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练习



  

科学文章阅读


一、考点解读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包括九个考点,其中前7个考点都是高考考查的范围: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④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⑤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⑨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科学类文章阅读的一般方法

  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学科的文章。

  社科类文章以阐述、论证社会科学研究及成果为目的,它的基本内容为观点和材料,它的主旨是文章的主要观点或态度。

  由于社科类文章的阐述论证性,社科类文章近似议论文或阐述性说明文,议论和说明是这类文章常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所以阅读这类文章,应该树立起“抓问题——寻材料——追结论”的意识,才可以迅速入文,准确把握材料信息。

  社科类文章的语言以准确性、科学性、逻辑性和思辨性为主,但又因为它涉及内容的丰富性、社会性、人文性,它的语言就又具有一定的活泼性、情感性乃至艺术性,所以阅读此类文章,应该具有较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既会抠概念、追逻辑,又能领会含蓄语句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样才能具备考纲要求的理解词句,分析内容乃至推断、想象的能力。

  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与技术的文章。高考试卷选用的科技文,往往反映的是当今人类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和最新科研成果。

  它的主要特点是逻辑的严密性和语言的简明性。

  概念是自然科学类文章的基石,判断是这类文章的水泥和砖瓦,推理是它的构架。自科类文章的阅读,就是要通过阅读及逻辑思维的过程,准确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正确认知文中的科技内容。高考自科类文章的阅读与我们平时所学的科技说明文有所不同,高考不是考科技知识,而是以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文字为媒介,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其中,词语理解题的常见考查类型有判断给概念所下定义是否正确,判断对词语所作的解说是否准确等。四个选项从种类、范围、数量、功能、成因等一个或多个角度组合信息,涉及的信息可能分散于原文多处。

  句子含意理解的四个选项通常针对句子涉及的对象、范围、性质、原因、结果、方式、态度与意向等方面设题。

  词句理解设题迷惑点常在于扩大或缩小概念范围,混淆与其他概念的关系,变换句子修饰、限定成分等等。因而解答这类题,需要在准确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带着题干及各选项回原文相关信息区间仔细比较和辨别。

(一)树立一种观念

  就是:科学文章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弄懂相关的科学知识。因此,命题也是着眼于考查语文能力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作科学文章阅读的试题时,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的科技知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具备两种心理状态

  一是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二是仔细。科学文章阅读所设的题目虽然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于选文,但往往在极其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正是正确表述;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极其相似,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窜改,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丝毫的马虎、大意也是万万不可的。

(三)明确三个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

1、整体把握

  科学类文章阅读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弄清楚文章说的是什么原理或者什么事。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不会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

  阅读原则: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明确以下问题——

  ①文章说了什么事,什么新发现,或介绍了什么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

  ②总的观点倾向怎样。

2、理清结构

  科学类文章考查的是短时记忆能力和信息的准确提取与判断能力,文章的内容往往较专业,读起来有点费劲。要想准确而全面地提取信息,我们就要把文章的结构理清楚,阅读时养成标注每一段段意的习惯,只有准确把握每一段的内容才能做到信息不遗漏。

  第二步,针对试题,尤其是选项,到原文中找相关语句。

  这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切不可忽视。

  找到每一个选项在原文中对应的语句。

  科学类文章阅读考查点无非是偷换概念、信息错位、扩大或缩小词义、无依据推测等,如果能在原文中找到与题中的每一个选项对应的语句,选项的判断就轻而易举了。

  第三步,把选项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一、高考真题解析

【例1】2007年湖北高考试题第6-9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也是现代有了解原始文化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考古发掘显示,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都或前或后不约而同地经历了素陶、彩陶、釉陶的发展阶段。所谓彩陶,是远古先民在制作好的陶胚内外壁上用矿物颜料绘制各种纹饰,然后入窑烧制定型的一种带彩陶器。彩陶集实用和雕塑、绘画、烧制等各种艺术、工艺于一体,展现了那个时代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反映了原始社会数千年的社会状况和人的生存情境。可以说,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地区之一,并在距今大约8000年前就出现了彩陶。中国彩陶的发展、繁荣和衰亡历经4000年之久。尽管彩陶文化并非一种考古文化,但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中,除了各种各样的石器外,绝大多数是以陶器为其重要表征的。其中,色彩绚丽、图形优美、造型多样、工艺精湛、数量较多的各种彩陶,更成为这一时段最有系统、最具规模、最有价值的文化遗存,并因此而成为华夏远古文化的一种鲜明特征。“仰韶文化”的命名就是以在遗址中发掘的红底黑彩的陶片作为重要证据,而“仰韶文化”之所以又被划分为两种类型,即以鱼纹为主的半坡类型和以鸟纹、花卉纹为主的庙底沟类型,也是以遗址出土的彩陶纹饰作为区分的主要标志。

  据估计,中国出土的彩陶约有5万多件,很可能是世界上出土彩陶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彩陶绝大多数都是日常实用器皿,如盆、碗、壶、罐等等,分布的地域几乎遍布全国。这些彩陶的形体虽然简单,但在造型设计上却颇具匠心。制作时对器物的各部分运用不同的比例变化。构成各种柔和优美的轮廓曲线,其式样繁多,并随各地习俗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在图案设计方面,中国的史前彩陶都能结合不同器形的特点和装饰部位的不同,或疏或密,或繁或简,饰以不同纹样。图案丰富多彩。有的宜于俯视,有的适于平观,将器物的实用性质和使用的审美效果结合起来。其中大量出现的编织纹和几何形纹,具有彩纹和底色相互衬托虚实相映的作用,形成“双关图案”。这种构图方式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种基本装饰手法。

  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无论是文字的始创、艺术的发端,原始巫术的产生,还是远古神话与图腾崇拜的出现,都离不开彩陶。因为彩陶除了作为原始人类日常生活器物之外,还是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重要器物;彩陶的器形和陶壁上的纹饰,即体现了远古先民对关和艺术的追求,也是原始文字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在作为中国史前文化起源研究依据的几类原始文化遗存,如玉石器、彩陶、雕塑和岩画中,玉石器和雕塑的数量都较少,岩画的年代又往往引起争论。唯有彩陶数量最多,年代也最准确,因而最具有可靠性和系统性。可以说,彩陶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6、下列对“彩陶”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彩陶是一种陶璧上有各种彩纹的远古陶器,其纹饰的特点有时作为原始文化类型划分的依据。

B.彩陶是一种集实用、审美等文化功能于一体的远古陶器,在中国原始文化遗存中具有代表性。

C.彩陶是中国远古先民发明的一种带彩陶器,在距今大约8000年前就已经出现。

D.彩陶是在素陶基础上发展而来后一种带彩陶器,体现了中国远古先民对美的追求。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概念的理解。要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分析词语源生或隐含的内容。

  C项中“彩陶是中国远古先民发明的……”表述不当,因为原文第一自然段中第三句中表述的是“远古先民”, C项缩小了其范围。

7、下列对“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彩陶保留着几千年原始社会人类生活变更的痕迹,反映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历史发展的状况。

B.彩陶呈现出不同地域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不同特点,再现了原始人类生活的独特情境。

C.彩陶包含多重原始文化意蕴,为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信息。

D.彩陶上的纹饰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和作用,原始人类用它来记载历史。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高考考查的句子常常是中心句、修辞句、例说句、含蓄句、结构复杂句,考查重点是对文段中心句与修辞的理解。本考点是在命题中每卷必考点。

  D项表述和原文第四段中“彩陶的器形和陶壁上的文饰,既体现了远古先民对美和艺术的追求,也是原始文字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不相符。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世界各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不论先后,都经历过素陶、彩陶、釉陶的发展阶段,中国是出现陶器最早的地区之一。

B.中国的彩陶制作精美,文化信息丰富,出土数量众多,分布地域广泛,年代最为准确,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C.彩陶的形体虽然简单,但造型却颇具匠心,例如让编织纹和几何形纹的彩纹与底色相互衬托,产生出虚实相映的双关效果。

D.与其他几类原始文化遗存相比,只有彩陶能同时为探索文字的始创、艺术的发端、原始巫术的产生等文明起源问题提供依据。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考点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能够比照材料辨别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要表述。

  A项不符合原文第一段中“世界各地绝大多数”的表述,表述删掉“绝大多数”,扩大了范围;C项不符合原文第三段中“其中大量出现的编织纹和几何形纹,具有彩纹和底色相互衬托”的表述;D项太绝对。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彩陶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也是其他经历过彩陶阶段的国家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B.彩陶文化并非一种考古文化,因为从考古学来说,彩陶文化其实是从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的。

C.彩陶的制作颇具匠心,体现了远古先民的审美追求,但它的制作主要还不是出于审美的需要。

D.彩陶虽然是原始人类生产的一种器物,但它的一些制作经验却对后世工艺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考点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这一考点在高考中考查的内容主要有:①根据信息加以推断;②根据文章内容加以合理的想象。

  A项推断不正确,因为文章只是谈论“彩陶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并没有谈及彩陶对其他经历过彩陶阶段的国家的影响,所以无法从文章的内容中推断出“彩陶也是其他经历过彩陶阶段的国家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二、阅读方法指南

  现代文阅读,共性的东西,就是要运用“扫读”与“对读”这两种基本的阅读手段。

(一)扫读。就是“初读”,也可叫“粗读”,即对文本的“扫描”。扫读时,应鸟瞰全篇,力求整体把握文本。

  扫读的方法:

  ⑴跳读,划要。“扫读”,一要快速,有时是“跳读”; 二要边读边“划要”,划要,就是在文本中划出能显示段落乃至全文要点的词句。

  “扫读”应注意把握关键的信息点:

  A.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

  B.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阐述。

  C.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词句。

  D.文中的概括句,包括全文的概括句,也包括一层或一段的中心句,以及其他一些集中表现了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词语。

  E.文中的过渡句。过渡显示文章的层次脉络,常常也是中心句。

  F.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借助标题,就可以尽快把握文章主旨,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在社科文与科技文中,那些表示先与后、因与果、现象与本质,可能与现实、现实与未来、条件与结果、部分与全体、肯定与否定、或然与必然等词句都属关键的信息。阅读时,要敏锐地捕捉并及时地用笔划出,便于做题时迅速发现试题在这些方面设置的“陷阱”。在微型小说、记叙散文中,那些议论抒情的句子,很可能就是显示主题的所在,应予以特别的关注。

  ⑵合并,切分。通过“划要”把握各段的要点后,然后将意义联系最为紧密的自然段“合并”,从而将整个文本切分成几个部分。

  ⑶提要,概要。所谓“提要”,就是直接提取能够显示文本要点的句子。所谓“概要”,指的是文本中有时找不到能够显示其要点的句子,这就需要自己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本的要点。

(二)对读。是指将题目(含题干与选项)与文本、选项与选项进行对照性的阅读,从而准确地解答习题。

  对读的方法:

  ⑴注意解题指向对读时,应将题目与文本进行对照,那么,首先就应正确把握解题指向。解答科技文与社科文阅读试题时,“对读”时也应注意去伪存真,排除干扰项。

  ⑵弄清了解题的指向后,就应根据解题的需求,结合扫读所得,锁定相关的阅读语区。

  ⑶细心进行对照。无论将题目与文本进行对照,还是将选项与选项对照,都应倍加小心,万万不可马虎从事。

  扣住答题要素:

1、题目与文章

  文章的题目,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信息。一般来说,它都会直接或间接为我们的阅读试题的作答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所以,在考场阅读中,我们一定要惜字如金,仔仔细细地过滤阅读试题中的每一个字,包括文章前后所标示的题目与出处,利用好每一个字所发出的信息,解答好每一道题。

2、文章与文段

  在考场阅读中,我们同样需要重视文章与文段的关系。既要利用对每一文段理解的基础来形成对整个文章的总体把握,又要利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来加强对每一文段的准确深入的理解。考场阅读的考察中,很多情况是考我们的精读,尤其是对某一段某一节的深入理解。

3、文段与中心句

  根据中心句的相关因子作答;根据对中心句的逻辑分析解题;根据中心句的关联判断解题。

4、中心句与标志词

  利用文段里的中心句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内容,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加快对文章的理解。如:一旦、如果、凡是、全、都、已经、也许、可能、初步、最终、总之、进一步说、因此、所以、第一、一方面、原因之一、既、又、并且等等。有时候用的是物连,即重复强调某一物;有时,又采用时间、空间连接的方法。

  利用中心句以及标志性的词语来提高考场阅读的速度,常常可以通过它们来检索、补充、概括以及作文意补充等,以达到明重心、作比较、抠字眼、画标志的考场阅读中所需的一些具体试题的作答的目的。

5、题面与题眼

  题眼,就是题目命制时的着眼点,常常能反映出命题者在设置这道题时的测试目的,以及构思这道题时的兴奋点。

  考生面对试题时,首先要注意读懂题面,将命题者真正要考的地方找出来,才能有的放矢,对准靶子进行进一步的阅读与思考,也才能真正集中精力去解答好每一道试题。这需要我们认真分析试题的关键性的词句,包括词性、修饰成分,乃至句式,从中找出命题的真实意图。

6、提示语与附加语

  还要注意文中的提示语以及文章、题目等的附加语,还要注意一些注解、说明类文字。

  1991年阅读题《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奥地利]斯·茨威格)文后有[注]: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34题问: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2分)(托尔斯泰诞生一百周年)

三、解题策略

  现代文阅读要注重整体阅读,本讲就科学文章阅读而言,说明性的文字抓住基本概念以及对基本概念解释的文字;议论性的文字抓住基本观点以及对观点阐述的文字。认真读懂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标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揭示文章结构的句子,并用笔划出称代词、关联词、标志词。阅读题目,找出选枝相对应的区域。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印证。

  此类阅读题的考查目的是检验考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可见,考生应该在此类题选文的阅读中学到新知识,而通过考生答题的正确与否,可以检验考生学习探究能力的高低。《考试大纲》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三方面提出了9点要求。

(一)“文中重要词语”一般考查的内容有哪些?

  这些重要词语,往往是重要的科学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

1、关注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

  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可以是一般的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也可以是具有指代作用的其他性质的词语或短语。它们可以指代文章中的具体的实词、短语、句子或语段,在文章的叙述中起着强调和简化内容的作用。

2、关注能体现文章主要内容的关键词语。

  作者在构思或写作一篇文章的时候,有意或无意地用某一个或某几个关键的词语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表明自己对该事物的认识,具体分析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把握了这一类词语就能够很快地获得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也是命题人在命题时关注的重点。

3、关注在文章结构上起着重要作用的词语。

  在一篇文章中总有某些词语对文章的结构起着连贯和照应作用,这一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或者标明了文章说明的顺序,或者暗示着文章说明的层次。把握了这些词语,就能够比较容易地梳理出文章的说明顺序和层次,从而理解重要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

(二)“文中重要句子”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主要指理解一些高度抽象、概括或因表达的需要而比较费解的句子。不能孤立理解句子本身,要根据上下文把握句子内在的深刻意义。

1、能够帮助阅读者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或者理清文章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

2、语法结构比较复杂,并且对理解主要意思有影响的语句,或者对把握文章的主题有帮助的语句。

3、在文章中能够揭示文章结构层次的中心句、过渡句和一个语段或者一篇文章的总结句。

4、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或者是内容深奥隐晦、不容易理解的语句。

(三)怎样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就是将与问题有关的主要信息全部提取出来,整合就是将相同、相近的内容进行排列、组合、概括、融会。科学类文章为了论证某一个观点,往往要摆出一系列证据,不少证据往往是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即新信息。筛选整理的根据是看信息与观点的关系,是正面证明,还是反面证明,是直接支撑,还是间接扶持。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

  筛选必须明确三个要点:

  一是明确“筛选”的对象。筛选的对象就是选文中各种各样的信息。解题时要善于筛选出哪些是有效的信息,哪些是无效的信息;哪些是有效中的重要信息,哪些是一般信息;哪些是显性的信息,哪些是隐性的信息。尤其是一些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表达信息的方式往往比较隐蔽,只有精心筛选,仔细鉴别,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基本概念、新的见解、含有特殊指代的词语,阐释概念、表明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重要语句等。此外,对一些诸如“也许”“可能”“大概”“如果(一旦)”“部分(全部)”“过去(将来)”“目前”“除了……之外”“唯一”等词语,阅读时也要用勾画圈点等方法筛选出来。这些词语或标志着对文章的论断,或对事物的程度、数量、范围、特征、功能等有限定强调的作用,一旦改变,文章的论断就会被扩大或缩小。这也正是命题者常设的题点之一。

  二是掌握常用的“筛选”方法。常用方法有检索性筛选和理解性筛选。检索性筛选是根据试题要求从阅读材料中迅速找出所需要的要点、观点,它的关键在于准确地“锁定”筛选的对象。这种筛选,相对来说,难度不是很大,只要细心阅读材料,找准答题区间,便不难从中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理解性筛选是对某种科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阐释,它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抽取特征,组织严密的语言进行说明。高考试卷科学类文章阅读考查采用选择题,命题者概括成几种说法,要求考生选出规定的一项。从近年高考命题看,有的是对全文不同区间的内容进行提取,有的是对全文重要内容,如主旨、意图、意义等进行提取,有的是根据文章意思转换表述方式,让筛选和辨析增加难度。这种筛选,难度较大,需要我们首先对阅读材料有透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一定的分析辨别,把理解筛选出的分散的语言信息联系起来,使之更加系统化、条理化。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与平时课本所学的科技说明文不同。高考不是考科技知识,而是考查考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的能力,即主要考查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从题型看,都采用选择题。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中的“信息”包括哪几种情况?

1、阅读材料所阐明的观点、知识。

2、阅读材料中所提供的消息情报。

3、阅读材料中用来印证观点的事实,包括一些文字资料、人名、地名、数据、符号和图表等。

(四)“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中的“推断”和“想象”指什么?这类试题有什么特点?

  “推断”是指利用文章现有的材料对文章中没有的内容进行推测和断定;

  “想象”是指在文章现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新的加工而创造出的文章中没有的新的具体形象。

  简单地说就是根据文章的已知内容和材料推断和想象出其他的内容。“推断和想象”是阅读过程中的再创造,要使推断准确、想象合理,就必须把握好文章所提供的已知内容和材料,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推断和想象。

  试题特点:

  ①开放度较大。由文章内扩展到文章外;从有形飞跃向无形,调动过去和未来以解决眼前的问题,或者由眼前的现实去揣摩过去和未来。

  ②指向性明确。命题者或者要求考生借助相类似的知识积累和理解、欣赏能力来验证解决文内的问题,或者要求考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整体的把握,对其中的部分内容作出设计或评判。

  ③解答的个性化。如果是主观题,考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从中可以反映出考生的知识积累、知识运用和思维表达的程度。近年来没有采用主观题形式考查这类内容,所以,目前的高考复习可以只考虑客观题型。

四、认识考题

  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考查题选项的编写状况,即选项模糊的类型主要有五种;

1、范围上的混淆,以偏概全,以“面”代“点”。

  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者是外延过小,以偏概全;或者是外延过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饰词语。

  如2006年四川卷第5题A项“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广谱的杀虫剂”,而原文是说它“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犯了以“面”代“点”的错误。

2、指代上的混淆,颠倒主客,偷换概念。

  选项偷换概念,用形同义异词或形近义异词来迷惑考生。解题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混淆了概念的所指对象,是否颠倒了陈述主体与修饰语,是否省略了一些关键的修饰词,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如2006年江西卷的第8题A项,不是ATP和荧光素发生反应,而是ATP水解产生能量提供给荧光素发生反应。

3、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上的混淆,无中生有,牵强附会。

  有些选项的设置,把肯定说成否定,或把否定说成肯定;有些混淆主要和次要关系;有些属于无中生有,牵强附会。解答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如2006年辽宁卷第9题B项说“在共同进化中,动物使花的种类越来越多,这将导致无性繁殖逐渐消失”,而原文中并未这样认为,属于无中生有。

4、现实和设想的混淆,“未”“已”不分,“或”“必”不清。

  选项在概念判断上时间超前或滞后,把已经成功的现实和没有成为现实的设想或可能性混为一谈。阅读中要特别留意“如果”、“一旦”、“已经”、“将要”等词,从而作出准确判断。

  如2006年全国卷1第7题D项说“‘阿尔戈斯’方案可以解决海流循环无法预报的难题,如利用这一成果,将有可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而“阿尔戈斯”方案只是科学家对未来气候推测提供的一条依据,不可能就此消除厄尔尼诺现象。

5、在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上的混淆、颠倒。

  有些选项在设置时,将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要重点辨别,找准答案。

  如2006年湖南卷第6题B项“人或其他生物体的活动缓慢、活力降低必然导致其基因的改变”就属于颠倒了因果关系。

五、答题基本方法

1、复位验证法。在理解文中的词语时,如果对自己的选择没有十分的把握,可把选出的答案“复位”到原文中“验证”一下,如果词义清晰,语意连贯,意思准确即为正确。

2、事理分析法。要注意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选择关系等,紧紧抓住表示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关键词语,作出正确的判断。

3、巧用选项法。在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的考题中,命题者常常在句中确定两个考查点,每个考查点按两种理解列为四个选项。遇到这种题目,可以巧妙利用选项提供的“方便”,根据自己对某一个考查点的正确理解,先排除两项,再对剩下的进行分析比较,选出正确答案。

六、沙场练兵

【例1】2007年高考天津卷第8-10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科技的进步把人类的种种幻想变成现实,上古时代异想天开的“造人”神话,将在当代科学家手中实现,以人造肌肉为主要材料制成的“类人机器人”正款款向我们走来。

  科学家发现,非金属材料能在电流的作用下运动,于是产生了制造人造肌肉的构想。研究表明,通过电流刺激,高分子材料能自动伸缩和弯曲,从而可用来制造人造肌肉。这种人造肌肉用黏合性塑料制成,是把管状导电塑料集束成肌肉一样的复合体。在管内注入特殊液体,导电性高分子在溶液中释放出离子,这种复合体在电流的刺激下完成伸缩动作,通过控制电流强弱调整离子的数量,可以有效地改变它的伸缩性。相反,通过改变复合体的形状也可以产生电。

  人造肌肉具备人体肌肉的功能。在人造肌肉中,一根直径为0.25毫米的管状导电塑料可承量20克,相同的体积,人造肌肉比人体肌肉的力量强10倍。传统引擎驱动的机器人,除了关节之外,四肢没有任何可以活动的关联处,能量上自然是捉襟见肘。如果有了人造肌肉,机器人四肢就会更加发达,能将分子能量的70%转化为物理能量,其功率远远大于传统引擎机器人。近年来,一种名为Birod的生物机器人已问世,它可以负载超过自身许多倍的重量。科学家正在研制于未来士兵装备的人造肌肉。这种人造肌肉一旦装入手套、制服和军靴,士兵就会有超人的力量、举重物、跳高墙均不在话下。

  利用人造肌肉可以发电的原理,科学家正在开发一种“脚后跟”发电机,即把人造肌肉安装在军靴的鞋跟上,通过步行、跑步等运动就能发电。未来,凡是需要小型电动引擎的制造业,人造肌肉都有用武之地。

  人造肌肉灵活柔软,还可以用来制造医用导管和在救灾中大显身手的蛇形机器人。目前已经有了利用人造肌肉制成的机器鱼,它在水中游动的姿态与真鱼没什么差别,“耐力”可保持半年时间。机器鱼既没有马达、机轴、齿轮等机械装置,也没有电池,完全是靠伸缩自如的高分子材料自行驱动。

8、下列对“人造肌肉”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造肌肉可使高分子材料自动伸缩和弯曲。

B.人造肌肉的伸缩程度在电流发生变化时可以发生变化。

C.人造肌肉的巨大能量来源于其伸缩动作所产生的能量。

D.人造肌肉比人体肌肉力量更强,从而具有比人体肌肉更好的性能。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A项,需要电流刺激,才“可使高分子材料自动伸缩和弯曲”。B项,正确,见原文第二小节:“通过控制电流强弱调整离子的数量,可以有效地改变它的伸缩性。”C项,它伸缩时要消耗电或人的生物能。D项,强加因果。

  科技类文章常常要求掌握说明对象的概念,所以,在做此类题目时,必须抓住概念的特征,用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最具有特征的内涵,结合上下文加以判断。

9、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造肌肉的特征是可自动伸缩和弯曲,在自动伸缩和弯曲时产生电。

B.装有人造肌肉的机器人能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是因为人造肌肉具有灵活性。

C.装有人造肌肉的机器人四肢发达,其功率比传统引擎驱动的机器人的功率大。

D.人造肌肉使类人机器人在军事和民用方面代替传统机器人完成了任务。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A项,人造肌肉的伸缩和弯曲需要电的刺激;如果,人的运动带动人造肌肉,它可以产生发电,原文没说是“自动伸缩和弯曲时产生电”。B项,“各个领域”,范围过大;“能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是因为人造肌肉具有灵活性”,强加因果。C项,符合原文,见原文第三小节:“如果有了人造肌肉,机器人四肢就会更加发达,能将分子能量对70%转化为物理能量,其功率远远大于传统引擎机器人。”D项,“代替传统机器人完成了任务”,已然未然混淆。

  科技文最讲究语言的准确性,常常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在阅读科技文时,必须结合原文,精心比较,求同存异,这对理解文意至关重要。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高分子材料在一定条件下释放出的离子数量与人造肌肉的伸缩程度有关。

B.采用了人造肌肉的机器人能将分子能量转化为物理能量,能自行驱动和负重。

C.未来装有人造肌肉的军靴既可使士兵具有强大的力量,又可充当小型发电机。

D.用人造肌肉制成的机器鱼,可以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条件下持续不断地游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地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A项,第二小节有这样的信息:“研究表明,通过电流刺激,高分子材料能自动伸缩和弯曲,从而可用来制造人造肌肉。这种人造肌肉用黏合性塑料制成,是把管状导电塑料集束成肌肉一样的复合体。在管内注入特殊液体,导电性高分子在溶液中释放出离子,这种复合体在电流的刺激下完成伸缩动作。”由此可推断此项正确。B项,原文第三节提供了相关信息。“自行驱动和负重”可能不太好理解,但不是错误。C项,综合原文第三、四小节可以推断出相关信息。D项,原文最后一段说机器鱼耐力可维持半年,并没有说它可以“持续不断地游动”。

【例2】2007年全国卷Ⅰ第5-7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强调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二是“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所有这些形式都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成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并且这种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以古琴为依托的,所以不仅深邃感人,而且历久弥新。可以说,知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于是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都互相沟通。而遵循“大音希声”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又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静淡远融汇于乐曲之中。

  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符号(比如古琴乐器本身)独立存在。相对于物质符号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更具有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其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都跟它脱不开关系,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

5、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是被群体或团体认同的文化遗产,也可以是被个人认同的文化遗产。

B.随着人们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断创新的特点。

C.对于世界上那些已经被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群体和团体都应该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

D.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体现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答案:C

解析:

  该题重点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级。

  第一自然段是本题的答题区间,C项犯了主客倒置的错误。原文在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个重要条件时说“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这句话的主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意思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使各个群体或团体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而题干倒置为各个群体和团体应该对已经被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有多少表现形式,都应该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B.古琴艺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的是它所蕴含的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而非其乐器本身、曲目及弹奏技术。

C.包含着儒家中正平和旨意和道家清静淡远韵味的古琴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大音希声”的境界。

D.借助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一个民族及其日常生活。

答案:B

解析:

  该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B项的答题区间在第三自然段,原文对“乐器本身”、“曲目”、“弹奏技术”与“美学特质”、“哲学意味”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是这样表述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成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并没有否定“乐器本身”、“曲目”和“弹奏技术”,只是“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更重要罢了。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雅士阶层之所以能够将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沟通,正是由于他们具有欣赏古琴艺术的水平。

B.一个实物,如果不与非物质的形式,如表演、表现形式、技能等相联系,就不能独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C.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所以它比其他形式的文化遗产更值得保护。

D.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所以每个人身上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案:B

解析:

  该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该题B项的推断切合原文提供的信息,推断的依据是文章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符号(比如古琴乐器本身)独立存在”,A、C、D三项的推断有悖原文提供的信息。

  A项强为因果。本项推断所依据的信息源自原文第三段,据“知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于是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都互相沟通”可知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互相沟通的原因是知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人生内容,与是否具有欣赏古琴艺术的水平没有关系。

  C项无中生有。原文第四段提到了“相对于物质符号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更具有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但没有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值得保护”的问题。

  D项夸大其辞。原文最后一句话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都跟它脱不开关系”,题干夸大为“每个人身上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例3】2007年天津卷第5-7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企业家对专利有一种顶礼膜拜的心态。对内以为只要有了专利就保护了自己的知识资产,对外则将人家注册的专利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世界上每天都有几百个专利注册成功,也有相当一些专利在诉讼中被判无效。知识产权是私权,本质上是保护排他性权益,有争议是正常的。我们应该尊重的是保护知识产权的原则和被这些原则认可的技术发明,同样也尊重法律给予他人争辩乃至否定这种保护的权利。所以对具体专利的保护与对自然遗产、文化传统的保护在性质上决不能同日而语。

  缺乏竞争意识的知识产权战略追求的只是获得专利,这种“唯专利论”让企业围着知识产权转。一些企业、科研机构现在知道着力培养帮助注册专利的人才,而对培养在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懂技术又有法律资格的专利律师,尚未提到议事日程。然而,市场经济告诉我们,虽然花很大代价保护专利,但在利益驱动下,竞争对手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来破解对专利的保护。

  在当今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和科研机构尚处在技术积累期,还必须鼓励多申请专利。在目前已经注册的专利中属于发明类的较少,而属于实用新型的和外观设型的较多,这种状况一时难以改变,无须责难。特别是不要轻易把某些专利判定为垃圾专利,因为专利不一定以开发产品或服务为最终目的,全世界的专利总量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可以实现经济价值。有些专利是出于企业的长期战略考虑暂时不会去产品化,有些仅仅是防止别人进入的篱笆,还有些专利注册行为是为了迷惑对方,或是准备与对方权利交换用的。

  企业的专利战略如果从市场竞争出发,就会有无比丰富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申请专利也是一种知识产权战略。对十分容易被模仿而又难以赢得诉讼的,不申请专利而将这种技术作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可能更加有利。与专利不同,商业秘密没有义务公开技术内容,保护时间可以没有期限。放弃一部分专利也是一种竞争手段。IBM公司宣布建立一个专利共享平台,放弃价值千万美元的500多项专利,供社会免费使用。这些专利与开源软件开发有关,这样能够做大以开源软件为基础的大量下游企业,为公司自己的产品扩大了市场,其结果恰恰是对竞争对手微软公司的产品构成了重大的挑战。

5、下列不属于“唯专利论”表现的一项是( )

A.把专利数量和规模作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追求的目标,着力培养专利注册人才。

B.认为有了专利即可有效保护自己的知识资产,别人无权争辩或否定。

C.积极申请专利,而对有些专利并不急于实现其经济价值。

D.将所有的技术发明都及时地申报专利,并为之付出很大代价加以保护。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A项,原文第二自然段中说:“一些企业、科研机构现在知道着力培养……尚未提到议事日程。”由此可推知A项是正确的。B项,原文第一自然段中说:“对内以为只要……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可推知B项正确。C项,原文第三自然段中说:“在当今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和科研机构尚处在技术积累期,还必须鼓励多申请专利。……专利不一定以开发产品或服务为最终目的……”,可推知C项不正确。D项,根据原文第二自然段“市场经济告诉我们,……破解对专利的保护”推知D项是正确的。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首先要找到词语所在的区域,联系上下文,把握语境,分析选项和对应语句的异同,找到突破口,方能作答。

6、下列对本文所主张的知识产权战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符合知识产权原则的技术发明注册为专利,并采取一系列策略维护自己的专利权。

B.对专利制度难以保护的、易被模仿又难以胜诉的技术发明,可以不申报专利,而将其作为商业机密加以保护。

C.可以通过部分专利共享,做大下游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D.面对市场竞争,把培养懂技术又有法律资格的专利律师列为远期目标。

答案:D

解析:

  本题着重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A项,原文第三自然段说:“在当今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和科研机构尚处在技术积累期,还必须鼓励多申请专利。”B项,原文最后一草一木自然段说:“对十分容易被模仿而又难以赢得诉讼的,不申请专利而将这种技术作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可能更加有利。与专利不同,商业秘密没有义务公开技术内容,保护时间可以没有期限。”C项,原文最后一自然段说:“放弃一部分专利也是一种竞争手段。IBM公司宣布建立一个专利共享平台,放弃价值千万美元的500多项专利,供社会免费使用。这些专利与开源软件开发有关,这样能够做大以开源软件为基础的大量下游企业,为公司自己的产品扩大了市场,其结果恰恰是对竞争对手微软公司的产品构成了重大的挑战。”D项,原文第二自然段说:“一些企业、科研机构现在知道着力培养帮助注册专利的人才,而对培养在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懂技术又有法律资格的专利律师,尚未提到议事日程。”这隐含的语义可能是现在要培养懂技术又有法律资格的专利律师,而不是将其“列为远期目标”。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现代文阅读中重要的一环,在做题的过程中必须找到关键性语句,把握重点信息。在阅读过程中对各种信息的性质加以辨别,根据一定的要求筛选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

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专利总量中小部分可以实现经济价值,防止对手涉足或迷惑对手的专利则具有战略价值。

B.在技术积累期,采取鼓励申请专利的措施后,大多数企业的专利中发明类的多了,实用类的少了。

C.基于市场竞争的知识产权战略,应主要采取专利以外的手段,比如暂时不将专利产品化、主动放弃部分专利等。

D.保护具体的专利是为了体现专利的公益性,与之不同的是,保护自然遗产、文化传统则是体现其排他性。

答案:A

解析:

  本题着重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A项,原文第三自然段说“有些专利是出于企业的长期战略考虑暂时不会去产品化,有些仅仅是防止别人进入的篱笆,还有些专利注册行为是为了迷惑对方,或是准备与对方权利交换用的”。B项,原文第三自然段说“在当今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和科研机构尚处在技术积累期,还必须鼓励多申请专利。在目前已经注册的专利中属于发明类的较少,而属于实用新型的和外观设计型的较多”,强加因果。C项,“应主要采取专利以外的手段”中“主要”一词,不准确。D项,原文第一段说“知识产权是私权,本质上是保护排他性权益”“对具体专利的保护与对自然遗产、文化传统的保护在性质上绝不能同日而语”,选项对知识产权和自然文化遗产的定性正好相反。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必须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必须找到选项与原文的对应句,把握句子之间的区别,注意常见的设错方式,如混淆概念,因果颠倒,范围扩大或缩小,无中生有等。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