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练习
 



  

散文阅读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

  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这里所要谈的是狭义散文。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有的着重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例如朱德同志的《母亲的回忆》、鲁迅的《藤野先生》。它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它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炽热的情感,就是当时生活、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广大革命者的共同感情。作品既表达了对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抗日军民的热烈拥护和热情赞颂;又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顽固、倒退派的强烈憎恨。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据的。就是说,总有一定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作为文章抒写的对象,通过对它们的记叙或描写,达到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目的。《白杨礼赞》的思想意义和作者的感情,就是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与赞美,或隐或露、或曲折或直白地表现出来的。这类散文通过对具体的“物”的描述而表达一定的思想意义,抒发一定的感情的。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述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三、散文阅读一般方法

1、高考命题的4条原则

  (1)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2)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

  (3)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

  (4)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

2、高考命题的两方面特点

  (1)命题材料

  近年来现代文阅读命题所选材料突出体现以下特点:

  ①选文多为当代作品,有逐步扩大选材范围的趋向,外国作家过去时代作品也偶有出现。

  ②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也可能强调传统文化,哲理性、人文性强的作品,文化内涵丰富。哲理性的如《门》(2001年),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如《长城》(2000年)《话说知音》(2002年)。

  ③关注中学生的阅读主题,强调导向作用。考生在阅读中既能得到一定的教益,又能感受到美的熏陶。

  ④考生阅读时容易入境。选文多文笔优美,语言富于文采且风格别致,多适宜诵读。

  ⑤抒情议论的内容是文章的筋骨。而且文章结尾处往往有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它们正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如《长城》《话说知音》二文的结尾。

  (2)命题角度

  《考试说明》中关于现代文阅读部分虽然设置了9项具体的考查目标,但从近年来试卷分析,现代文阅读命题的角度其实集中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a)理解文章的主旨是最主要的考查角度。《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都是从理解文章的主旨的角度来设置考查目标的,如2006年全国卷(Ⅰ)第17题: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b)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如2006年全国卷(Ⅰ)第16题: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c)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该考点中的“整合”一词是2003年《考试说明》中新增的内容。如2006年全国卷(Ⅱ)第14题: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

  (d)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如2006年湖北卷第19题: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课程标准》列举有“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而且要求“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可见,鉴赏能力的要求是一以贯之的。

3、3种能力

  对现代文阅读的应考,我们要针对性地强化解题过程中的3种相关联的基本能力,并掌握相应的基本方法:

  (1)快速阅读和文章整体认知的能力。

  解读现代文,要遵循一读,二看,三找,四答的4大步骤。

  一读,就是先要从整体上读懂原文。读到什么程度才算读懂了呢?在考场上阅读不同于平时,没时间仔细琢磨,慢慢品味,但在一至二遍的浏览中至少要尽快感知两个问题:一是,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体现了什么观点态度;二是弄清作者是如何写的,用了些什么方法,大体上分为几个层次。

  二看,就是看清题目指令。也就是要读“懂”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是内容方面的,还是技巧方面的;是对文章局部的追问,还是要观照全文的回答;是对已知信息作判断,还是对未知信息的推断想象。一般而言,好的设题,题干本身会提示阅读区间、解题思路、答题角度。看清题目指令,就是问什么答什么,不要张冠李戴,或剑走偏锋;不能坐不对号,答非所问。

  三找,就是找准答题区间。看懂了题目,知道了要回答什么,就要按题目的指向到文中寻找相应的答案。比如,对词语、句子的含意的理解,就要到这个词、这个句子所在的原文区间找答案。因为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只要找对了位置,总可以找到答案。

  四答,就是精确制定答案。这里强调制定答案要“精确”,是因为有些同学对主观题的回答有个误区,对没有限定答题字数的题目,觉得在回答时多多益善,只要写得多总可以碰到得分点。其实不然,高考主观题答案的制定,受答题限制时间和方便阅卷的制约,不可能是冗长的;再则,主观题答案的判分原则是“采点给分”,写得再多,不在“点”上,也是白搭,只能说明对这一问题理解还没有到位,不能条分缕析,准确作答,靠蒙混是不能过关的。

  而要想精确作答,一般有3种方法:

  ①摘录法。就是摘抄文中的原话回答。

  ②摘要法。也叫拼接法、组合法。就是那些不能完全用摘抄原文的方法答题,如果摘抄,一是可能突破了字数限定,二是可能会挂一漏万。这种题就要组合文中的词句回答。用摘要法答题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容易扣准题意。关键是找准答题区间后,要注意提取主要信息,舍弃次要信息。

  ③归纳法。就是根据文意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提问。对于那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考生必须跳出文段或文章之外,居高临下地审视,高屋建瓴地归纳,才能作出准确答案。要关注重点语句综合分析,有些阅读题要求直接写出你对文章的理解,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用归纳法答题有一个问题要注意,一定要遵循“以本解文”的原则,任何表述都不要超出文本的范畴。

  要把握行文的一般规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的起承转合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往往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领起句或总括句,表示主次轻重的词语等。

  要把握文体特点。散文要注意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和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阅读时心中要有文体意识,要首先注意文题、作者、写作时间、注释说明等,然后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尤其是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要抓住每段的主旨句或关键句,化面为点(浓缩每段内容),连点成线(串起各段内容),看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事)等。注意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

  (2)全面审题与确认阅读区间的能力。

  要注意体会命题意图。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但却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

  要明确答题的方向,寻找阅读区间,确定答题方法。把命题所涉及到的内容放回到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区,然后还要认真搜索相关信息区的前后,看是否有与之有并列或承接或递进等关系的语句、段落。

  (3)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能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一般步骤是: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即范围;③在相应区间选取关键词语或句子;④关键目标要求运用提取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构建完整的判断或陈述。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并根据需要加以整合,是阅读理解文章的一种重要能力。整合和提取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整合不仅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暗含着概括、重组、融合、表述等多项要求。

  解决本类题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因为此类题的答案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分散的,或像蜜一样蕴含在花蕊里,或像珍珠一样蕴藏在蚌壳里。在做这一类题时,一定要抓牢题目的具体要求,根据要求要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一点一点地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再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要注意信息间的各种关系(解证、总分、因果、本原与转折、前后照应、替代与被替代),分清主次。

  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如顺序词(首先、其次等)、关系词、提示词(如1999年《创造宣言》中的“说得正确些”、2002年《话说知音》中的“更何况”、2003年的《乡土情结》中“有的只是”与“多数却完全是”等)。

  ①回答问题,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

  ②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要有适当而具体的分析; 

  ③对应题旨,不能遗漏答题要点。之所以要这样去做,是因为现代文阅读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评分办法一般是“要点给分”。

  ④看赋分,配答案,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这也决定了每个题目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可能只是一点。一般情况,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如果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1)、(2)之类序号,则按序号答够要点。如果未标明序号,考生也应该心中有数,不可只答一点了事。如果题干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哪些”等提示,更要认真把握住,切记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号化。

  ⑤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需要高度概括的题,要把握好角度,对文章主旨形成清晰明确的认识,对文章的前后关联要心中有数,对相关信息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清楚明确。很多考生只知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虽然摘录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要的内容,但不是从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的,致使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应该严格紧扣题干要求,对准文中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契合要求的标准答案。

  ⑥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考生如果弃文中的重要词句不用、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绝对是不可取的,那样的回答距标准答案都有一定的距离,有时甚至相距甚远。

  ⑦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有人有这样的误解,以为捕捉信息只是阅读说明文的要求,其实它是一切阅读的基础性工作。没有对信息的准确捕捉,就没有严格意义的“阅读”。

  筛选信息一般分为两步进行。

  第一步,确认区域,就是确认需要的信息所在的范围。从阅读文本与考试设题的关系来看(自主阅读搜集信息也是如此),信息区域有三种情况:一是在某一自然段;二是在某几个自然段;三是散见于全文。根据题目指向判断属于哪种情况并不是太难。

  第二步,确认词句,就是确认承载所需信息的词语和句子。在信息区域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中,往往并不是所有的词句都包含着试题指向的信息,这时候就需要作进一步的筛选工作,通过理解、分析、排除,以确认承载信息的那些重要的和关键的词句。

  具体操作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层次。这与“整体感知”有关。就全文而言,通读的时候就要留意文章的大致内容以及按照什么思路,安排哪几个层次来表达的。

  第二,要圈画重要词句。文学作品的阅读,除了在整体感知时要作一些圈画之外,筛选和确认信息时,更要做好圈画。要在确认的信息区域内,圈画出切合试题指向的最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除圈画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习惯,做一点批注。

  第三,确立“信息问点”意识。所谓“信息问点”,是指试题中关于捕捉信息的关键要求。如“怎样……”“××是什么形象,有什么特点”问句中的“形象”、“特点”,“哪些是××”中的“哪些”、“××”都是。根据“信息问点”的指向去寻找和确认信息,就能指向明确,确认准确,速读快捷。

  所谓“整合”,包括四个方面:

  摘要。就是摘录其精要。在确认基础上进一步精选,可以截取词语、短语或句子,也可以抽出重要词语重新组合。

  归并。就是把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合在一起。归并可以使表达简洁、集中、鲜明。有时也是为了满足试题关于字数方面的要求。

  排列。所需要的信息筛选出来以后,逻辑关系可能会出现某些变化,而且还要符合“信息问点”的需要,因此,有些时候需要对其进行重新排列,使之逻辑关系更加清楚,更加合理,也更切合题目的问题指向。

  润饰。就是润色加工。筛选出来的信息即使准确、简明,也有可能不符合答案的需要,因为文本表述毕竟不同于答案表述,确认后的词语和句子也有可能不连贯、不通畅,因此,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加工润色是很有必要的。润饰可以增减引导语、修饰语,增减关联词、指代词;还可以变换句式(肯定句与否定句,疑问句与直陈句,排偶句与单述句等等)。

4、4项任务

  (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

  (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

  (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

  (4)品味散文的语言。

一、真题解析

【例】2007年高考湖北卷第16-19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日月行色

杨闻宇

  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农村兴订婚,“订”者“定”也,仪式既简单又庄重,记得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她不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壳”儿,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我斗胆拧过头去,想仔细瞧瞧她。她那儿仿佛早就防我呢,倏地摆过脸去,避开了我,故意注视那落日。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她没有回头,却轻轻放过一句话来:“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

  “村里人说你聪敏、灵性。”我回答。

  “谁说的?”

  “老人都这样说。老人经的事稠,我信老人的话。”

  她顺下睫毛,不吭声了。我反问了一声:“你……你对我的印象呢?”

  滩上晚风习习,清畅、爽凉。她翘起指尖掠掠被晚风扰散了的鬓角,不打算回答。这怎么成!你能问我,我就问不得你么?我暗暗用目光逼住她。她见躲不过去,微微咬咬唇儿,有点不怀好意地瞟了我一眼:“你一定要我说,不说不行吗?”

  我郑重地点点头。

  “你是个鳖熊!”声不高,字咬得很重。

  鳖者,水底烂泥里的硬壳软体爬行运动;熊者,天下蠢笨无二的“黑瞎子”。在我们那个地方,这是个恶狠狠的、咬牙切齿的比喻。

  “谁说的?这是谁说的?”我止住脚步,脚底猛地腾起一股无名火,屏住呼吸,胸脯一起一伏。

  她那细密的牙儿咬住唇儿,眯缝起细长的眸子,平静地、神秘地斜睨住我:“也是村里老人说的!”说这话时,眼波活似乌油油一眨闪电,那一瞬间,致使她的全身在收束将尽的晚霞里显得益发俏丽、撩人。我“咕咚”咽下一口唾沫,像是咽下一个砣秤锤。

  “这么说,你……你信那些老不死的嚼舌头了?!”

  她垂低头,没有了任何声息。伸出一只脚在软沙上划过来划过去,划过去又划过来,金黄色的细沙净净亮亮的,宛若凝结在地的晚霞,纯洁无比。

  “有话早说,回头还来得及。往后后悔就迟啦。”我正告她,催她重新表态。订婚仅仅是个形式,这“订婚”与“结婚”之间,才横亘着爱河里真正的关口。

  她抬起美丽的细长的眼睛,瞅了瞅东方那刚刚托起新月而呈现暗紫色的山垭,脚趾依然下意识地划着弧圈,划着划着,长长地舒一口气:“唉!老人还说来:灵性人是鳖熊的奴!”

16、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文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①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青青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与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②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③景中融情,场景描写融入了“我”与“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的考点是“环境的作用”。这篇文章来自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环境是人物思想和感情的物化,它倾注着作者的思想和感情。环境又是人物活动的自然或社会背景,是小说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中自然环境的描写一般有以下几种作用:①为小说奠下一定的抒情气氛。②有利于人物抒发感情,对人物的感情进行烘托。③交代小说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④对小说中情节的发展起暗示作用,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对小说的矛盾冲突起推动作用。

  17、(1)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先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

  (2)①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②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解析:

  本题考查的考点是“情节构思”。质量上乘的作品,在情节构思上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本题是对写作手法、表达技巧的考查。第一问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第二问是对欲扬先抑这一手法的理解。小说常有的写作手法有:埋下伏笔、一波三折、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制造悬念、出人意料等。先抑后扬是指为肯定某人、事、物、景,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18、①地方色彩鲜明。比如,“老人经的事稠”一句中的“稠”,在当地方言中是“多、丰富”的意思。用这一方言词,使得语言生动富有地方生活气息。②符合山村情侣的身份于心理。比如,“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这一句话体现了山村初恋女子欣喜,羞涩的微妙心理。③富有生活情趣。比如,“灵性人是鳖熊的奴”,含蓄俏皮,富有情趣。

解析:

  本题考查的考点是“人物的语言”。人物的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个性化的语言不仅能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独特的人物个性,而且还能传达文章主旨,表现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物语言是解读小说的一把重要钥匙。

  本文人物语言很有特色,方言运用较多,如“事稠、鳖熊”等,有着浓郁的地方风情。人物的语言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这篇文章是写一对青年男女的第一次约会,人物的娇羞、欣喜,也表现得很突出。男女主人公的对话也用日常用语,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19、①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美丽、纯朴、纯朴、灵性。②本文通过描绘一对青年情侣约会的情景,表现了山村青年男女纯朴的爱情之美。

解析:

  本题考查的考点是“人物形象及主旨的赏析”。人物形象既有一类人的共同特点,又有自己的个性。因而阅读小说,必须找到身上具有的代表社会生活中一类人物的共同性格特征,还要注意人物本身具有的鲜明的个性特征。正确理解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才能更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揣摩作者的情感与写作意图。

  人物形象最基本的评价方法是联系人物的身份、职业以及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如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概括人物的性格。从文中语句“她不上二十岁……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这段外貌描写,可以看出她的美丽、纯朴。“她垂低头,没有了任何声息。伸出一只脚在软沙上划过来划过去,划过去又划过来,金黄色的细沙净净亮亮的,宛若凝结在地的晚霞,纯洁无比。”这段动作描写,可以看出她的纯洁。通过她与他的对话,反映她是一个有灵性的姑娘。

二、大阅读答题的具体操作要点

  答题的要点:

  一是审析题干定准坐标;

  二是整体搜索准确提取;

  三是理清意脉优化组合。 

  应试技巧:

  一是字数范围内尽量答全答多;

  二是题文互参,前后互参;

  三是勾取原句,连缀概括。

  词语理解题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指理解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具体的语境义,包括与本义有关的隐含义、情感色彩义、修辞义、象征义,关涉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所谓“重要词语”就是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包括短语)。包括:①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②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③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④对文章结构起总领、照应或过渡作用的词语;⑤反映深层次含义的含蓄的词语;⑥作者反复强调的词语;⑦有一定指代意义的词语;⑧概括性极强的词语等等。

  答题技巧: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划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联系词语的本义,抓住语境义。

  以文解文:即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对语句的意义进行分析,联系上下文把握理解语句的意义。

  以事解文:事,即相关背景信息和相关事实,分析文意时可以借助它。

  以理解文:参照常理和文章阐述的道理,理解语句的意义。

  以情解文:以人之常情揣摩人物的特定心情。

  句子理解题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指理解在文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句子的含意。重要句子通常包括以下几种:①内涵丰富、蕴含深意的句子;②含有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有某种新意的、生动形象的句子;③有隐含义、临时义的句子;④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达文章中心的句子;⑤交代脉络层次,起引用、概括、总结、过渡、照应、揭示主旨作用的句子;⑥有一定的哲理、具有警策作用的句子等。

  理解句子,首先是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是理解句子的句内意义。所谓“句内意义”是指句子的语境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这方面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第三是理解句子的句外之意,即隐含义、双关义、修辞义、象征义等。

  答题技巧:理清复杂句子的结构关系,适当作些句子成分的分析。其次要对修饰成分认真思考,这是选项比较的重点。找出文中相对应的阐释,与选项逐字逐句对照、比较。分析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分辨先后顺序。检查该选项的解释与全文或全段的倾向性是否一致。关键性语句理解思路:对于此类题,同学们要既得“意”而又不忘“形”,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关键性文句多富有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和多重义等,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顾后的根据其语段的“形”,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意”。

  替代法:用近义词或反义词等替代关键词,通过比较表达效果的不同解读词语或句子。

  问答法:对关键词语(短语)提出“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借此解读词句。

  抽象具体转化法:把形象生动具体的关键词(短语)做抽象化处理,或把概念化理性化的关键词(短语)做具体化处理,在这种转化中解读词句。

  语境归纳法:结合文本的主旨,筛选文中与该词相关的信息,整合归纳词句含意。

  修辞分析法:通过分析词语、句子所使用的修辞,解读词句含意。

  信息筛选题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属于“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内容,就是按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意筛选出来,并加以整合,按照一定要求简要表述,文学作品阅读题事实上都需要运用筛选和整合。

  答题技巧: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信息筛选性试题思路:解决本类题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因为此类题的答案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分散的,或像蜜一样蕴涵在花蕊里,或像珍珠一样蕴藏在蚌壳里。在做这一类题时,一定要抓牢题目的具体要求,根据要求要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一点一点的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再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抓关键词句。画出与主题相关的关键词句。试题简单的,或许可以直接摘录文中重要词句。

  对比分析。试题涉及范围大,就应该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的方法,分清信息的主与次,再根据考题的要求,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来。

  综合归纳。运用联想、想象、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归纳、综合筛选范围内的内容材料,发掘其隐含信息。

  要点概括题

  就是对作品所写的人物、事件、景物、道理或情感等要点进行归纳,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具体的总结与把握,筛选与提炼,加工与转化。

  答题技巧:首先审清题意,明确要求,确定思维走向。接着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然后准确地归纳题干指定的核心信息,包括人、事、景、情、理等,最后整合答案,分条作答,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枝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归纳主旨题

  就是对作品的要点进行归纳后提炼概括出主题,甚至要求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

  如果是要求分析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就要分析作者在叙事、说理、写景中表达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含蓄的内容加以解说。

  答题技巧: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①借助整体阅读,分析结构思路,提取关键信息,进而归纳观点。文章的关键信息有:标题、开头、结尾和注解;关键词、点睛笔、文眼;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等。

  ②借助文体特征分析观点。阅读散文,要披文入情,逐层深入,进入认识评价作品意蕴、内涵的层面。叙事散文作者的观点态度寄托在人物形象上,作者可能有简略的评价;咏物散文作者的观点态度寄托在所咏的事物上,关键在于理解该物的形象特征;说理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③借助知人论世。要注意文章的作者和写作时间,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并联系作品的社会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④借助分析结构、品味语言和赏析艺术技巧手段,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化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概括。

  ⑤注意概括方法。要全面、深刻,避免以偏概全,主观片面;要分条作答,简要明了;要注意分值,由此推断得分点的个数。

  整理文思题

  “分析文章结构”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层意;“把握文章思路”就是分析文章的构思特点,分析行文线索,分析主题表达的思路。

  答题技巧: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

  ①辩明文体,选准角度

  划分层次,就是要以一定的标准进行内容上的归类合并,不同文体用以划分归类的标准不同:

  记叙文——可以根据人或事的不同,根据时间、空间的变换或按事件发展顺序等来划分。

  议论文——可以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和结论来切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

  说明文——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理逻辑(轻到重、简单到复杂等)来划分。

  ②抓关键句,找突破口

  抓关键句,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往往能找到理清文章思路结构的突破口。

  ③审辨标志性词语

  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词或近义词语。

  审美鉴赏题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是文学作品鉴赏的核心能力,是阅读考查的重中之重。

  作品的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自然景物。鉴赏人物主要是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和典型意义,以及刻画人物的手法;鉴赏景物主要是分析概括景物的特征、描写方法和表现作用。

  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选材剪裁、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鉴赏语言要分析鉴赏语言的表达技巧、表达作用和语言特色。

  答题技巧:这一类题要求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他的艺术效果,把握他的独特风格。例如:问你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格(大纲规定的8种),有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上,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有何作用,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如何巧妙,文章构思上某一点几点妙笔好在何处,文章的整体风格(豪放、婉约、明朗、含蓄、雄壮、纤巧等),文章所表现的情况(喜悦、哀婉、明快、灰暗、悲壮等)是如何展示的?其实,审美鉴赏题还是在于理解文意。

  对景的分析:抓住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不同侧面的景物的不同特点。

  对修辞的理解:抓住修辞本身的特点,再结合语境来解释用这种修辞的妙处,一般应该围绕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来组织答案。

三、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方法归类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几个需要进一步强调的问题:

1、阅读选文时要勾画圈点。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一篇文章,如果从头读到尾不作任何标记,很可能读后脑子里是一片空白,什么印象也没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去做题能有什么好效果呢?阅读时对文章中中心句、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等作勾画圈点,不仅可以增加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大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有了这些,解题时就得心应手了。

2、审题时要一字不漏。

  题目中每一个字(包括数字)都是有它的价值的,不然就不会写到题目中。这就要求我们审题时不能漏掉一个字。千万不能用扫视的方式审题,因为那样就有可能漏掉有用信息。最好在心里一个一个字地默读题目,必要时要动笔作标记。审题时以下几个环节不可忽视:

  ①看问题。要看清题目中有几个问题,如果题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一定要逐一作答,切不可漏答问题或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

  ②看要求。题目上除了提出问题外,往往还对考生答题作出一些要求。题目中的一些要求往往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角度、形式等,如2003年高考题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其中的“结合乡士情结”就限定了答题的范围。

  ③看分值。要看清并揣摩题目的分值。试题的分值往往提示了答案所必需的要点。因为高考阅卷中是“踩点给分的”,而每个答案要点的配分如果不是整数会给阅卷带来不便。所以答案所需要要点数应是能被总分值除尽的。如果分值是4分,那要点只能是1个,2个或4个,不可能是3个。

  ④看有无字数限制。题目中如果有字数限制,那么所限定的字数应该就是答案所需的大致字数,清楚了这一点,在组织答案时就要注意不能超过限定的字数,当然也不能比限定的字数少得太多,因为这样恐怕会遗漏要点的。题目中如果没有字数限制,那就要尽量多答点,阅卷时多出的要点是不扣分的。

3、确定答案所在区域。

  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为如果答案所在区域确定错了,那就会全盘皆失了。确定答案所在区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借助题目本身的指定。有时题目上明确指定了答题的阅读范围,如2003年高考题第20题的题目是:“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在这一题目中就明确指定了答案所在区域是“第三段”。

  ②根据高考命题原则确定区域。高考命题人在拟定阅读题时一般遵循这样一些原则:a、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b、尽量照顾考生的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c、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d、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根据这些原则,答案应是随着题号的递增在文中呈从前到后,从局部到整体分布。

  ③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的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

4、精心组织答案。

  确定了答案所在区域后,剩下的事就是组织答案了。组织答案时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①尽量用原文中的语句整合。根据高考命题特点,考生是应该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的,历年高考题的参考答案也都是对原文中相关词句的整合。因此在答题时决不能脱离原文材料作出想当然的答案,应尽量用原文中的语句整合。

  ②弄清答案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增强用逻辑思维解题的意识。因为文学性文章尽管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情感取胜,但在解题时却绝不可被情感左右,凭感觉答题,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理性分析,有根有据的从文中整合出答案。

  ③选择合理的表达形式。答案的表达形式是用句子还是用短语?是用单句还是用复句?是用偏正短语还是用动宾短语?这些都得由题干问题决定。如2003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是:“从文中看,身上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这个题目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指出“童年的烙印”所指代的内容,仔细研究一下“童年的烙印”的语法形式,发现它是名词性短语,那么我们可以确定答案的语法形式也应是名词性短语。

5、复查验证答案。

  这个环节往往被考生忽视,事实上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答案拟好后首先要做的是验证一下所答是否是所问,防止答非所问的情况出现。其次,要通过复查来发现并更正拟出来的答案中的病句、错别字。在这里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在试卷上答题前最好先拟个草稿,否则辛辛苦苦思考出来的答案语句不通,错别字耀眼,那岂不可惜?

【例】2007年江西卷第16-19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泰山很大

汪曾祺

  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岩岩”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詹即瞻。说是在鲁国,不论在哪里,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泰山。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惑矣!”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这倒也是一种办法。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只好狗一样地乱叫。杜甫诗《望岳》,自是绝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句话就把泰山概括了。杜甫真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这一句诗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的忠悃。相比之下,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就有点洒狗血[注]。李白写了很多好诗,很有气势,但有时底气不足,便只好洒狗血,装疯。他写泰山的几首诗都让人有底气不足之感。杜甫的诗当然受了《鲁颂·閟宫》的影响,“齐鲁青未了”,当自“鲁邦所詹”出。张岱说“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这话是说得对的。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郦道元写三峡可以取法。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刻琢精深,以其法写泰山那不大适用。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

  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我十年间两登泰山,可谓了不相干。泰山既不能进入我的内部,我也不能外化为泰山。山自山,我自我,不能达到物我同一:山即是我,我即是山。泰山是强者之山——我自以为这个提法很合适,我不是强者,不论是登山还是处世。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我已经过了七十岁,对于高山,只好仰止。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奇之山,殆矣。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小鸡吃绿豆——强努”。

  同样,我对一切伟大的人物也只能以常人视之。泰山的出名,一半由于封禅。封禅史上最突出的两个人物是秦皇、汉武。唐玄宗作《纪泰山铭》,文词华缛而空洞无物。宋真宗更是个沐猴而冠的小丑。对于秦始皇,我对他统一中国的丰功,不大感兴趣。他是不是“千古一帝”,与我无关。我只从人的角度来看他,对他的“蜂目豺声”印象很深。我认为汉武帝是个极不正常的人,是个妄想型精神病患者,一个变态心理的难得的标本。这两位大人物的封禅,可以说是他们的人格的夸大。看起来这两位伟大人物的封禅实际上都不怎么样。秦始皇上山,上了一半,遇到暴风雨,吓得退下来了。按照秦始皇的性格,暴风雨算什么呢?他横下心来,是可以不顾一切地上到山顶的。然而他害怕了,退下来了。于此可以看出,伟大人物也有虚弱的一面。汉武帝要封禅,召集群臣讨论封禅的制度。因无旧典可循,大家七嘴八舌瞎说一气。汉武帝恼了,自己规定了照祭东皇太乙的仪式,上山了。却谁也不让同去,只带了霍去病的儿子一个人。霍去病的儿子不久即得暴病而死。他的死因很可疑,汉武帝究竟在山顶上鼓捣了什么名堂,谁也不知道。封禅是大典,为什么要这样保密?看来汉武帝心里也有鬼,很怕他的那一套名堂并不灵验,为人所讥。

  但是,又一次登了泰山,看了秦刻石和无字碑(无字碑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在乱云密雾中坐下来,冷静地想想,我的心态比较透亮了。我承认泰山很雄伟,尽管我和它整个不能水乳交融,打成一片。承认伟大的人物确实是伟大的,尽管他们所做的许多事不近人情。他们是人里头的强者,这是毫无办法的事。在山上呆了七天,我对名山大川、伟大人物的偏激情绪有所平息。

  同时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微小,我们平常,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

  这是我在泰山受到的一次教育。

  从某个意义上说,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

(节选自《汪曾祺散文·泰山片石》,有改动)

  【注】洒狗血:(戏曲演员)脱离情节而卖弄滑稽、武艺或做过火的表演。

16、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泰山很大”的?请加以归纳。

答案:

  从不同文化人对泰山的描述,写泰山境界宏大;从不同帝王的封禅,写泰山政治文化内涵博大;从作者的认识变化,写泰山对人的心灵震撼力巨大。

解析:

  此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概述能力,亦即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散文形散神不散,本文思路清晰,第一段叙述描写登泰山很困难,并列举了自《诗经》以来历代文人对它的描绘,评价其优劣,由此联想到写风景和个人气质有关,引出自己对泰山及一切伟大的东西的格格不入,然后联想到古代帝王对泰山的膜拜,最后写自己又一次登山所受到的心灵洗礼。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要在阅读中找到始发句、归纳句、中心句、过渡句,弄清各部分的联系,明白每一层次的基本意思。

17、“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题目问文章中句首的一句话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要扣住“在结构上的作用”来答。 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常重在启下。要简要分析,“写风景”是紧承上文,“和个人气质有关”是开启下文。回答时应该把上文(尤其是上一段)的大意,和下文(尤其是下一段)的大意概述出来。

18、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泰山是一面镜子”。

答案:

  无论是文人、帝王还是游客,泰山都照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从杜甫、李白等人描写泰山的诗文中,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才情、风格和气质;从秦皇、汉武的封禅行为,照出了他们人格夸大的一面和虚弱的一面;从作者再次登临泰山,照出了他的偏激和最终安于微小和平常。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这一题应该抓住比喻(暗喻)来回答,泰山作为一面镜子,照出了什么。立于泰山这面镜子前的有文人、帝王及作者自身,然后到相应文段去概括各自特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全面理解,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局部、有重点地阅读带倾向性的议论、抒怀文字。

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的气质本不适合写泰山,但本文却写出了泰山之大,其巧妙之处在于作者独辟蹊径,回避了对泰山风光的描写而从文化角度去揭示其博大的内涵。

B.文章中作者情绪由开篇的偏激转为愤懑,最后归于平和,这种情绪变化的过程实质是作者坎坷人生经历的艺术象征。

C.作者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选取了泰山上的秦刻石和无字碑两处小景进行描写,成功地表现了泰山的雄伟恢弘。

D.本文多处引用古诗、典故,提及不少名人轶事,不仅丰富了文章内涵,而且提升了文章品位,是一篇优秀的文化散文。

E.文章感情真挚自然,有分析,有感悟,语言幽默活泼,笔力遒劲老到,与他的《胡同文化》一样,于嬉笑怒骂之中展示出作者对传统文化和现实人生的深刻反思。

答案:A、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作品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级。

  B项中“由开篇的偏激转为愤懑”错误,文中没有写作者的愤懑情绪,至于这种情绪是作者坎坷人生经历的艺术象征则更是无中生有,妄加揣测,故排除此选项。C项“成功地表现了泰山的雄伟恢弘”错,亦可排除C项。E项中《泰山很大》与《胡同文化》不一样,《胡同文化》没有嬉笑怒骂,故排除此选项。

  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联系作家的风格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整体上把握作品旨趣,品味出文学的意趣,欣赏文章的语言及表达技巧。同时要注意辨别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风格。对选入课本的名家名作要认真品读。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