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一周知识概述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1、匈奴、鲜卑、羯、氐、羌的内迁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南方、西南、西北等地民族融合的表现及其历史作用

(二)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制度

九品中正制、土族制度、屯田制和均田制。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的进步(祖冲之圆周率、贾思勰《齐民要术》、裴秀《禹贡地域图》、郦道元《水经注》)

      

祖冲之            贾思勰

  2、玄学和道教

  3、佛教的传播与反佛(佛教盛行的原因、危害、范缜的《神灭论》)

  4、文学(承上启下时代特点、曹操父子与“建安文学”、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方民歌、小说)

  5、艺术(突出成就与历史地位、书法艺术与蔡邕、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绘画艺术与顾恺之、艺术宝库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

     

     王羲之

二、重难点讲解

1、促进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各种因素(分析这个问题,要学会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提炼概括,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平时要学习进行有意识地锻炼)

  (1)东汉、魏、晋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的内迁;

  (2)北方战乱频繁,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北方少数民族内迁速度加快;

  (3)十六国时期少数族统治者彼此攻战,使各族贵族割据势力削弱,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民族差异缩小;

  (4)北魏孝文帝改革为各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5)一些统治者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6)均田制的实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而有利于各族人民的融合。

2、北魏孝文帝改革

  这是本章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多有涉及的内容。应了解这次改革的背景(或条件、原因)、内容和影响(意义、作用)。

  (1)背景:一是北魏孝文帝当政时面临的内忧外患,迫使其必须改革;二是当时北方(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北魏教文帝顺应这种趋势,实行改革。(评:这叫“识时务者为俊杰”。)

  (2)内容: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可称以薪养廉,依法制贪,可以减轻、限制和杜绝官吏贪脏枉法);颁布均田令(一方面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另一方面也让农民获得土地,从事生产,有利于社会稳定);迁都洛阳(从地处偏远的平城迁到地处黄河之滨中原的洛阳,有利于控制中原,提高北魏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学习汉族文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有人称之为“汉化”措施,让鲜卑族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生活方式,说汉话,用汉姓,着汉服,通汉婚,这是具有深刻意义的措施,这叫做“征服者被被征服者所征服”)。

  (3)意义:(记忆时用两“家”两“了”来浓缩,需要时再展开、还原成课本上的语言,这是一种所谓“由厚变薄”的记忆方法)两“家”: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两“了”: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采取的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3、士族与士族制度

  士族又称世族,相对于庶族而言。东汉末年开始,大官僚、大地主依靠政治、经济力量,逐渐形成为大姓豪族,称士族,亦称高门,不属于士族的称为庶族,又称寒门。魏文帝曹丕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中正官均为士家豪族出身之官僚,因此能被评为上品者当为世代官僚豪门之子弟,寒门庶族多定为下品。中正官保荐人才时“高下任意,荣辱在手”,从而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士族形成于汉魏之际,巩固于西晋,鼎盛于东晋,衰落于南朝,至隋唐逐渐消亡。士族凭借其所谓“高贵血统”,世代为官,养尊处优,与寒门庶族不通婚、不同座、不同食、不同行,崇尚清谈,纵情声色,放荡不羁,非常腐朽。其生存、生活方式决定其必然走向衰亡。士族的兴衰史可以给我们青少年学子以启示,做人当自尊自强自立,要凭自己的勤奋努力和聪明才智,创造自己美好的人生。人生即奋斗,靠父母碰运气是不成的。

4、均田制

  对均田制要引起重视。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个极为重要的土地制度。北魏孝文帝时建立,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朝,到唐中期(780年)才结束,实行近300年。其核心之处在于,让农民得到一定土地(有一定占有权或使用权),同时受田农民要向国家缴纳租调,服徭役和兵役。其作用在于,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和社会稳定,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族人民的融合,也使国家赋税征收有了稳定的来源和保证。

三、课后练习答案提示

1、第二节课后问答题

  (1)内容:整顿吏治;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学习汉族文化(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

  (2)意义: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2、第三节课后材料解析题

  (1)从两汉的察举制到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西汉察举,由下而上推选人才,还大体注意选拔有才能之士和品德优秀之人,到东汉,由于官僚家族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初创时还能家世、才能并重,而到西晋及其以后则只看重门第和家世。

  (2)不是偶然的。正是因为魏晋南北朝士族制度的腐朽,造就了士族的无能。

3、第五节课后问答题第1题

  魏晋“玄学”:以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奉儒家《周易》、道家《老子》、《庄子》为经典,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其思想有空谈和脱离实际的一面,但又给僵化儒学以新的解释,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古代思辩哲学的发展。道教:东晋时的道教被用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成为地主阶级的宗教,萧梁时又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形成了道教的神仙体系。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盛行,既为苦难中的穷苦人民找到了一条虚拟的精神解脱道路,又适应了统治阶级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反佛思想:以齐梁之际范缜为代表,其著作《神灭论》宣扬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重大发展。

  哲学思想和宗教的发展演变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折射和反映。玄学和道教存在关系,玄学崇尚虚无、空谈义理和道教的主张即老庄的无为思想有内在联系和一致性。有佛教的有神论,也就相应诞生了朴素唯物论的反佛思想。(提示;要学会把一定历史时期的哲学、宗教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