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巴尔扎克葬词》《短文两篇》

  

一、一周内容概述

  本周要讲的课文是《巴尔扎克葬词》和《短文两篇》。

  学习这两篇课文要着重鉴赏散文的语言,体会散文的情和理,并能够拓展到阅读别的文章上去。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巴尔扎克葬词》

1、写作背景

  巴尔扎克和雨果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两座并峙的高峰。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城市,对文学的执著和共同拥有的崇高声望,使这两位大师交往甚密并成为朋友。巴尔扎克的逝世,使整个法国陷入悲痛之中。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雨果自然也悲痛万分。在葬词中他痛悼一代伟人巴尔扎克的永不复生,并为巴尔扎克在并不长寿的生命中的巨大创造而骄傲,同时他也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死后的荣辱等问题。

2、文体说明

  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说,葬词属于悼词的范畴。葬词和悼词又都是在致丧仪式上的演讲稿,因此,它们又都是演讲词,形式上它与中国古代文体中的祭文、诔文相似。

3、内容理解

(1)文章对巴尔扎克是从哪几个方面评价的?请筛选出相关词句,作概括说明。

  相关词句有:①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②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③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④唉!这位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这位哲学家,这位思想家,这位诗人,这位天才,在同我们一起旅居在这世上的期间,经历了充满风暴和斗争的生活,这是一切伟大人物的共同命运。⑤在他进入坟墓的这一天,他同时也步入了荣誉的宫殿。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星一起,熠熠闪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从这些相关语句可以看出,文章是从巴尔扎克人格、作品、成就和影响四个方面评价的。

(2)课文第三段是从哪几个方面评价巴尔扎克作品的?

  从三个方面:①整体评价其作品,认为是“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②从反映社会现实角度评价其作品,认为它是一部历史;③从文学角度评价其作品,认为它是“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

(3)巴尔扎克是世界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请从文中筛选出谈巴尔扎克作品对现实的批判性句子。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其作品批判现实主义风格的理解。

相关的句子有:

  ①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②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③这部庞大的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不自觉地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行列……但仍然游刃有余。

  巴尔扎克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品是《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以法国波旁复辟王朝时期的巴黎为背景,以高老头和拉斯蒂涅两个人物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为主要情节,真实地勾画了19世纪20年代初的法国社会面貌,突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高老头本是贪婪地聚敛金钱的能手,最后却成为金钱的牺牲品,父女关系异化为“金钱关系”。同样,在《欧也妮·葛朗台》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贪婪、嗜钱如命的暴发户,猛烈抨击了金钱对人思想灵魂的腐蚀和摧残,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巴尔扎克通过作品来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唤起人们去改造现实。

(4)这篇葬词的最后三段,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生死观的?

  这三段作者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意义,明显地带有了自己的思想,那就是作者的生死观,“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这是雨果就巴尔扎克之死而产生的一种哲理性的思考。作为葬词,这便是本文的独特之处。

(5)全文的基本思路如何?

  悼念——评价——讴歌

(6)把握主旨

  雨果深切悼念了巴尔扎克的逝世,高度评价了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预言了巴尔扎克逝世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表达了作者积极的生死观。

(7)雨果怀着什么样的感情评价巴尔扎克及其作品?

  巴尔扎克逝世,世界文坛上失去了一片光彩,法兰西民族失去了一位天才,雨果失去了一位知心友人。雨果心中无疑掀起了巨大的感情波澜。披文入情,我们不难感受到,雨果怀着深切悼念和无限敬仰的心情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为人类精神领域做出的伟大贡献。我们仿佛站在当年的拉兹公墓前,聆听雨果深沉而激昂的演说,连飘飘细雨也浑然不觉。

(8)文章最后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通过解读文章,我们分明感受到了除悲伤、怅然之外的另一种力量的存在,那就是崇高和激动,这是我们从雨果身上感受到的。“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这句话给予我们的是悲壮,是敬仰,是对死亡的理性判断,更是对生存的哲学思考。作者的真诚、真挚、真情,给读者以巨大的感染力。

(二)《短文两篇》

1、《美腿与丑腿》

(1)本文主要观点是什么?

  乐观积极的人受人喜爱、尊敬从而获得幸福,悲观消极的人令人生厌、憎恶,因而一生不幸,希望人们摒弃消极悲观,拥有积极乐观。

(2)美腿与丑腿分别象征了什么?

  分别指乐观积极的人和消极悲观的人。

(3)第二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作者运用了排比,这样写句式整齐,语言流畅有气势,强有力地说明了万事万物总有两面性,能更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4)第三、四段中连用六个“如果”,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这样写更富有逻辑性,同时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观点。

(5)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如果这种性情是天生的,这些怏怏不乐的人倒是更堪怜悯?”

  “更堪怜悯”是针对这种性情是天生的而言,以铺垫下文由模仿而成习惯的人还是可矫正的。

2、《我为什么而活着》

(1)概括作者一生有哪几种追求?

  罗素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用文学的笔法,对“人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作了响亮的回答: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2)“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的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句中破折号后的话应是怎样理解?

  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其意思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生命,自己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中。

三、难点知识剖析

1、《巴尔扎克葬词》语句品味。

(1)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体味这句话的丰富含义,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明确主干部分的核心是:巴尔扎克是一个作家之列的代表者;枝叶部分显示,这个代表者是当时人们思想、精神的统治者。二是明确破折号的作用,从研究规律来理解句子含义。作者高度赞誉巴尔扎克,把他看成一个比武力统治者更伟大的精神统治者。

(2)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巴尔扎克逝世时年仅51岁,他留下的作品却有91部之多,从这个方面说他的一生是丰富的,“作品比岁月还多”。但这只是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是说巴尔扎克的生命是短暂的,他的精神和作品将长存于世,留芳万载。

(3)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

  这句话的理解要结合内外语境来领悟含义。“这样一个时代”是指法国从七月革命到1850年这一时期,也就是雨果生活的时代。当时,有数不清的黑暗与罪恶,因此也有数不清的对现实不满的人们;而伟人的逝世,将进一步警醒和启迪进步的人们,使他们对现存世界的一切产生怀疑和动摇,巴尔扎克以其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作品,唤醒了一批人。

(4)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重点揣摩“虚构”一词的含义。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他创作生命的结束,他不能再给人们创造小说这一“虚构”世界了;二是巴尔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提醒人们直面这一伟大的死亡。

(5)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

  这句话高度评价了巴尔扎克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雨果把《人间喜剧》看做一部浓缩的历史,使人们从中看出“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

(6)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巴尔扎克这位伟大的人物,用他自己的作品,给自己安装好了坚实的底座,打好了扎实的基础,未来的人们,一定会给他塑起一尊尊有形无形的雕像,以表达对他的尊敬和怀念。

(7)上天在让人民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面对巴尔扎克这样的伟人的辞世,雨果内心感慨万千,不由得思考生与死这样重大而沉重的主题。他认为在死亡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自由的,巴尔扎克的逝世,触动了许多人去思考生死问题,把巴尔扎克当做坐标,思考活着的真义。

(8)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作者用排比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地指出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巴尔扎克的逝世固然让人悲哀,使人们觉得似乎是黑暗的降临,某种无言的结束,一切似乎消失;但它给人们更多的是悲痛之后的无穷力量,它预示着光明的到来,代表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象征着一种永恒。

2、比较《巴尔扎克葬词》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异同。

  相同点:从文体看,都是悼词,而又具有演讲词的某些特点;从内容看,都表达了沉痛悼念之情,对死者的伟大贡献,作出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对他们的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深远影响,作了深刻的阐发;从表达方法看,都以议论为主,而又与叙述、抒情完美结合,且都运用了讳饰等修辞方法。

  不同点:《巴尔扎克葬词》除具备一般悼词的特点之外,还阐述了演讲者的生死观,打上了鲜明的个人印记,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具备这一特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结构严谨,层层深入,过渡衔接紧密,显示了强大的逻辑力量,而《巴尔扎克葬词》一文,则更富于散文特点,如大河奔流,饱含着哲理性的思考;《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情调朴实、冷静、深沉,而《巴尔扎克葬词》则华美、悲壮、激越,一篇以理智启人,一篇以感情动人。

3、《美腿与丑腿》中的对比手法。

  作者在说明问题时,注意将两种人用对比手法来突出说明,一种人注意好的、有趣的东西并能尽情享乐,另一种人只注意坏的方面,结果往往大煞风景,所以前者得到幸福,后者失去幸福。通过对比,进而引出朋友对人的态度,用“腿”来测别人,以此来确定是否深交,这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态度。

4、《我为什么而活着》中“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对人类苦难的同情”有何内在联系?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救民众于水火之中。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