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迢迢牵牛星》
1、整体鉴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段解:诗人遥望夜空,描写天空景象。银河阻断织女牛郎,也引出人的无限遐思,开头一句从大处着笔。
解读:“迢迢”写距离之远,“皎皎”写星光之亮。叠字“迢迢”和“皎皎”兼写牵牛星和织女星,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这是诗人遥望银河中的牵牛星、织女星,从远景写起。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段解:直接描写织女织布的情状,既写了织女的情、神、动态,又写出了劳动的过程:纤纤素手穿梭织布,一梭又一梭,无休无止。
解读:这两句所写,诗人的视线由广袤的夜空移到织女星,写想象中织女织布的情状。“纤纤”状素手之修长。这是多好的一双手啊!它柔软雪白、纤细修长。“札札”状织布之繁忙。“纤纤”和“札札”,一状形,一摹声,由远而近,先人后物,形声生情。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段解:由牛郎织女不能相会,揭示出现实和愿望的矛盾。“终日不成章”是问题的关键,也是矛盾的焦点。“终日不成章”的存在,势必导致“泣涕零如雨”的结果。
解读:织女织成布,才能与牛郎相会,相传王母为阻止牛郎织女相会,让织女永远织不出成形的布来。于是,织女一天一天织呀织,终日织不出布,只有哭得泪如雨下。银河水不是又清又浅吗?两人又能相隔多远呢?可是终究不能相会。作者由牛郎织女的不能相会,揭示出现实和愿望的矛盾。这四句是由事(不成章)而到人(泣涕零如雨),再到人之忧思。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段解:写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一条清浅的河流阻断了一对有情“人”,只能相望而不能言语。但银河阻断的只是相会的路途,牵牛和织女的含情脉脉之思却是阻断不了的。
解读:“盈盈”写水之状貌,清浅的样子;“脉脉”写人之情貌,含情的样子。“盈盈”和“脉脉”,水貌和情貌都很美。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这两句诗揭示矛盾之鲜明,表情之深切,景情之交融,声情之并茂,雅俗兼得,堪为诗歌上乘。
2、形式特点与艺术特点
形式特点:
《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五句十行,一气呵成,层层深入,哀婉动人,连用六个叠音形容词,突出了该诗哀婉的情调,因而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这首诗还句句押韵、随韵成趣,自然而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
艺术特点:
(1)想象丰富,构思巧妙
这首诗大胆地运用想象,借助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形象地表现相思的痛苦,不能相会的哀怨。诗人想象织女的举动和表现,借用神话故事中织女相思的情节,集中刻画了一个怨妇的形象,诗人没有过多地描写牛郎,也没有选用鹊桥相会的情节,这些都体现了诗人构思的巧妙。
(2)诗中多用叠字,增强了诗的音韵节奏感
在十句诗中,诗人连用了六个叠音形容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有的状物,有的写人。“迢迢”写星空的距离;“皎皎”写星空的光线;“纤纤”是写手细柔的形状;“札札”写织布机的声响;“盈盈”写水清且浅的形态;“脉脉”写含情动人。状物的准确生动,写人的形象逼真,表现出一个相思女子的哀怨忧伤,同时这些叠字的运用,还使诗歌具有浓厚纯朴的民歌风味和婉转流利的音乐美,既深化了主题,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二)《短歌行》
1、主要内容
《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一方面感叹社会乱离,忧伤人生易逝;另一方面倾诉了对朋友的怀念,抒发了渴望得到贤才,帮助自己建功立业、统一全国的急切心情。在这首诗歌中,曹操想争取人才帮助他取代汉政权而又难于明言。故而用“青青子衿”四句表达所要争取的人物,“呦呦鹿鸣”表示自己对对方的爱赏及欲与之共享一切的心愿。最后提出解决的办法,只有求其在己,虚怀待人,争取人心的归向。全诗吞吐隐约地表示自己的复杂曲折的心情,耐人寻味。
2、整体鉴赏
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抒发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用四言体写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诗的开头情绪稍嫌低沉,但整首诗的基调还是昂扬奋发的,在这点上和《龟虽寿》有点类似。按诗意划分,每八句一节,共十六句四节。
前八句为第一节,诗人对人生的短暂发出感慨和忧愁,并要借酒来浇愁。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朝露”之比,形象鲜明,意蕴深刻,富有哲理。总之,第一节的节意可以一个“愁”字来概括。
接下来“青青子衿”以下八句为第二节,情味更加深厚缠绵了。“青青子衿”二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原句,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诗人用这古诗句,是表示对贤才的渴求。诗句语气婉转,情味深细,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活动,这也是他原来颁布的《求贤令》之类的政治文件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接下来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的。总之,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帖,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
“明明如月”以下八句为第三节,这八句是对前两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也就是说。从“明明如月”开始的四句说忧愁,强调和照应第一节;从“越陌度阡”开始的四句说礼遇贤才,强调和照应第二节。如此强调照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说,天上的明月何时才会停止运行呢?比喻意是,我求贤如渴之心如天上的明月,天地人共鉴,这颗心是永远不会止息的。
最后“月明星稀”以下八句为第四节,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话似也表达诗人心情。
总的说来,这首诗像曹操的其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一样,主要是他当时渴求实现政治理想的一种曲折反映。然而这种政治性的东西完全熔铸在抒情艺术当中,以情理景完美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了。
3、艺术特点
这首诗“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它立意深远、风格别致。就题材而论,它并不特别,但无论它写什么,都蕴藏着深刻的思想和饱含着激越的感情。并集抒情、写景、叙事为一炉,而能相互增辉。其次典故的化用、成句的援引与作者宏大的抱负融合无间,浑然一体。再次全诗兼用比喻,如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人的才高德盛,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喻胸怀的宽广,招纳人才越多越好。在用语上显得质朴自然,悲惊慷慨,感人至深。
(三)《归园田居》
1、关于作者与写作背景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卒后友人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他的曾祖是晋朝的大司马陶侃,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做过东晋的官员,但到陶渊明时,家世已经衰落。
陶渊明青年时期曾怀建功立业的壮志,从二十九岁起,先后做过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县令等官,但由于当时门阀制度森严、政治黑暗,他深感“有志不得聘”,又不愿与士族社会同流合污,于是在四十一岁那年弃官归田。决心退隐和躬耕。一年后,作《归园田居》五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2、 整体鉴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段解:这四句诗是说:我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我的天性原本就受好田野山川,因失误而落入世俗的官场尘网,推算起来,从少年到现在大约已有三十年。这一节诗,是诗人回忆弃官之前的经历。
解读:“少无适俗韵”是写少年时我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点明少年天性纯真的本色,着一“少”字,又与后面成年后“误落尘网”形成对照,也暗含对少年时天真质朴的追忆和留恋;“性本爱丘山”,这句诗中的“性本”二字,揭示出诗人内心深处喜爱丘山的自然本性,正因如此,才有后文的“归园田”;“误落尘网中”的“误”字,则把不幸落入尘网、走进官场的情形生动地表现出来,包含诗人不自觉、不得已之情。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段解:这四句诗是说过去已不堪回首,我希望还是回乡过田园的生活。
解读:在这几句诗中,诗人把官场中的自己比做是关在笼中的鸟,是水池中的鱼;而把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说成想念的旧林,是思念的深潭,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树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段解:这几句诗为本诗的核心部分。这一层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充满诗情画意,诗意盎然,沁人心脾,悦人耳目。“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显然脱胎于汉乐府《鸡鸣》篇的开头二句:“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巷中。”陶渊明写的乐府诗虽然很少,但受其影响却不可低估。田园诗里化用民间乐府诗句也十分得体。
解读:前四句先写居住的环境:在方圆十几亩的宅地上,有八、九间简陋的茅屋草舍,房后种植有枝高叶密的榆树柳树,屋前排列着桃红李白的果树,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却是另一个天地。下面“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远观,在这幽暗的远离人世的村落里,不时飘出缕缕炊烟,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树顶上啼。狗吠鸡鸣一如榆柳桃李那样普通而习见,但较之“尘网”来说,却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美好景物。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段解:这两句诗对上面一层的诗句内容暂作一小结。
解读:“户庭”即起居处所。“尘杂”指人世间的杂务,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琐事。“虚室”,空寂的房间,实指无官一身轻,没有人事滋扰的悠闲。跟《归园田居》之二“白日掩柴扉,虚室绝尘想”为同一境界。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段解:最后两句收束全文,另起一层。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作者何以对如此平凡的草木茅屋、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重呢?原来是“久在樊笼里”的缘故。
解读:“樊笼”即上文说的“尘网”,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使人有“羁鸟”、“池鱼”之感。既然如此,那么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处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感到格外亲切而欣慰。在“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的世界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陶渊明神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