳定,适度扩大一些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是在国民经济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所以,此“非常之举”运用得当,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5、国民收入分配不能等同于个人消费品分配

  (1)联系: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的继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化;而个人消费品的多少又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分配。

  (2)区别:①分配的对象不同:国民收入的分配是对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新价值即国民收入进行分配;个人消费的分配是对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那部分进行分配。②分配形式不同:国民收入首先在物质生产部门进行初次分配,然后在会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③分配原则不同:国民收入的分配遵循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利益,统筹兼顾,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则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6、全面把握“纳税人意识”的基本含义

  (1)增强纳税人的义务意识,自觉纳税。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作用决定的,社会主义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劳动人民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由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税收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自觉纳税也是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纳税意识的自觉体现。

  (2)增强纳税人意识,行使纳税人权利。社会主义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税金的征收和使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纳税人的利益。因此,每个公民都应以纳税人的高度责任感,积极关注税款的使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

  (3)在我国现有税法规定的范围内,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纳税人,但人人都应该有“纳税人”意识,一旦成为法律规定的纳税人,都能够自觉履行纳税人义务,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7、全体公民都是纳税人吗?

  (1)首先,并非所有商品中都包含税款,例如,公民在集贸市场上购买农民出售自产的青菜,买卖双方都没有也不可能缴纳任何税款。这是因为,我国税法规定:此类交易不征收增值税、营业税、农业税,也不征收所得税。可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经济单位或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是由税法的规定和企业或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的。不同的税种会有不同的纳税人。由于在集贸市场上的这些商品不征收任何税款,所以,即使公民购买了此类商品,也不会成为纳税人。

  (2)其次,即使是商品价格中包含着税款,也不能说购买者就是纳税人。因为纳税人是一个法律概念,通常是指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其内涵十分明确,即纳税人是缴纳税款的主体。如我国的增值税是将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增值额作为征收对象的一个税种,其纳税人是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即应税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或个人。而在商场购买商品的消费者并不需要办理增值税的登记、申报、纳税等手续。即使发生了税负转嫁,消费者也只是负税人而非纳税人(负税人与纳税人是有区别的,这个概念不要求同学们掌握)。

  (3)再次,在正常情况下,商品价格中不仅包含着销售税金,也包含着生产经营者的利润和按照利润缴纳的所得税与其他税收以及成本、费用等,这些税金也不是由消费者缴纳的,因为消费者不负有纳税义务,故不会成为纳税人。

  由此可见,并非全体公民都是纳税人。

8、社会主义税收与国家性质、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了国家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

  作为社会主义公民既要坚持权利与义务、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的原则,自觉履行纳税人义务,又要正确行使纳税人权利、关注、监督国家机关对于税收的使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