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讨文章主旨
《六国论》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但作者本意不是悲叹六国的灭亡,而是借此批评北宋的统治者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政策。
《游褒禅山记》通过一次未能尽兴的游山经历,说明了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慎取”。
(二)、把握主要内容
1、《六国论》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第二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
第一层:比较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的双方土地得失变化。以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实由于“赂”而造成的得失远远超过“战”而造成的得失,说明赂秦之害。
第二层:写诸侯贿秦的情形和结果。
第三层:以古人的话为证,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第三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史实,论证赂秦之“弊”。
第一层:单说齐国灭亡的原因。
第二层:合说燕、赵两国灭亡的原因。
第三层:总说六国,提出假设,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步。
第四段:议话兼抒情,向“为国者”提出不要“为积威之所劫”。
第五段:点出作者撰写此文的主旨,讽谏宋王朝要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抗战。
2、《游褒禅山记》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的概况。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作记的时间,以及作者的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三)、知识积累
1、《六国论》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率赂秦耶(古义:一概,全都。今义:率领;不慎重)
至于颠覆(古义:终究,到……结局。今义:表示另提一事,连词)
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情况。今义:实在的,事实上)
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理解事物的能力)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3)通假字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4)词类活用
李牧连却之(却,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始速祸焉(速,形容词用作动词,招致)
日割月削(日,月: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
(5)文言句式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判断句)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洎牧以谗诛(被动句)
赵尝五战于秦(介宾短语后置)
2、《游褒禅山记》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而卒葬之(古义:终于;死。今义:士兵;完毕)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十一)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常。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古义,是代词“所”和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今义:常用来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今义:合用为连词)
(3)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fǔ,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4)词类活用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头)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
则或咎其欲出者(“咎”名词作动词,责怪)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名词作动词,弄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极夫游之乐(“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5)文言句式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介宾结构后置)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省略句)
有碑仆道(省略句)
然力足以至焉(省略句)
1、《六国论》第四段教训已得出,论证已结束,那么第五段多不多余?有没有作用?
本段也是文章的结论部分,这段文字是为了讽今,在文末又巧妙的联系北宋实际,深刻而不直露,总结出全文主旨。文章开头指出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论点从两方面进行论证:一是用赂秦者的事例从正面论证;一是用不赂者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两两对比,合起来论证“弊在赂秦”,然后,在此基础上又由古及今,借古讽今,表达了应该奋力抗争,不应屈辱苟安的用意。全文自始自终扣住中心,逐层论证,步步深入,最后影射现实,这种写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游褒禅山记》第二段略写了什么?详写了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略写前洞,仅19字,较详细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对比:①前洞的平坦与后洞的深幽;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④进洞时“其观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作用: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地上的碑类似。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