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其基本形式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
2、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科学研究证明,从生物到非生物,从微观到宏观,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一切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不运动的物质。物质在运动中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一个特征。
3、世界上也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无论哪一种形式的运动都是以一定物质为主体的运动。例如,机械运动的主体是宏观物体,热运动的主体是分子,光运动的主体是光子。思维活动就是意识的活动,而意识无论从它的产生、从它的生理基础、从它的内容看,都依赖于物质。意识活动的物质主体就是人脑,这一点已为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所证实。因此,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
(二)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概念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反复循环,也不是事物倒退下降的变化,而是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所谓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2、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而变化则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和性质的改变。发展是一种运动,发展也是一种变化。虽然发展是一种运动,但是运动不都是发展;虽然发展是一种变化,但是变化不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和变化,才是发展。发展表明了事物带有“趋向性”的运动和变化。要注意纠正“运动就是发展”或者“变化就是发展”的错误认识。
3、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事物性质发生了变化。
1、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却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物质是运动的、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考查的能力有: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用物质是运动的观点说明前者的观点是正确的;接着用相对静止的观点说明后者的观点是不对的;最后指出不能曲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答案: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因此,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思想是正确的。
(2)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是绝对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克拉底鲁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否认静止的存在,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3)这件事告诉我们,对于科学的东西,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真理向前迈进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
2、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百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一成不变。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材料二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
(1)材料一、二共同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我们应该以怎样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3)材料一、二是怎样体现问题(1)、(2)的?
解析:
本题难度较大。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考查的能力有: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归纳能力、表达能力等。解答问题(1)、(2),均应运用归纳法从材料中概括出相关观点;解答问题(3)则应运用演绎法用相关观点去分析材料,指出哪些材料具体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变化发展的观点,哪些材料体现了既要坚持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
答案:
(1)材料一、二共同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2)我们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同时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新的情况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的青春活力。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承、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
(3)“孤立地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在当代中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科学体系。”这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永恒发展的观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了根本。”这体现了要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现实生活是在不停地变化着……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同时一定要以我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这体现了永恒发展的观点,体现了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新的情况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3、有人认为,知识经济伴随21世纪的脚步来临,我们中华民族必须全面改革教育,把提高人的素质、启迪人的创新精神、培育人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理论,分析说明为什么要培养创新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新事物必定要代替旧事物是创新精神的理论依据。
答案:
(1)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发展指的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2)知识经济的21世纪,给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进步;一个人只有不断创新,才符合时代要求,才能为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实现人生价值,同时我们必须培养创新精神。
4、“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地靠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请运用有关哲学道理,结合上述材料分别说明我们为什么要提倡不断创新?
解析:
本题考查发展的实质以及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必须搞清材料的核心意思是提倡创新精神;其次要明确提倡创新精神的哲学依据;最后阐述创新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民族强盛的重要意义。
答案:
(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就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只有提倡创新精神,扶持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新生事物,才能真正推动事物的发展。
(2)当今世界正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和产品更新加快,如果一味地靠引进,跟在别国后面搞建设,将逐渐拉大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只有弘扬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才能给我国的各项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屹立于先进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