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陈奂生上城》《守财奴》

 

一、一周内容概述

  本周讲的课文是《陈奂生上城》和《守财奴》

  学习这两篇课文,重点要把握小说的主题,要从感受小说的艺术形象出发,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创作意图,进行具体分析。了解小说的结构,抓住线索,体会作者的谋篇布局,感受小说的艺术美。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陈奂生上城》

1、整理文章结构,概括内容。

  全文共有三节。

  第一节:写陈奂生上城卖油绳,同时展现了某类农民摆脱了残酷的饥饿,过上了温饱的日子,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兴奋心情。

  第二节:写陈奂生在车站卖油绳感冒的情景。

  第三节:写陈奂生住招待所高级房间后的行为和心理,慨叹农民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

2、研习课文第一节。

(1)小说描写的是十一届三中会全后的农村情景,本节中哪些句子能体现当时农民的物质生活状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展开,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们渐渐地富裕起来。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了很大改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1978年决分以后,帽子不翼而飞。”“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囤里有米、橱里有衣。”“他满意透了”,觉得“总算像家人家了”。

(2)为什么陈奂生感到“自卑”“惭愧”“比别人矮一头”?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一提到讲话,他并非不想说,那是因为它没碰到新鲜事儿,想不出特别的主意,也没有那么多的离奇经历,记不牢那么多怪异的故事,往往对着别人默默无言。偶尔冒上一句,又引得众人哈哈大笑。为了这点,他总觉得比别人矮一头,只好自卑、惭愧。从此可以看出,随着物质生活的好转,农民们开始有了精神生活的主观追求。

(3)如何理解“他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一句话?

  这段心理描写写了陈奂生对精神生活追求的渴望,这种渴望、追求,不外乎是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之类,显然带有浓厚的小农色彩。

3、研习课文第二节。

  当陈奂生卖掉油绳算钱发现少了三角钱时,他是怎么做的?当他准备“凯旋回府”,然后感到身体不适时,他又是怎样想的?这说明了什么?

  当他发现少了三角钱时,他叹了一口气,自认晦气。然后当他想到“双拳不敌四手,两眼难顾八方”,只好认了。因为横竖还有三块钱赚头,于是,心情就平和了。当他准备带着钱“凯旋回府”时,感到身体不适,他悲观地想到在这举目无亲的地方,“耽误就医吃药,岂不要送掉老命!”可忽而想到“自己是个堂堂男子汉,一生干净,问心无愧……活在世上多种几年田,有益无害,完全应该提供宽裕的时间,没有任何匆忙的必要”时,又高兴起来,干燥的嘴巴向左右同时嘻开,露出一个微笑。这两次情感的变化形象地说明:陈奂生的精神世界是那样的单调,他的心理又是那样的脆弱,一点很小的事情都可以使他不快,而自欺式的安慰又能让他得到一种满足。

4、研习课文第三节。

  陈奂生住进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后,他的行为和想法体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感受?作为读者,有怎样的感受?

  这番经历在陈奂生内心唤起的感受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为五元高价而惊愕、痛惜、不解——这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勤苦操劳半生的农民的勤俭的本质;另一方面,他又因花了五元高价而有意弄脏招待所的新被、新褥单等物品,似乎因此就可以“找”回点什么——这又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小私有者的狭隘。一方面,他为花了两顶帽子钱在老婆面前报不了账而无计可施,这表现了他的本分纯朴;另一方面,他又为自己花了五元钱就“买了”一番动人的经历而大感“值透”,为仅仅花了五元钱就买到了精神满足而得意非凡,这又表现了他的自欺。

  陈奂生的“复杂”感受在读者心里唤起的感受也是复杂的:一方面,我们为他的高价花费而感到遗憾,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为他竟然从中寻得了安慰,寻得了满足而慨叹。

5、对陈奂生作一整体评价。

  陈奂生是新时期初期的农民典型代表。物质生活的好转使他对精神生活有了一定的追求。因为是生活刚有好转,他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性格中仍有狭隘、自私、落后的诸多成分。

6、陈奂生身上的进取心和落后面,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

  陈奂生的进取心是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崭新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农村改革解放了生产力,陈奂生这个昔日的“漏斗户主”翻身了,他充满喜悦的心情,也萌生了进取心,对精神生活开始有了追求。另一方面,陈奂生身上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在他周围的农村干部身上同样存在。因为陈奂生坐过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五元钱一夜的房间,人们马上对他友好、羡慕、尊重。可见,这样的社会环境是陈奂生的落后面的生存土壤。

(二)《守财奴》

1、课文第二部分。

(1)“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指什么?可他为什么又要向女儿屈服?

  “抹脖子”是一句个性化的语言,谁要想从葛朗台手里拿走一点钱,或者要对女儿报告财产数目,拍卖财产,那等于是抹他的脖子。为了到死也把财产抓在手里,他决意向女儿屈服讨好。

(2)可是为什么葛朗台见到金匣子就忘了一切呢?作者是怎样描写葛朗台的动作语言的?

  这个“执着狂”一见到金子就头脑发热,欲火燃烧,于是不顾一切,只想占有。描写的动作有“纵”、“扑”、“叫嚷”、“撬”,当欧也妮想抢回梳妆匣时,他用手臂“摆”,使劲“推”,表现出对金子的强烈的欲望和狂热的追求。语言上三次重复“金子”,并说“这交易划得来”,这是葛朗台看到梳妆匣上镶嵌着金子时发出的狂叫,他由原来对女儿将自己的积蓄送给查理的不满变为狂喜。这暴露了他把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都看成交易的肮脏灵魂。

(3)为什么太太晕倒,葛朗台态度就变了呢?是不是他关心怜爱妻子呢?

  葛朗台太太晕倒后,葛朗台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语言是“下次决不了”,“咱们讲和啦”,“你要什么有什么”等,动作是扔梳妆匣,吻妻子手,拿出金路易,拥抱女儿。真是巴结讨好一起来,诱哄发誓不间断。但我们透过这装模作样的表面现象就可以发现,他只是担心妻子突然死去,唯恐失掉太太的财产。他贪财吝啬的本质并没有变,而且还可以看出他的虚伪狡诈,根本不是关心妻子。

2、葛朗台太太生病的一部分。

  在妻子病倒后葛朗台是不是真的良心发现,有了转变呢?

  葛朗台只是表面虚情假意,本质并没有变。我们可以从有关语句中看出:医生来时,先问“要不要花很多钱”,为了表示自己救妻子的决心,“即使要我一百两百法郎也行。”拥有百万家产的葛朗台,尽管他不愿妻子死去,但决不肯多花一点钱,最多也只是一两百法郎。说明葛朗台真正关心的只有一个“钱”字。

3、骗取继承权一部分。

(1)太太死后,葛朗台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葛朗台变得厉害,几小时望着女儿,常在女儿面前打哆嗦,显示出他的老态,联系后文我们可以为这些古怪的行为找到答案:一切都是假相,只有想骗取继承权才是实质。

(2)在骗取继承权的过程中,葛朗台又有哪些“精彩的表演”呢?

  先是吞吞吐吐,称“有些小小的事得办一办”,连哄带骗;接着是感情拉拢,故作苦相,“牵肠挂肚”,“受罪”;然后是惶恐紧张,“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再次是许愿哄骗“要花许多钱”,“按月100法郎”;最后是唯恐女儿反悔,声嘶力竭,“别多嘴”,“一言为定”。当继承权到手后,他欣喜若狂,热烈拥抱女儿。这一系列“精彩”的表演暴露了他丑恶的灵魂。在葛朗台的眼中,什么亲人,什么感情都是无所谓的,只有钱财才是命根子。

(3)“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反映了什么?

  这是葛朗台的世界观,他的信仰。在他眼里,父女之情,家庭关系,伦理道德,只不过是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而已。为了钱,可以撒谎,可以欺骗,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顾廉耻,即使亲生女儿也不例外。这句话,概括出了资产阶级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了葛朗台的丑恶的灵魂。

4、葛朗台临死前这一部分。

(1)葛朗台风瘫后他的性格有没有改变?有哪些动作和细节能反映他的性格的?

  没有丝毫改变,病后他主要是看守密室。作者通过许多传神的细节来反映他的性格:教人家把他的转椅在壁炉与密室的门中间推来推去;听到一点儿响动就要人家报告原委,连狗打哈欠都听得见,到人家送租时,就一下由迷糊变得清醒;把钥匙藏在背心里,不时用手摸一下。这些细节深刻传神,反映出葛朗台在风瘫的晚年依旧固守着那守财奴的本性。作者在语句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

(2)葛朗台在临死前又是怎样的表现呢?从中可以反映什么?

  “裹紧被子”,生怕别人偷看了东西,“几小时用眼睛盯着金子”。尤其是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当金银法器一出现,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肉瘤也最后动了一下”;还做了个骇人的姿势想把镀金十字架抓在手里,还要吩咐女儿:“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这些语言、动作和细节描写得入木三分,深刻表现出葛朗台爱财如命的性格至死不变,“死而不已”。

三、难点知识解析

(一)《陈奂生上城》

1、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例如,批判阿Q精神;讽刺官僚主义;反映城乡差别;鼓励农民解脱重负,继续前进。你的看法呢?

  可能有以下几种说法:

  甲:五十多年前鲁迅先生所塑造的典型阿Q形象,高度地概括了中国民族的劣根性。几十年后,阿Q的“古老的灵魂”仍然在许多现代中国人的心里游荡。陈奂生为花了五元钱高价而“买到了精神满足”,感到“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货”,他对招待所的物品,先是十分怜惜而后又任意作践的态度,都是这种“古老的灵魂”在新环境中的表现,但是陈奂生又绝非新的时代的阿Q,他有自觉的精神追求,他相信共产党,吴楚书记就是他心目中的党。

  乙:小说旨在表现城乡差别。如在文章第三部分中写到的,当陈奂生睁开眼后,看到招待所各种各样的家具、摆设、住宿条件、装饰便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如果陈奂生不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也不会如此孤陋寡闻,面对县委招待所里的一切感到手足无措,受宠若惊。

  丙:应从作者对陈奂生这一形象的看法中得到一些启示。当作者谈到他写《陈奂生上城》时的心情时,他说:“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我轻快、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善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或我自己,却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说出来。这篇小说,解剖了陈奂生,也解剖了我自己,希望借此来提高陈奂生和我的认识水平、觉悟程度、求得长进。”他还说:“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面对着人的灵魂,面对自己的灵魂。我认为我的工作,无论如何只能是人类灵魂的工作;我的任务,就是要把人的灵魂塑造得更美丽。”可见,小说旨在通过反映陈奂生对精神的自觉追求及其灵魂深处所存在的狭隘、自私、麻木等性格特点,来提高“陈奂生”式农民的认识水平、觉悟程度,使其灵魂更加美丽。

  归纳:从整体着眼,可这样归纳:这篇小说描写了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喜悦、苦恼和尴尬,表现了作者对新时期的农民终于前进的高兴,以及没有从因袭重负中解脱出来的慨叹。

2、本文情节设计巧妙,找出几处伏笔来进行品味。

“漏斗户主”上城竟住高级房间,可谓奇遇。这个奇遇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偶染感冒,一是巧遇书记。这两个因素使“奇遇”成了自然。车站的地点也是一个巧妙的设计:这里油绳好卖,这里有茶水,有长椅,与吴书记巧遇也非此地莫属。感冒最是一个巧妙的设计:高烧时神志不清,睡一夜就好,用第二天回忆的方法补叙深夜发生的事情就毫无破绽。……小说设此种种伏笔,既使情节波澜起伏,又符合生活事理。

3、小说结尾含意丰富而深刻,令人拍案叫绝,对其结尾的意义应如何理解?

①陈奂生的想法、做法与其“前辈”阿Q是相同的。但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过是“自欺”罢了,而陈奂生不仅“自欺”,而且“欺人”;更为可悲的是,被“欺”之人居然买他的账!②揭示了农民意识深处的封建等级观念及农村社会的落后。③同《项链》的结尾一样,即让人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

4、阅读小说的第1、2段,比较《项链》第3、4段揭示人物心理的手法有什么不同?

西方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大都采用心理剖析手法。如《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写得细腻、深刻。《陈奂生上城》的心理描写,用了“土洋结合”的方法。像西方小说一样,注重心理描写,但这种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悠悠上城来,晃荡晃荡)、肖像(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描写及景物烘托(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揭示出来的。

(二)《守财奴》

1、归纳葛朗台形象的特点及形象的社会意义。

  葛朗台是一个贪婪、吝啬、狡诈、卑鄙的守财奴、金钱狂,是一个爱财如命、至死不变的有产者。葛朗台这个形象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2、举例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和神态,传神的细节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窥其灵魂,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金钱狂。

①语言描写

  1)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他是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是一个爱财如命的投机商,如“两讫了”、“公平交易”、“向我交账”、“这交易划得来”等完全是出自一个暴发户之口。

  2)人物的语言符合人物的性格。他是个爱财如命的执着狂,他占有金子的欲望,已经达到痴狂的程度,小说的语言完全反映子他的性格特点。如:当他想到“要对女儿报告财产数目”,要把动产不动产“拍卖”时说:“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当他急不可耐地要攫取女儿的继承权时说:“我不能让事情搁在那儿牵肠挂肚。你总不至于要我受罪吧。”这些对话都显示了一个占有狂和守财奴的性格特点。

  3)注意叹词的作用。

②动作描写

  如:“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又如:“欧也妮扑过去想抢回;可是箍桶匠的眼睛老盯着女儿跟梳妆匣,他手臂一摆,使劲一推,欧也妮便倒在母亲床上。”这一个个动作是他下意识的行为,因他一看见金子,便要占有金子,所以本能地表现了一连串抢夺金子的动作,表现出对金子的强烈欲望和狂热追求。

③神态描写

  在发现梳妆匣时,“瞪着金子的眼光”;当继承权未骗到手里时,“葛朗台老头的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一刻不停地抹着”都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他极端贪婪的性格特点。

④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

  巴尔扎克善于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刻画人物,使人物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例如:

  1)当葛朗台看见梳妆匣时,全身心的精神都贯注在匣子上。太太看见他“瞪着金子的眼光”便惊叫起来,可见这眼光的可怕。接着“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用老虎扑食的动作来形容他抢梳妆匣的情景,特别是一“纵”一“扑”,对于一个76岁高龄的老头子来说,更显出他为了抢到金匣子而不顾一切的丑态,人物形象真是写活了。在太太晕过去后,为讨好太太,一方面千好万好地叫,一方面到密室“拿了一把路易摔在床上”,看来是要给欧也妮,但又“把钱拈着玩”,当听到母女说“只需要”他的感情时,便立即“把金路易装到袋里”,这一系列细节描写把葛朗台爱财如命,吝啬而又虚伪的性格刻画了出来。

  2)哄骗女儿放弃遗产一段中作者着意刻画人物在不同阶段的神态细节。文书签订前他“变得厉害,常在女儿面前哆嗦”;在女儿签字时“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一刻不停地抹着”;签字后“抓起女儿的手放在自己手中一拍”。这些神态细节描写十分逼真地刻画出他开始提心吊胆,怕失掉财产;继而怕女儿不签字,紧张得心缩成一团;而后拍板成交,吊着的心犹如悬空的石头落了地,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欣喜若狂。这些细节描写极其生动地表现了葛朗台的贪婪、狡诈与虚伪。

  3)弥留阶段,他“把身上的被一齐拉紧,裹紧”,生怕“给人家偷了”,“他所有的生命力都退守在眼睛里”。能睁开眼的时候,“眼光立刻转到满屋财宝的密室门上”,他“惊慌得厉害”,要欧也妮“看住金子”。当欧也妮把金路易铺在桌上时,他“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脸上“露出笑意”。这些细节描写把葛朗台的“守财奴”的本性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揭示了葛朗台爱钱如命的性格特征。

  4)最后当神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时,他的“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他看到了什么?“目不转睛地瞧”什么?不是法器,而是法器的银饰。他激动得连“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特别是神甫把十字架送到他唇边时,他不去吻基督的圣像,而是去抓那十字架。在他眼里的不是十字架,而是十字架上的“镀金”,是金子!葛朗台就在这一“抓”中送了命。这是这篇小说中用夸张手法渲染细节的最显著、最有代表性的一段。它深刻地揭示了这个贪得无厌的占有金子的执着狂的本性至死不变,并且一直带到天国。

⑤侧面描写

3、葛朗台太太是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对她是怎样的态度?我们该怎样认识?

  在课文中,葛朗台太太是个温顺善良,恬退隐忍(甘心忍让)的贤妻良母。她对丈夫,忍让;对女儿,疼爱。临死之前对女儿说:“幸福只有在天上”,暗示社会和家庭都是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她是这个金钱至上社会的牺牲品。她对宗教虔诚,向往天国,但宗教却不能够挽救她。作者对她是充满同情和赞美的。在她临死那一段里,有这么一些句子:“天国的光辉照着她,仿佛太阳照着树叶发出金光”,“死得崇高,伟大”,“像洁白的羔羊一般上了天”。作者是把她作为完美的形象来歌颂赞美的。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反衬葛朗台的丑恶卑劣,批判这个社会的罪恶。但这仅仅是作者的一种理想。我们要辩证地分析,尤其要注意作者宣扬超阶级人性和宣扬宗教道德的局限性。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