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城市的地域结构


  

一、一周内容概述

  本周主要从城市间的内在联系和城市内部结构方面了解城市,可以加深我们对城市分布、城市区位、城市问题、城乡关系等内容的理解。联系《高中地理(必修)下册》中“聚落”的相关内容学习效果更加。

  本周内容的重点是:城市的作用,等级和服务范围;城市的地域形态及利弊;城市功能区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和分化过程;影响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城市规划和城市布局,评价城市规划的方法。

二、重难点知识讲解

(一)城市的作用与形态

1、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城市的形成不能脱离一定的区域环境,主要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它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地理条件内容更丰富,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总的来说,城市形成时受许多因素制约,一旦形成。则通常在区域中居核心地位,对区域发展起主导作用。

  (1)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

  城市一般是各级政权机构的所在地,它对一定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行使着领导与组织管理作用。

  (2)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

  城市集中了较大部分的文化、教育、科研机构以及体育卫生等设施。可以为区域提供较多方面的服务,是一定地区范围的科技、教育、文化活动的中心。

  (3)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

  一般而言,城市是区域的生产中心,区域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城市中。一方面各种加工工业生产各种工业产品,满足区域内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中工业企业的发展、人口集中,以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众多的商业企业被吸引来组织区域内的商品流通,实现各种各样的供需关系,使区域的生产和生活能够顺利进行,使其中的工业、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金融等都较为发达,必然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中心。

2、城市的服务范围

  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必然吸引着区域内的居民到城市来购物、就医、上学或寻求其他服务,有着自己的服务范围。

  服务范围概念:实际接受服务的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服务范围大小受本身服务等级的影响,同时还与周围地区的人口密度以及消费水平等有关。服务范围的大小也与商品(或服务)的等级有关。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服务等级

服务范围

商店数目

商品间距离

3、城市的地域形态

  每个城市地域都具有某种特定的外部形状,这与许多因素有密切关系,例如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中的地形等对城市的地域形态有较大影响,社会环境因素如交通线、人为因素等也有重大影响,使城市形成不同的形态。

  总的来说,城市的形态可以分为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状等几大类型,不同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

  (1)集中式

  这是在城市本身对各部分的吸引力作用下形成的。各组成部分较集中,连成一片。这种布局较为紧凑,有利于各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即节省用地,也使市政设施更加经济。成都市是集中式的典型代表。

  (2)组团式

  城市由几片组成,外围部分的几片与中心区以及各片之间互不连属。这样显得用地分散,各片之间联系不便,市政投资相对较高。重庆市是组团式的典型代表。

  (3)条带式或放射状

  这类城市主要沿主要的交通干道发展而成。城市两端联系不便,但各部分亲近自然。兰州市是条带式的典型代表,延安市是放射状的典型代表。

(二)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概念:同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而成。其特点:以某种功能为主,兼有其它功能。

1、住宅区

  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工业化前混杂、工业化后出现住宅区。分化:在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和低级之别,在位置上出现高级和低级背向发展。

历史时期

形成和分化

特点

原因

工业化前

城市居住分区不明显,居住单元和劳动单元混杂布置,没有出现明显的地域分工

城市工业、交通业都不发达、工厂雇用工人少。 人们活动范围小、居住单元无法脱离工作场所而独立存在

工业化后

住宅区形成,并出现明显的住宅区分化,形成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工业革命后,工厂逐渐集中分布,迫使居住单元相互靠拢、形成住宅区;工业化的实现,使住宅区出现进一步的分化

 

住宅区分化

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建筑质量

房屋面积大。有些是独立庭院

面积狭小、拥挤密集

配套设施与环境质量

配套有相应的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公共设施,生活方便,环境优美

破旧拥挤、卫生设施缺乏,环境状况很差

位置

多建在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入住阶层

高收入阶层

低收入阶层

2、商业区

  商业区只占城市用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形成城市地域结构中的一种特殊景观。分布: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尤其是在市中心,往往形成一个中心商务区(英文缩写为CBD)。

  商业区和中心商务区都是城市功能区。商业区是城市中商业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形成的城市地域,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和街角路口处。而在市中心区域则往往形成中心商务区。

  中心商务区则是指市中心商业区内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地区,同时也是地价最高的地区。中心商务区担负着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的双重职能。中心商务区的特征: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密集;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商业区的主要区位需求是要有便捷的交通和大量的消费人口,这是由商业活动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商业区的主要活动是商品的交换,影响商店营业额的直接因素是商业区所服务的人口,而只有交通便捷才能吸引大量的消费人口。其区位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城市中心往往是大部分交通干线的辐合处,交通便捷性最好,可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所售商品的等级也往往是最高的。除此之外,市中心还吸引了大量的商务机构如银行、保险、旅游等公司的总部和办事机构,从而形成担负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双重职能的中心商务区。

  商业区也是城市中的重要功能区,它是商业活动集聚分布的空间表现,而商业活动又是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之一。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的区位要求与商业区的区位需求有相通之处,中心商务区又集中体现了这种区位特点。这是本单元与高一地理第七单元的结合点。

3、工业区

  工业企业之间靠拢布置带来集聚效益。分布:不断向市区外缘、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工业自身生产工艺中产生的大量运输过程,决定了工厂企业必然寻求近河流、近铁路、近公路的低平地带分布。

  工业区是城市地域结构中的重要功能分区,它是工业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形成的,与现代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性、竞争性、集聚性密切相关。因此,本单元与高一地理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中工业生产活动、工业区位选择、工业地域的形成、新兴工业区、传统工业区等内容存在比较密切的联系。

(三)城市功能区的结构和成因

1、城市功能区的结构

  不同的城市之间,城市内部各类功能区的空间组合也不同。城市功能区的结构的特点与城市性质、城市发展历史及自然环境等因素有关。分析城市的地域结构,离不开具体的城市和城市群(带),因而学习过程中应当用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中所涉及的城市去例证、验证本单元的规律、原理;用本单元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具体城市的地域结构和功能分区。

  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下,城市地域结构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在封建社会主要服从统治权力的需要:西方以教堂为中心,东方以皇权为中心。进入工业社会后,主要由资本和市场来决定,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不同阶层有不同的住宅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以人为中心(花园为中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建设的目标。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成因

  (1)历史因素

  原有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在的功能分区,城市的发展和更新要考虑继承和保持原有特色,昔日的土地利用,现在也可能完全改变。

  一个城市的历史背景,对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城市的早期土地利用对日后的土地功能分区有着深远影响。在我国,历史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作用更明显,城市的发展和更新改造需要考虑如何继承和保持城市的特色。我国城市的发展背景复杂,经历了封建社会时期、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时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这一长期的发展过程,历史因素对于城市功能分区的作用更明显。

  例如北京的市中心是天安门广场,这里交通便捷,但是却看不到摩天大厦,这是因为北京是中国的古都,天安门广场、故宫等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建筑,如果在广场周围建起高楼大厦,必然会破坏故宫这一古建筑的风格,与保留历史这一原则不符。此外,北京还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天安门广场是中国的象征,为了保证政治心脏的安全,也不宜建高层建筑。

  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原有的功能分区也可能完全改变。例如市中心附近住宅区的衰落、城内污染工厂外迁后改建为住宅区等。

  (2)经济因素:土地的利用类型取决于付出租金的多少,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距市中心距离和通达度,付租能力商业最强、住宅其次、工业最弱,土地价格和租金有高低起伏,而非直线变化。

  A离市中心近,其支付的地租高,由此可得A为商业区,因为距离市中心的远近是影响商业的最大因素;B离市中心不远,交通方便,租金比市中心要低,适合住宅区的区位因素;C离市中心较远,且不是最佳区位因素,符合工业区的区位因素。综上所述,A、B、C说明了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直接影响地租的高低,竞争中,土地用于哪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愿付出租金的高低。

  (3)社会因素:对住宅区分化的影响最明显,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影响,种族和宗教团体常会形成聚居区。

  (4)行政因素

  在有些城市,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引导和规划不同的功能区。例如我国许多城市的新兴工业园区的建设。

(四)城市的合理规划

1、城市布局形式

  城市布局形式即城市的基本形态,是指城市用地是集中布置还是分散布置,以及城市用地组合的形式和规模,它将直接关系到城市内各功能区的用地状况。城市布局形式有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两类,它是城市总体布局时首先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城市总体布局则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战略布置,它反映了各项城市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关系到城市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合理组织和城市建设投资的费用。

  城市布局形式是城市总体布局时首先要考虑的重大问题,城市用地是集中布置还是分散布置,以及组合的形式和规模,都将直接关系到城市内各功能区的用地状况。城市的基本形态有集中紧凑与分散疏松两类。

 

集中紧凑式

分散疏松式

城市用地布局特点

比较集中(只有一个主要的生活居住区,其他的生产用地则连片布置在城市生活区的外围,少量规模不大,污染严重的工厂企业布置在近郊,但职工生活仍依托中心生活区)

比较分散,形成若干分片或分组,就近组织生活(城市由几个片组成,各片相距一定距离,相应布置有独立的生活居住设施,各区片间联系不紧密)

采用的
地市

中小城市只要有条件,大多采用该形式

大城市或受地形限制不能集中发展的中小城市多采用该形式

优缺点

可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生活,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并节省投资

城市布局用地比较分散,彼此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投资相对较高。但工业区的分散有利于保证城市的环境质量

2、功能区的合理布置

  一个城市是否能够最有效地进行生产和生产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各项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是否得到妥善、合理的处理,也就是对城市用地进行合理的功能组织。合理布置功能区时要考虑要有便利的交通、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合理布置功能区时重点要考虑工业区的布局。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很多,主要有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和政府等。不同的工业部门所要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不同。根据工业部门本身特点和区位要求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原料指向型工业、市场指向型工业、动力指向型工业、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技术指向型工业等不同类型。

  工业生产是城市中重要的功能活动,工业部门不同,对城市中位置的要求不同,这些工业部门及相关部门的集聚形成不同类型的工业区。根据工业部门对城市不同位置的要求,可将城市工业区分为布置在城市远郊的工业区、布置在城市近郊的工业区和布置在城区内或居住区内的工业区等几种类型。不同的类型可进行不同的位置布局,工业较集中的大中城市,工业布置的基本原则是: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摆在城区;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置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对于严重污染、一时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如钢铁厂、火电站等,宜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并考虑盛行风向的影响。

3、城市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因素

比较因素

好方案

差方案

交通因素

工业用地多沿交通便捷的区位布置;有大量劳力的工业接近生活区;占地大,劳力少的工业可能居住地较远

工业用地交通不便;工业区和生活居住区联系不便

环境因素

生活区只能布置无污染和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要远离重大污染型工业,污染型工业布局在下风向和水的下游

污染型工业和居住区混杂布置,污染型工业位于城市的上风向和水的上游

卫生防护带

远期发展

有充足发展空间

发展空间不足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