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一、一周知识概述

(一)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1、人民群众的含义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二)同群众的实践相结合

1、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1)要相信群众

(2)要依靠群众

(3)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2、青年学生必须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1)由青年学生的特点决定的

(2)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决定的

3、青年学生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应在“情、理、行”上来一个彻底转变

(三)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1、人民群众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二)青年学生必须同群众的实践,尤其是同工农群众的实践相结合

1、主要是受自身经历的限制,青年学生对“必须同群众的实践,尤其是同工农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的认识,有一定难度。对这个问题应从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方面来理解。

2、为什么要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

  第一,是青年学生的特点决定的,青年学生的特点有三个表现,一是长期在校生活,对社会了解不够深入,有时对未来生活茫然不知所措;二是思想上往往有片面性、理想化、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三是有些人还有轻视工农的思想,社会评价是“眼高手低”,这些特点决定了,只有与工农群众的实践相结合,才能克服自身的缺点和弱点。第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这个原因也有三层意思:一是社会生活中新事物、新问题不断涌现,需要青年学生在与实践的结合中了解和认识它们。二是工农群众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知识和丰富经验,三是青年学生只有与工农群众的实践相结合,才能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第三,青年知识分子只有与群众的实践相结合,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3、怎样才能与群众的实践相结合

  第一,把读书与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也就是把学习间接经验和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第二,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在“情”、“理”、“行”三方面来一个彻底的转变,情,即对工农群众有感情。理,即为人处事的道理,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事都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根本标准。行,即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第三,社会上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青年学生与群众实践相结合提供了可能性,学校内的各种实践活动,为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三)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是本课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全书的重点所在,其依据是:青年学生投身实践,就是为了增知识、长才干,而长才干的关键就是不断端正自己的思想,学会科学的思维形式,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而这些都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容。另外,世界观的学习本身就是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从事实践活动,也是对主观世界的改造。

  关于改造主观世界问题,应注意以下三点:

  1、改造主观世界包括哪些内容?改造主观世界包括“三个改造”,即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2、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是改造思想。改造思想是“三个改造”的核心,而改造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改造“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而改造“三观”就在改造主观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人的其他精神要素都受这“三观”的影响,并在它们的支配下形成特定的精神活动的指向性。科学的“三观”不能自发形成,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自觉地学习,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才能确立。

  3、改造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的途径。人们只有学习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善知识结构,才能改进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

  4、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无论是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因而我们必须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活动。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是指在历史上未留下姓名,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未打下明显的个人意志的人们,这主要是相对于个人而言。作为一个历史范畴,首先有它的量的规定性,即“人们”中的大多数,同时又有质的规定性,即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包括一切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人民群众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对其具体含义,要作历史的分析。然而,不管历史的情况如何变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两个部分。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以下原因给大家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带来了困难。其一,从历史上看,特别是阶级社会,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脑力劳动被少数剥削阶级垄断,劳动群众无权从事脑力劳动,怎么说劳动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呢?其二,现实社会中,依然存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差别,同样给上述问题的理解造成影响。

2、从以下几点突破。

  第一,从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与精神生产的关系来看。

  人民群众创造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前提。要从事精神活动,都要有物质前提,即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手段,而它们都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没有物质生活资料,就不可能有精神产品的生产活动的进行。

  第二,从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来看。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的原料或半成品。科学家、艺术家在此基础上加工和整理,才形成了精神财富。没有群众的实践经验,任何人都无法凭空创造出精神财富。

  第三,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创造的物质成果总会凝结着人们的某种智慧,因此,这些物质成果也是一种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在实践中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