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练习



  

语言的运用与表达


 

一、扩展语句与压缩语段

  扩展语句,考查的是扩展、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

  解题方法是:依据题干指向,合理地展开想象或联想,充实语句内容。

  主要题型有:①将若干词语合理地扩展成一句话;②将一句话按要求扩展成几句话;③给出上联,对出下联;④提供情境补写或续写等。

  扩展语句的复习,要注意将相关知识归纳梳理。

  如果是记叙语句的扩展,就应努力使它形象、生动、丰满

  如果是议论语句的扩展,则应使它充分、严密、深入

  复习扩展语句类知识,还要将考题形式进行整理。就近年各类试题来看,语句扩展题的内容大多与中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在复习备考时应对有关学习、生活、个性、爱好、情感、追求等话题多作细致体会。

  压缩语段,考查的是将一段话进行正确的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

  解题方法是:删繁就简,留主干去枝叶,整合要点。

  主要题型有:①提炼要点;②概括观点;③削减内容;④组织导语;⑤拟定标题;⑥写一句话新闻;⑦给某概念下定义;⑧概括漫画或寓言故事的寓意;⑨概括图表内容,并写出结论等。

  不管是哪种形式,所给材料无外乎记叙类片段、议论类片段或说明类片段,且以新闻材料居多。做这类题,需建立在理解筛选的基础上,首先整体把握材料,然后依据题目要求比较、筛选重要信息,最后转换概括形成答案。

  压缩语段的复习,要有几方面相关知识的储备。

  一是能迅速准确地给文段划分层次,这有助于对复杂的文段进行观点概括、要点提炼。

  二是要对新闻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包括:新闻的标题要能概括中心;导语在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是新闻主体内容的概括;新闻的内容通常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意义等。

  1、概括新闻要突出时间、地点、事件、意义。

  2、拟定标题要体现重点、文采与吸引力。

  3、叙述性文字要注重过程、层次的概括。

  4、根据材料对某一概念下定义。

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选用句式,要能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要求,选用恰当的、与意境和谐的句式。它要根据表意的需要(如强调重点的不同、语意深浅的不同等)、结构的需要、语境的需要、表达方式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句式,往往对改换语言形式作出具体的要求。

  选用句式可以分为两类题型一是客观选择题,对提供的选项中不同句式按照题目提供的语境和表达需要作出判断选择;一种主观题,要求根据语境和表达需要,自行设计、选定句式。

  无论哪种题型,在解答时都要注意两点:

  ①熟悉各种句式独特的表达效果。

  ②准确把握语境和表达需要。

  仿用句式,要能仿照所提供语句的句式特点(包括各句之间的内容关联的特点),新造一个或几个内容相关、句式相同或相近的语句。它大多与正确运用修辞手法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重点是比喻、排比等修辞格的运用。

  本考点年年必考,是训练的重中之重。从近几年高考题来看,其基本趋势是:大多采用比喻修辞格进行联想仿写,主要是具体形象与抽象事理之间相互转换的联想仿写;相反相成类的正反意义的仿写则重在考查辩证思维能力;小短诗的仿写大量出现,难度加大;仿写的要求增加,向严格化,精细化发展。

  ①审清题目要求,掌握思维方向,有的放矢。

  ②注意例句的句式(特别是复句中分句间的关系)、修辞手法、用词风格等特点,做到仿写的“形似”。

  ③必须解读原句,理解原句的意义(特别是其隐含意义),把握原句的感情基调,做到仿写的“神似”。

  ④组织语言仿写,紧扣各项要求。

  变换句式,要能根据特定的题目要求,在保持原语句意思的前提下,改变原句的句式为新的语句形式,以适应所提供的语言环境。变换句式主要考查语言组合运用能力。与“选用句式”相同,变换的只是句子的形式,而不是变换句意。高考考查的基本类型有:①长句与短句的变换;②整句与散句的转换;③口语与书面语的转换;④平实与生动的转换;⑤复句与单句的转换。

  长句改短句有三步:

  ①找出句子主干及其直接修饰语,使它们单独成句;

  ②对该直接修饰语的修饰语进行分析,使它们组成新的句子;

  ③将分解出的句子合理排序。

  面对那种多组联合短语作修饰语的句子,则可以将原来共同修饰的一个中心语的一组修饰语分开,使它们分别与中心语组成短句,然后再合理排序。

  短句变长句与长句变短句方向相反即可。具体有两步:

  ①弄清该系列短句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可作长句主干的一个句子,立为长句主干;

  ②将其他短句改作该主干的修饰成分,并按一定的语法或语意关系放在相应的位置上。

  散句转化为整句要注意:

  ①读懂原句,找准句中的对称成分;

  ②审清题目要求,看清变换限制;

  ③按照要求改写为整句形式(集中表现为对偶句、排比句、顶针句等特殊句式);

  ④保证不改变原意,改写后的句子符合语法规则。

三、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既是语言表达的要求,也是语言表达的效果。

  准确是指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语气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的目的。要求能够恰如其分的用语言说明事物的特性、描写人情风物的状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阐述自己的态度观点。

  鲜明是指色彩分明,观点明确。要求语言能够明朗而突出地表现人情风物的个性特征和本质特点。

  生动是指描绘或表达具体形象可感。要求语言的运用新鲜活泼,能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表现人物形象和生活图景。

  简明,是指语言表达要简洁、明了。苟简不等于简洁;明了,是要求语句清楚易懂,没有歧义,不费解。

  语言简明往往结合病句修改拟题,解答此类问题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①看语句(段)是否有意义相同或重复使用词语的现象,主要体现在某些虚词、并列的名词性短语、状语和中心词之间。如果有,根据表意的实际情况,考虑删去多余部分,或者用代词替换;

  ②看语句在表意时是否有歧义或表意不明、令人费解的现象,特别要注意多重定语中表数量的定语位置是否得当,状语位置是否得当,“和”“跟”“同”“与”等兼类词在语境中意义是否固定,承前或蒙后省略是否恰当,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句成分划分情况下是否有不同意义等。

  连贯,指的是一个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或是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接得上、扣得紧,意思上下贯通、合乎逻辑,词句前后照应、搭配得当,脉络清晰,文气顺畅,能准确、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

  做到语言连贯应注意几个角度

  ①看逻辑顺序,考虑思维的走向性因素;

  ②看陈述对象,考虑话题的一致性因素;

  ③看前后呼应,考虑语脉的相承性因素;

  ④看句子形式,考虑句式的对应性因素;

  ⑤看情调氛围,考虑语境的协调性因素;

  ⑥看表达中心,考虑语段的表意性因素;

  ⑦看音节节奏,考虑语言的阅读性因素。

  得体,主要是指语言和文字体裁、表达方式、语言环境、人物身份、表现内容以及目的等的和谐一致。

  语言表达得体的要点

  ①不同的交际场合,用语不同。如喜庆的场合,用语要热情奔放或风趣幽默;悲伤的场合,用语宜严肃低沉;庄严的场合,宜用书面语;

  ②不同的交际对象,用语不同。要根据自己和对方的身份、地位、职业、性格等选择恰当的词句。尤其要区别开谦辞和敬辞;

  ③不同的交际目的,用语不同。批评攻击时,用词强硬犀利;说服教育时,用语柔和细致;有求于人时,用语多谦卑礼貌;

  ④不同的交际方式,用语不同。口语交际要用口语,书面交际要用书面语。

一、扩展语句

  例如给出一组词语,以一个词语为重点,扩展语句。

  如2000年高考题是以“歌声”为重点,给了两个语境,“毕业典礼上、同学们、歌声”和“考试前夕、我、歌声”。

  再如提供自然、社会人生两种语境,围绕一个词展开,即围绕这个词的本义与比喻义、引申义展开。

  如2002年全国春季高考试题:以“免疫力”为中心,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情景一是“身体健康方面”,情景二是“社会影响方面”。

  2001年的春季高考试题,以“起跑线”为重点来扩展语句,情景一是“田径场上”,情景二是“人生某阶段”。这种试题,情景一重在描写,情景二重在反映一种哲理,两者都要展示文采。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做扩展语句题——

  首先要注意题目中设定的情景是描写性扩展、抒情性扩展还是议论性、说明性扩展,扩展的内容一定要符合设定的情景;

  其次要注意规定的字数;

  另外,扩展的语句要有明确的中心、合理的顺序和一定的文采。

  扩展题并不是简单达到题目的要求就行了,它要求你所造出的句子一定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同时,它重在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所以,不但要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还需要在构思上较为新颖,或形象较为生动,或寓意较为深刻,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文采,而不只是简单的词语的拼凑。如果题目规定以某个词为中心或为重点,则写这个词的内容至少要占三分之二。

二、压缩语段

  要有几方面相关知识的储备。

  一是能迅速准确地给文段划分层次,这有助于对复杂的文段进行观点概括、要点提炼。

  二是要对新闻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包括:新闻的标题要能概括中心;导语在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是新闻主体内容的概括;新闻的内容通常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意义等。

操作要点:

1、概括新闻要突出时间、地点、事件、意义。

  例如:(2003年北京高考题)概括下面一则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5字。)

  据世界权威科学杂志《自然》报道,中科院徐星等博士在我国辽宁发现了有4只翅膀的恐龙化石。这种初步具有飞行能力的恐龙被命名为“顾氏小盗龙”,其形态在任何其他脊椎动物中还未曾有过。这一发现被认为是鸟类起源研究方面最为重要的成果,它为鸟类起源于树栖动物且经历过一个滑翔阶段的假说提供了关键性证据,将迫使古生物学家重新审视鸟类的恐龙祖先是在地面奔跑过程中学会飞行的这一经典性结论。

解析:

  本材料属新闻报道,新闻报道一般要包括下面一些信息,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作用或影响。

  此语段共三句话,第一句介绍基本事实,第二句对基本事实作进一步补充,第三句揭示意义。第一句中“据世界权威科学杂志《自然》报道”,不属于新闻报道的“内容”,筛掉。第二句过于细密,属次要信息,全句筛掉。第三句共三个单句,揭示了新闻事件的意义,第一个单句较为笼统,筛掉;第二、三个单句具体而概括,可保留。由此找出形成答案的关键词:地点——辽宁;人物——徐星等博士(或中国科学家);事件——发现了有4只翅膀的恐龙化石;意义——有关鸟类起源的结论有可能改写。只“意义”这一点需要我们进行第二步“转换”,归纳为“有关鸟类起源的结论有可能改写”。

参考答案:

  中国科学家(或徐星等科学家)在辽宁发现了有4只翅膀的恐龙化石,有关鸟类起源的结论有可能因此改写(或将迫使专家们重新审视鸟类起源问题)。

2、拟定标题要体现重点、文采与吸引力。

  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为下面的报道拟一条标题。(不超过12个字。)

  近日,新会市博物馆展出了一件特殊的文物“木美人”。这是一幅画在木质门板上的油画,画的是两个与真人一般大小、身着汉式服饰的西洋美女。研究者初步认为,这幅“木美人”是我国最早的油画作品,其艺术性不逊于意大利著名油画家达·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据传,这幅“木美人”门板,是明朝时一位新会籍人士从福建带回来的。木门所属的屋子因失火而烧毁,画有美人的门板是屋子里唯一没有被烧毁的东西,距今至少有500多年历史。这幅画究竟是何人何时所作?为何画中女子身着汉人服饰,面部却有明显的西洋人特征?这些问题至今还不清楚。

解析:

  新闻标题必须涵盖文章内容,且要醒目。本段文字共八句话,第一句介绍事件起因,第二句是对特殊文物“木美人”的描述,第三句讲其艺术价值,第四至五句讲“木美人”的来历及历史,第六至八句写其留给后人的种种谜团。由此可知题目所给文段不是介绍某地展览的信息,而是一件特殊文物“木美人”的艺术价值以及有关的种种谜团。完成此题需要分析段内层次,然后进行综合概括,最后还需词语转换等。

参考答案:

  中国的《蒙娜丽莎》之谜(或:中国的“木美人”之谜)

3、叙述性文字要注重过程、层次的概括。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下面是发掘杭州雷峰塔地宫的一段报道,请将关于地宫开启过程的文字进行压缩,不出现具体时间,不超过35个字。

  上午9时整,考古队进入现场开始发掘。打开地宫并不容易,直到9时45分,考古人员才将压在地宫洞口的750公斤重的巨石移开,露出93厘米长宽、13厘米厚的大理石盖板。盖板上没有任何文字,但考古人员在紫红色的泥土中发现了10枚唐开元通宝铜钱。10时5分盖板基本清理完毕。10时30分盖板绘图完毕。11时整盖板还没有打开,发掘现场发现越来越多的钱币。11时11分,最激动人心的时候到了,考古人员开始用撬杠撬开盖板。11时18分,考古人员翻开大理石盖板,地宫口终于打开了!

解析:

  这道压缩语段题的特点是,它由一般的概括主要内容,变化为就某一问题定向筛选,也就是所概括内容中必须具有某一要素。试题要求对“地宫开启过程的文字进行压缩,不出现具体时间”,那么在做第一步筛选时,就应排除时间信息,将信息摘取的重点放在“开启过程”上。此段共有八句话,其中第二、四、五、七、八几句与“开启”有关,其余三句关系不大。“开启过程”强调的是动作,因此,尽量找出表现发掘过程的一些动词,如“移开”“清理”“绘图”“撬开”等,然后找出这些动词涉及的对象,最后按三个阶段的顺序排列整理。

参考答案:

  (先)移开地宫口的巨石露出盖板,(然后)清理盖板并绘图,(最后)撬开盖板打开地宫。

4、根据材料对某一概念下定义。

  这一点也属于考查压缩语段的范围,它要求必须在整体理解基础之上再作局部突出。

  例如:东南亚金融风暴是由美国索罗斯操纵的对冲基金的冲击引发的。根据下面一段话,对“对冲基金”下一个定义。

  美国有很多投资基金。它们都要受到投资公司的监管,另外有一些投资基金,并没有注册为投资基金,通常被称为私人基金。由于没有受到相关法规的严格限制,可选择的投资工具及投资方式的余地比较大,往往采用高风险的投资策略,以期获得较高的回报,这些基金被称为“对冲基金”。

解析:

  完成这类题目,就要学会归纳定义,应用方法是:“被定义概念=属+种差”。“对冲基金”的属是“私人基金”,在“私人基金”这一属概念下“对冲基金”与其他私人基金的差别(即种差)是“没有注册为投资基金,因而未受相关法规的严格限制,往往采用高风险的投资策略,以期获得较高回报”。据上面提供方法,我们就较容易写出“对冲基金”的定义。

参考答案:

  对冲基金是没有注册为投资基金,因而未受相关法律的严厉限制,往往采用高风险的投资策略,以期获得较高回报的私人基金。

三、选用句式——广告词与句式选用

  请看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两道语言表达题:

  23.(安徽等省)请拟一条以“说普通话”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态度真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在10—20个字之间。)

  23.(甘肃等省)请拟一条以“公民义务献血”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在10—20个字之间。)

解析:

  我们常说“语言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于留心处皆语文!只要我们稍微留意,这方面的公益广告词随处可见。就公益广告词的编拟方法总结了如下数条:

1、运用修辞

  运用修辞,是为了把词句修饰得优美、生动、感人。以生动形象的文字准确表达意图,力求简洁鲜明,言有尽而意无穷。

(1)对偶

  如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宣传口号“说地地道道普通话,做堂堂正正中国人”“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用文明语,送一片真情”等。义务献血标语“真情流淌,血脉相通”“民族在奉献中崛起,生命在热血里绵延”等。这类公益广告词有节奏有韵律,读来朗朗上口,听来和谐悦耳,给人以美感,也便于记忆。

(2)双关

  就是利用双关赋予词句几层不同的意思,从而收到耐人寻味之效。如“说好普通话,‘知音’遍华夏”,“知音”二字,一语双关。利用双关语作为公益广告词,能增加表现的层次性和丰富性,词浅意深,回味无穷。

(3)对比

  如“献出的血有限,献出的爱无限”“鲜血诚宝贵,救人品更高”“好人献上一滴血,病者除却万分忧”,鲜明的对比,给人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4)仿拟

  就是套用人们熟知的语句,使其产生一种新的意义,从而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如“鲜血诚可贵,助人价更高”即化用了裴多菲的名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但愿人长久,热血注心田”是化用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类语句为人熟知,让人感到亲切。作为公益广告词,有利于赢得人们的好感,也有利于迅速传播。

(5)比喻

  如“血,生命的源泉,友谊的桥梁”“普通话——13亿颗心与心之间的桥梁”“普通话——人类沟通的桥梁,普通话——人类智慧的结晶”等,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各自的作用。

(6)设问

  用设问,以激起人们的思考,增强感染力。如“为何血浓于水?因有爱在其中”“你想为社会作点贡献吗?你愿为他人献点爱心吗?请参加无偿献血!”等。构思新颖,提问巧妙,发人深省。

2、质朴语言

  就是用日常通俗朴实的口语编拟公益广告词。如“推广普通话,靠你,靠我,靠大家”“讲好普通话,朋友遍天下”“说好普通话,走遍神州都不怕”“56个民族56朵花,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请说普通话”“点点滴滴热血浓,人道博爱处处情”“一份血,万份情,无偿献血最光荣”“献血献爱心,血浓情更浓”“无偿献血,用爱心为生命加油”“一滴血,一片心,一分爱”等。

  这种公益广告词给人随和亲切之感,看似没有修饰,实则独具匠心,体现了“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创作意境。

3、押韵口诀

  就是由字数相等并且押韵的两句话或多句话作为公益广告词。如“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推广普通话,沟通你我他”“请讲普通话,不分你我他;讲好普通话,共爱一个家”“人间自有真情在,献出鲜血播下爱”“一点热血助他人,一颗爱心好精神”“你血输在我身,你情溶入我心”,这种口诀不是经典语句,而是创作出来的,传达信息往往比较直接、简练、明确,其主要目的是使人易读易记。

4、字词巧排

  如“请讲普通话,讲清普通话”“让普通话不普通,让平凡人不平凡”,通过字词的巧妙排列,造成语音、语意上的循环往复,既有要求,又有标准,使人产生深刻的印象。

5、其他例句

  无偿献血,从我做起,救死扶伤,情暖人间。

  热血是生命的标志,无偿献血是文明进步的标志。

  大力推广普通话,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美丽的生命,从你卷起袖子开始!

  荐我热血,点燃他人生命之光。

  无偿献血,体现您高尚的精神境界。

  让血液把我们的心连接在一起。

  上述技巧是公益广告词编拟经常运用的,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把几种技巧糅合在一起以增强表达效果。如“会说普通话,‘知音’遍华夏”,是押韵口诀,又有双关含意,内涵丰富,效果突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四、仿写句式

(一)句式相同,类比各异

  句式的仿写,通常是给一个例句或画线的句子,要求仿照例句形式,另起话题进行仿写。学生仿写首先要注意例句的形式,包括句式、结构甚至一些重要的词,也就是说仿写的句子要和例句“形似”;其次要仿出例句内容上的内在逻辑联系,仿写的句子要和例句“神似”。实际上就像对对子,讲究字数与词性的一致,只是要求宽泛一些。

  例如:按照下面句子的句式(……若只因为……就……,无异于……)仿写,用另一比方评论另一事物。

  一本书,若只因为是由大出版社印行的去买它,无异于买一套由好裁缝缝制的却并不一定合身的衣服。

解析:

  解答这道题,首先要分析题干中的明确要求,即用“……若只因为……就……,无异于……”造句。其次要分析这个句式的内在特点,即“无异于”前后对某事物的看法不能发生矛盾,“大出版社”发行的书往往是好的,“好裁缝缝制的衣服也往往是好的”,二者是一致的;“大出版社”的书好,但是不一定每本书都适合所有的人,“好裁缝”缝制的衣服是好的,但要看他是为什么身材的人缝制的。“无异于”前后对事物的态度是一致的,且事物本身都含有两个方面,而且“无异于”后的事物是用于评论前一事物的,这就要求比方必须恰当。

参考答案:

  ①一首诗,若只因为是名人创作的就去赞美它,无异于赞美一道由名厨烹制的却不一定适合自己口味的菜。

  ②一个人才,若只因为不是名牌大学毕业就不录用他,无异于因为装珍珠的盒子不够华丽而无视珍珠的光彩。

  ③一种坏习惯,若只因为平时看似无伤大雅就不去改正,无异于对发展初期的致命病毒置之不理。

  ④一个有才学的人,若只因为他的性格桀骜不驯就侧目相看,无异于因为玫瑰有刺而惟恐避之不及一样。

(二)形式一致,比喻丰富

  一般仿写的句子,大都是围绕比喻句展开,这里一定要做到句式形式一致,想象比喻贴切。简单的办法是分析前后例句的结构形式,然后拟定几个方面,选择出最佳的比喻。

  例如: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即使书中没有黄金屋、颜如玉,书籍仍旧是精神追求者的宠儿,因为读书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性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里的放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隆冬炉火旁的倾谈,它是心灵的慰藉,________________,是生命的落脚处。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满足题干的明示条件——“前后呼应的排比句”;其次要分析例句所暗示的情境,“放歌”“倾谈”都是愉悦的;再次要与原句句式一致,与原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一致。

参考答案:

  (优)仲夏亭榭里的弄弦 深秋山林中的踱步

  (差)盛夏阳光下的照射 盛夏阳光下的畅饮(没有考虑“愉悦”的限制作用。)

  (优)是灵魂的依傍 是生命的寄托

  (差)是灵魂的钥匙

(三)利用拟人,展示哲理

  仿句的形式,一般借助比喻、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等修辞来表现。

  例如:仿写。请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

  原作: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就小了。

  仿写: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题时要注意题干的明确限制:“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原作的情境是“墙角”“孤芳自赏”,前者给全诗提供一个抒发哲理的合理基础,后者揭示一种自我封闭的心态。原句的“思想感受”是“天地小”,这一点体现着此诗的特点——运用象征笔法展现哲理,揭示个人品格与周边环境的因果关系。另外,“你孤芳自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在仿写时,也要考虑到。

参考答案:

  (优)笼中的鸟!/你安于供养时,/自由就没了。

  (差)①花园的工匠!/你无私奉献时,/花更美丽了。(将后面的“花”改为“心灵”更好。)

  ②墙上的草!/你草绿自赏时,/天地就小了。(重复。)

  ③中国的球星!/你们在甲A进球时,/全场就开始欢呼了。(不是情景,是叙述。)

  ④飘落的叶!/你化作春泥时,/生命就延续了。(“飘落”是“叶”的一种动态,不能说是“叶”的客观处境。)

  ⑤老师手中的粉笔!/你粉身碎骨时,/思想就被点亮了。(“思想”,不属于“粉笔”,感受的对象不恰当。)

  ⑥小小的火柴!/你燃烧自己时,/世界就光明了。(“小小”,不是“火柴”的客观处境;“世界”,不属于“火柴”,感受的对象不恰当。)

  ⑦热恋的人!/你们结婚时,/玫瑰就枯萎了。(“人”不是事物,“你们结婚时”揭示主观情绪,也就未用拟人修辞;“玫瑰”,代指的不是“人”,感受的对象不恰当。)

(四)对联与仿写句式

  2004年广东高考有一道对对联的试题,即根据上联,要求对出下联。提供的上联是“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参考答案(下联)是“月季牡丹金桂,莫非海内奇葩”。

  该对联在语言形式上有如下特点:第一,这是一副两句十二字对联,上、下联分别由两个六字句构成,即六六对六六。第二,上、下联的结构相同,两个分句之间形成判断关系,即上句是判断的对象,下句是判断语。如果进一步分析,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二二,一一二二。第三,上、下联相对应词语的词性相同,“月季、牡丹、金桂”对“荔枝、龙眼、木瓜”,是花果名词相对;“莫”对“皆”,虚词相对;“非”对“是”,判断词相对(“非”可看作判断词);“海内”对“岭南”,地理名词相对;“奇”对“佳”,形容词相对;“葩”对“果”,花果名相对。第四,该对联的平仄对应相反: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以上是从形式上所作的分析。从内容上来看,该对联的上、下联表述了两项相关的内容,二者相互补充,赞美了“岭南”和“海内”的丰富物产。这副对联属于“正对”。

五、变换句式

  复习变换句式要在掌握现代汉语常见句式的基础上把握各句式之间变换的原则及规律,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主动句与被动句应作为练习重点。

  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一组句子叫整句,如排比句、对偶句等。结构不整齐、长短句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则是散句。整句与散句的变换大多是考查把一组整句中一个或几个不协调的散句变成和其他整句结构一致的句子。

(一)一定要按要求改写句子,使之达到得体

  例如:仿照示例,改写下列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

  提示语:(公园里)禁止攀折花木,不许乱扔垃圾。

  改写为: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1)提示语:(教学楼内)禁止喧哗,不许打闹。

  改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示语:(阅览室里)报刊不得带出,违者罚款。

  改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道语言表达题别开生面。解题时,首先要仔细审题,不要只看题目中有“依照示例”几个字,就以为这只是一道简单的仿写题,要注意“改写下列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表明这更是一道变换句式的题目;其次要认真分析示例,理解原句及改句之间合理的推断、联想成分。提示句“禁止攀折花木”与改写句“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相比,后者应该有这样的潜台词:公园里花很美,我们应该把这美记在心里,而不应该折下带走。提示语“不许乱扔垃圾”与改写语“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相比,后者的潜台词应该是:公园里环境美好,乱扔垃圾,会破坏这份洁净。提示语中“禁止”“不许”等强制命令的词语,被改写语中“亲切友善”和“生动”的语言所替代,这样更能调动游人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在无意中受到启迪,自觉地打消不文明的念头。

答案示例:

  第(1)小题:

  轻轻地来,悄悄地走,不引起一丝嘈杂,不发生一点打闹。

  勿喧哗以乱耳,勿打闹以劳形,斯是陋室,唯汝德馨。

  放低你的音量,文雅对待他人。

  嘘,请莫打破求知的梦!

  最受欢迎的校园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最受冷落的校园影片:欢乐反斗城。

  远离喧闹,就远离无知;走近安静,也就走近学识。

  放纵自我,才选择喧闹;选择喧闹,就远离幽静;远离幽静,将失去自我。

  把宁静给予别人,把礼貌留给大家。

  第(2)小题:

  人走书别走,拐带要买单。

  你知道什么方法保证兜里的钱一分不少吗?这个方法就是让图书安心地留在阅览室。

  想带走知识,请留下专注;想带走书刊,请留下钞票。

  与其做个孔乙己,不如做个葛朗台。

  钱还是留着自己花,书可别拿走自己看。

  报刊是本室户口,转入你家要付出高额代价。

  当然,也有人写成了仿句,这当然使创造性思维受到极大限制,但只要符合题目要求,也未尝不可。例如:

  第(1)小题:

  除了欢笑什么也不带走,除了宁静什么也别制造。

  除了喧哗什么都能允许,除了打闹什么都不限制。

  第(2)小题:

  除了知识什么也不巧取,除了自爱什么也别留下。

  除了信息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诚信什么也别留下。

  这种类似脑筋急转弯的问题,能引发强烈的思辨趣味,是活跃学生思维,在愉悦中提高吸纳能力、释放能力的好方式。

(二)强调不同,主体客体不同,表达也不一样;变换句式,变换内容,要求不同,答案也不一样

  例如:用“信息革命”作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是继蒸汽机革命、电力革命之后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信息革命的标志。

  下面将学生变换句式的答案集合起来,就是很好的分析案例。

  判断下列句子转换是否正确。

  A.信息革命作为继蒸汽机革命、电力革命之后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是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为标志的。

  B.信息革命是继蒸汽机革命、电力革命之后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发明的标志。

  C.信息革命是继蒸汽机革命、电力革命之后,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

  D.信息革命是以计算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继蒸汽机革命、电力革命之后的第三次技术革命。

  E.信息革命的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是继蒸汽机革命、电力革命之后的第三次技术革命。

  F.信息革命是继蒸汽机革命、电力革命之后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发明的标志。

  G.信息革命是继蒸汽机革命、电力革命之后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其标志是计算机的发明。

  H.信息革命这一继蒸汽机革命、电力革命之后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标志是计算机的发明。

答案:

  A、D、G、H正确,B、C、E、F错误。

(三)掌握常见句式的变换要点

  常见句式有长句与短句,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常式句与变式句,整句与散句等。

六、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准确是在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语气等方面的要求。

  准确用词要注意几个“符合”:

1、符合情境

  例1: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如在日间,与李关系亲则“推”,关系疏则“敲”,而当时是半夜里〔连鸟都在树上的窝里睡着了〕,李凝住的又是幽居,因此“敲”门很符合情境。

2、符合心理

  例2: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符合程度

  例3:陶醉  沉醉  迷醉

4、符合对象

  例4:随和  随便  一群  一伙

  鲜明,是语言运用的原则之一,具体指的是遣词造句语意明确,条理清楚,言短意长,能够把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清晰地告诉读者,给人以清晰的印象。

——(张静·《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上海教育出版社)

  鲜明,指颜色明亮;分明而确定,一点也不含糊。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语言运用要达到“鲜明”的目的,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

  1、观点要明确而不含糊;

  2、色彩(感情色彩、形象色彩)要分明;

  鲜明就是明确而合理地表情达意。

  方法探讨:

  (1)结合语境,恰当选用词语,做到表达“鲜明”。

  不要使用诸如“可能”、“大概”、“也许”、“左右”等不确定的词;

  多使用“坚决反对”、“完全错误”、“决不能这样”等的词语来表明自己所持的鲜明的态度。

  感情色彩词语的选用。通过褒、贬义词语的准确使用,可以增加语言使用的鲜明程度。

  表达时如果能做到色彩鲜明,则可以突出所要表达的事物特征。

  “颜色可以给人以最快的刺激,也是最富有感情的外在形象。”

——《黄伯荣·现代汉语》

  (2)结合语境,恰当选用句式,做到表达“鲜明”。

  注意使用肯定的语气来表明观点;

  选用双重否定,反问句式来加强语气,使自己观点的表明更加鲜明而强烈;

  注意使用整句与散句,增强语言的鲜明、生动性。

 (3)结合语境,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做到表达“鲜明”。

  比喻、对偶、对比等修辞能增强语言表达的鲜明性,独具特色,借助修辞格来增强语言表达的鲜明性,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生动是指描绘或表达具体形象可感。

1、具体形象(绘形绘声绘色)

  例1、修改前:夏天的阳光非常强烈,到处都热得厉害,真叫人受不住了。

  修改后:天上那层灰气已经散开,不很憋闷,可是阳光也更厉害了:没有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里,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点红,从上至下整个地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里的焦点,晒得东西要了火。

2、运用炼字

  例2、(孔乙己)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例3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

  例4、春风又绿江南岸  红杏枝头春意闹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3、使用修辞格,如比喻、拟人、夸张、拈连、移就等

  例如、春光乍泄  暗送秋波  白发三千丈  千枝针,刺在心  苍白的日子,疲惫的风帆

  例5、“601电话”(电影片名)打不通(喻火不起来),加菲猫(电影里的主角)“赖”在冠军宝座(用拟人表示票房仍占居第一)。

4、适当运用口语、俗语

  例6、他在商场打滚了许多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修炼得八面玲珑。

  例7、平时不努力,“临急抱佛脚”,以为开几个晚上夜车就可以把成绩弄上去,简直是痴人做梦。

5、运用灵活的句式

  例8、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演讲,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

  新题训练:

  例9、请你为下面句子中抽象的概念“美丽”补充具体的意象,使其表述生动起来。

  当你克服了自卑,增强了自信,你就会有一种无所畏惧的美丽,一种永不退缩的美丽。

参考答案:

  当你克服了自卑,增强了自信,你就会有一种秋霜枫独红、冬雪梅独傲的美丽,一种真金百炼色不回的美丽。

  两句话虽都表现了自信所带来的“美丽”,原句只是一般的概念,“美丽”是抽象而模糊的。修改后的句子用“枫树”、“梅花”和“真金”的意象来演绎“无所畏惧”、“永不退缩”就具体可感,有了一种盎然的诗意。 可见,鲜活的意象有着比抽象的概念更丰富的内涵,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想象和品味空间,语言的文采也随之而来。

  指津:如何把句子写得准确、鲜明、生动?

¥给句子加修饰语言。

  例如:董存瑞像巨人一样挺立着。 ——形象

  又如:潜望镜是海军的眼睛。——生动

¥用打比方的手法,可以使句子更准确、鲜明、生动。

  1、比较下列几组句子,它们好在哪里?

  ①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面进来。

  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个日本鬼子端着雪亮的刺刀从前面进来。

  ②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解放军不拿群众的一切财物。

  第①组中的第1句话比第2句语言简洁了,也更形象了。

  第②组中的第1句话比第2句直接写“一切财物”更具体形象。

  2、读下面的两组句子,比较一下,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形象,更富有感染力?

  ①冬瓜披白纱,茄子穿紫袍。

  (冬瓜长着一层白霜,茄子长着紫颜色的皮。)

  ②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哗啦哗啦地响着。)

  在适当的时候把物当人写,可以表达强烈的感情。

  3、下列几组语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①第三天,黄河仍旧没有上冻,闯王急得胡子全白了。

  ②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③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高墙的四角的天空。

  ④收获的时候,收打都很仔细,真正做到颗粒归仓。

¥比实际情况扩大些或缩小些,但我们都感到所表达的感情是真实的。

  例题:1、下面两句话精辟而形象地阐明了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请你分别写出对这两句话的理解。(6分)

  (1)对人民来说,第一是面包,第二是教育。

           ——(法国)丹东·格拉西安(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强调教育对国民素质的作用。)

  (2)多办一所学校,就可以少建一座监狱。

           ——(法国)雨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强调教育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2、下面是一幅获奖漫画,读后按要求答题。(9分)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内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画面上正准备冲向美国大选的总统布什,被一个标明伊拉克问题的大铁球拖着了后腿,难以起跑。画面突出了正要起跑的布什,而他的回头动作及视线,又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身后的大铁球,这就将画面的两大焦点自然地联系到一起。

  (2)请给漫画拟一个标题。(不要拟成“无题”)(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拖后腿(只要突出布什陷进伊拉克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的主题都可以)

  3、请填写下面歇后语的后半部分。(4分)

  (1)巷子里赶猪——_________________

  (2)小葱拌豆腐——_________________

  (3)擀面杖吹火——_________________

  (4)周瑜打黄盖——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直来直去  一清二白  一窍不通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4、根据例子,分析“响当当”一词的双关义。(3分)

  “双关”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天晴之“晴”与爱情之“情”双关。又如现代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婚礼》:“从前乡村铁匠是当地尽人皆知的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在这里,“响当当”既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是形象生动,幽默风趣。

参考答案:

  指铁匠手艺出色(名气大或有声望)  铁匠的职业、身份及打铁的声音响亮

  简明,简就是简要,言少意丰,没有多余的词句;明,就是明白,清楚易懂,没有费解的词句。

  第一,要表达必要的信息,使用相应的简练词句,没有多余的信息及其词句。

  第二,词句表意明确,没有费解的词句。

  第三,根据语境决定详略,没有详略不当的毛病。

(一)删掉多余的语句

  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为使下面画线的语句简洁、顺畅并保持原意,需要删掉一些词语。在删改时哪些词语是必须保留的?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记得 一次 期末 考试  考完  语文 ,我感觉相当不错,兴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奋了很长时间。

  必须保留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题干可知所给句子语言不够简洁,需要删改,但表达原意的词语必须保留。句中能表达原意的词有:“一次”“期末”“考试”“考完”“语文”。“一次”因与“兴奋了很长时间”相照应,强调了“感觉相当不错”这个表意重点,所以保留。

答案:②③④⑦⑨

  另外,语言表达勿啰嗦重复。句子如果缺少了必要的成分,意思的表达就会不完整。但如果一个句子里面不断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就会显得累赘、啰嗦,同样也不符合语言表达清晰性的要求。例如:

  ①尽管这部短篇小说的手稿他已经修改了三遍,但责任编辑还是希望要他仔细地再改一改。

  ②大家都在聚精会神集中思想全神贯注地倾听着专家的报告。

  ③你应当安心养病,康复之后照旧可以继续工作,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

  以上三例是同义词语的重复。例①的“希望”和“要”在句中的意思相同,都表示要求对方做什么,可以删去一个。例②中的“聚精会神”“集中思想”“全神贯注”都是指注意力不分散,没有必要同时使用,留下任何一个都可以。例③的“照旧”和“继续”在句中的意思没有区别,也可以删去一个。

  有时不必要的重复会给人以啰嗦的感觉,所花费的笔墨也就成了废话。例如:

  ④我后来一打听,才知道那位高个儿就是市轻工业局负责领导工作的孙德友局长

  ⑤走进卧室房间里,摆着一张四四方方的四方桌子,上面铺着一块没有印花图案的洁白的白塑料布。

  例④所说的大高个儿既然是局长,当然要“负责领导工作”,这六个字完全可以删去。例⑤中的“的房间”三字应该删去;四方桌子当然是“四四方方的”,这五个字应该删去;“白塑料布”自然是“没有印花图案的洁白的”,这些修饰语也就成了废话,应该删去。

  啰嗦重复的现象并不都发生在句子的主干上,但是当我们对句子的主干有清晰的意识时,这些毛病就比较容易发现。理清句子的主干这一要求实质上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把握句子的间架,理清表述的线索;二是辨析句子的其他成分与主干的关系。组织句子的时候,如果注意到这两个方面,就可以防止和改正许多语病。

(二)消除歧义

  歧义,就是有不同的理解。如“开刀的是他爸爸”,一者可以指“爸爸是医生”,一者也可以指“爸爸有病了,要开刀”。

  下面6个句子,哪几句表意明确,没有歧义、分析一下有歧义的句子,可能有哪几种意思,并说说怎样改动表意就明确了。

  ①他终于想起来了。

  ②从14世纪末至18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先后震撼了欧洲。

  ③王老师这个学期要去语言学院上课。

  ④几个学校的负责人正在里面商量这件事呢。

  ⑤他知道这件事情不要紧。

  ⑥小王叫他叔叔。

解析:

  ②句没有歧义,其余都有歧义。分别解说如下:

  ①一个意思可能是“(躺够了)他终于想起床了”,另一个意思可能是“(想了半天),他终于回想起来了”。这句话在口语中不会有歧义,是第一种意思时,“起来”一定重读,是第二种意思时,“想”一定重读而“起来”一定轻读。

  ③一个意思可能是“王老师这个学期要去语言学院教课”,另一个意思可能是“王老师这个学期要去语言学院听课”。尽管一般说来王老师教课的可能性要大于听课的可能性,但也不能排除王老师进修听课的可能性,因此表述时还应注意避免歧义。

  ④一个意思可能是“几个不同学校的负责人正在里面商量这件事呢”,另一个意思可能是“同一个学校的几个负责人正在里面商量这件事呢”。可以通过选用不同的量词来排除歧义,第一种意思说“几所学校的负责人”,第二种意思说“几位学校的负责人”。

  ⑤一个意思可能是“他知道,这件事情不要紧”,另一个意思可能是“他知道这件事情,不要紧”。应标明停顿的地方,以消除歧义。

  ⑥一个意思可能是“小王叫他的叔叔”,另一个意思可能是“小王管他叫叔叔”。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没有歧义的说法。

  连贯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每年都设题,或是选择题,或是简答题。占3~6分。

(一)话题要一致

  话题一致,是说主语或陈述对象要一致。要围绕中心去说明、描写、叙述。

  例如: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句是

  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_________________从床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

  A.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他,

  B.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

  C.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了,

  D.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

解析:

  原句的陈述对象是“小明”,A、D两项主语是“妈妈”,衔接稍欠紧凑;C项前半部分的主语是“小明”,后半部分的主语却偷换成了“妈妈”,不通。只有B项用承前省主语的被动句法,保持了叙述角度的一致,句意顺畅。

  上述情况也不是绝对的,如果后一个句子的主语与前一个句子的宾语一致,类似“顶真”,则不仅能衔接紧凑,而且能使话题更突出。

  再如:分别比较下列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①远处看,山顶上明显地有座宝塔。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②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坐落在山顶上。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③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这些活,连见也没见过。

  ④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这些活他们过去不但没干过,连见也没见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①叙述角度前后不同,前句是“山顶上”,后句是“宝塔”,文意不够贯通。③句法单调、板滞,不如④用“这些活”与上句宾语(即“这些活”指代的内容)相接,自然,紧凑。答案为D。

(二)句序要合理

  句序的合理性是指语段内部的句子排列顺序根据语意的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当然,句序的排列是有一定规律的:以空间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以时间为序,按时间的先后发展变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因到果,由现象到本质。

  例如: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春夜,一轮晕月映着灿烂的垂樱,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园山夜樱花。我早就神往于这般美景了。这天,我赶到园山公园的时候,还见不到月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花仰望着月,月俯视着花,瞬间,一切都陡然静止下来,在这清丽的天地间只有月和花。

  ①近景是一株身着淡红色盛装的垂樱树

  ②远景是暮色苍茫的东山

  ③山顶上渐渐发亮,月亮悄悄地升上淡紫色的夜空

  ④地上竟然没有一瓣落花

  A.④①②③         B.①④③②

  C.②①④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这一段文字叙述了月亮的变化(时间)以及眼前所见景色(空间),从“还见不到月亮”之时所见的“远景”到“近景”再到“地上”,视角从上到下;从“暮色苍茫”到月亮升空,时间在向前推移,因此答案为C。

(三)语言的衔接和呼应

1、前后衔接,语脉贯通

  上下文要注意一致,前后协调。

  例如: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国务院早就要求沿淮企业必须限期停止向淮河排放污水,可这个工厂的领导却一直置若罔闻、拖延推诿,_____________________。

  A.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B.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C.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D.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解析:

  本题给出的选项都包括相同的四句话。前两句“传达上级指示”和“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从事理上看,当然应该“传达”这种统一思想认识的工作在前,“购置”这种具体实施操作的工作在后。后两句“环保工作没人管”和“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除了在事理上,应该是因为“没人管”,才“越来越严重”,而且“没人管”放在句尾,全句好像没说完,语气上也不能构成大的停顿。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只能是C项。

2、对应全面,过渡自然

  句子之间要前后照应,句中成分要彼此兼顾,过渡时要有必要的话语,这样才能使语句不矛盾,不脱节。问答照应。设问句中,有问有答。如果问句中有两个问题,则答句要兼顾两个问题作出正确回答。答非所问、一概否定或一概肯定,都会造成语句不连贯。

  例如:填入下面句末横线上最恰当的文句是

  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________________

  A.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

  B.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

  C.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D.只要认真想一想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就会说:不可以。

解析:

  问句围绕着一个话题——理科学习,从两个方面来强调——能否忽视,要不要加强。答句必须与两个设问相互对应,不能顾此失彼。A、D两项只从否定的角度来回答;C项的肯定回答没有对应第一个问题;B项虽然没有作出明确回答,但能与两个设问照应,且能衔接自然。

3、指代清楚,衔接紧密

  在语段中代词使用得当,会使上下文衔接紧密;而指代不明或指代落空都会使语句不连贯。

  例如: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最恰当的文句是

  自从“五四”以来,翻译介绍先进国家的文化成果就成了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

  A.这些翻译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B.翻译作品日见其多,一方面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C.翻译作品日见其多,这些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D.这些翻译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解析:

  这一段话的前一分句是说中国人对译介外国文化成果有要求,但A、D两项中的“这些翻译作品”在原文中无照应,指代落空。B项是个病句,应将“这些作品”提到“一方面”前,“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不搭配,且“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不符事理。正确答案为C。

4、结构一致,音节和谐

  下列各句括号内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表述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①鲁大海——四凤的哥哥,鲁贵的儿子——进。他身体魁伟(a.粗黑的眉毛;b.眉毛粗而黑),两颊微微陷下去。

  ②天山连绵几千里(a.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湖泊,不论森林、溪流;b.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丰饶的物产。

  A.①a②a           B.①a②b

  C.①b②a           D.①b②b

解析:

  本题的例句分别选自曹禺的《雷雨》和碧野的《天山景物记》。两种选择在衔接和排列上是否恰当还是容易判断的。况且试题并未说明是作家的修改,也没要求区别原稿和修改稿,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完成题目。

  本题的正确选项是D项。①句中因为上文有“(他)身体魁伟”,下文有“两颊微微陷下去”,所以中间一句衔接比较好的就是“b.眉毛粗而黑”,这样先说“身体”,再说“眉毛”,接着说“两颊”,可以使陈述角度保持一致,上下连贯。②句与上下文衔接无关,主要是内部排列问题。在“b.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中,把“高山”和“深谷”放在一起,把“草原”和“森林”放在一起,把“溪流”和“湖泊”放在一起,从景物分类角度看更加合理,从欣赏角度看也不致产生太大的跳跃。答案为D。

得体

(一)称呼的不得体

  复习语言得体类试题首先应熟悉一些习惯用语的含义和用法,如谦称和敬称、自称和他称、褒义和贬义、口语与书面语,等等。还要考虑说话的外部语言环境——场合、对象、时间。最后还要考虑文体特点,如工具书、演讲稿、个人书信等。举例如下:

  ①称呼要得体。一般称对方的父母,叫“令尊”“令堂”;称对方的儿女,叫“令郎”“令爱”;称自己的父母为“家父”(或“家严”)“家母”。称自己去世的父母为“先考”“先妣”;问年龄大的老人为“高寿”。

  ②书面语与口语不一样。书面语一般用于正式场合,严肃公正;口语比较随和、轻松。下面一些专用语要注意:“教祺”是信函中致敬语,用于对教师的祝愿。“祺”,是吉祥、福气的意思。“钧安”是信函中致敬语,用于对上级或尊长的祝愿。“钧裁”是请求上级或长辈作决定时的习惯用语。“谨启”表示恭敬地陈述。“届时”是到时候。“莅临”,亲临、到,含尊敬意。

  ③说话要看对象。无论书面语,还是口头语,一定要根据交际的对象,调整表达方式,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④说话要看场合。人与人的交际场合,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有庄重和随便之分。在正式的场合,尤其是大会发言、演讲、辩论,说话就必须严肃、认真一些。

  ⑤说话要看时间。再好的话,如果说得不是时候,也同样是不得体的。

  ⑥转述不是简单的重复。对信息的转达要在不失本意的前提下因时、因地、因人而变化。如:老王说“明天请小张到我这儿来一趟”,小陈第二天向小张转达就应该是:“老王请你今天到他那儿去一趟。”

(二)词语使用的不得体

  词语使用不得体的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轻重不分、大词小用。例如:

  ①对于个别不遵守纪律的同学,我们要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帮助他们提高认识,警告他们今后不要重犯。

  ②炊事员同志放弃了春节休假,大年初一专门为我们包饺子,我们都十分感动:这一碗碗饺子里都浸透着炊事员的心血啊!

  这种现象不仅出现于青年学生的习作,也出现于报刊文字。下面也举两个例子:

  ③我已梳理好已经睨见银丝的白发……

(《人民日报》)

  ④“难道就这样度过一生?”这个问题一直缠萦在他的脑际。

(《中国青年报》)

解析:

  例①“警告”分量太重,显然用“劝告”才得当。例②本意是颂扬,可是这种“浸透”了“心血”的饺子,谁又能咽得下去呢?这是由于用词不当而引起的情味色彩不协调。例③的“睨见”是“斜着眼睛看”,几丝银发难道非要斜着眼睛才看得见吗?这是不懂得词义而乱用。例④中的“缠萦”大约是“缠绕”和“萦绕”合并而成的。作者的本意也许是想加重语气,结果却成了生造词语。

(三)应用文中的不得体

  例如:

王力教授:

  为了办好刊授大学,吸收全国更多的自学者参加刊大学习,搞好自学,决定聘请您担任刊授大学顾问,盼望今后能得到您更多的关怀、帮助和支持!

××刊授大学

×年×月×日

解析:

  王力先生是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外地一个非政府性的刊授大学是无权指令他做什么的,但用的却是命令口吻——“决定聘请您……”。在这样的场合,理应用谦恭的商量口吻,诸如“深盼您能担任我校顾问,如蒙应允,不胜感激”之类,方显得体。现实生活中还有比这更荒唐的例子。笔者有一次在叶圣陶先生家中,谈到关于“应用文”的教学问题。叶老对“应用文”的提法不以为然,特别不赞成只把“应用文”看成是个“格式”问题。叶老指出,所谓“应用文”的写作,更重要的是语言修养,有的“格式”并没有错,用语却不伦不类。这时,叶志善同志拿出了一封邀请信,信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叶圣陶同志:

  您荣幸地被邀请参加我们的座谈会。……

  读这样的邀请信,实在使人啼笑皆非。

  用语文明得体,除了要懂得礼貌原则和常见用语之外,还应该注意语气。语言不仅表达意思,还同时表达感情。“同义结构”的“同义”实际上是“近义”,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言语形式所传递的语气和感情是不同的:

  a.劳驾您打听一下。(客气)

  b.帮我打听打听。(随便)

  c.请帮忙打听一下,好吗?(商量)

  d.你替我了解一下。(正式)

  e.尚望代为了解。(书面形式,婉转)

  不同的语气,交际效果是不同的。下面的不同表述方式,在现实生活中随时都可以遇到:

  a.请等一会,我把事情办完就来。

  b.不行,我有事,来不了。

  c.急什么?没看我正忙着呢?

  用语文明礼貌应该成为社会风气,为此,公共场所的宣传性语言应该特别注意。下面是北京市50年代和现在关于同一内容的不同用语:

  50年代:注意交通安全!

  现在:为了您和他人的幸福,请注意交通安全!

  看到这不同的标语,市民的心理反应恐怕是不同的。同样的,读到下面这封来信的先生,恐怕心里会不太愉快。

××先生:

  感谢您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为我们作报告。您的报告深入浅出,联系实际,有一定水平,大家还是比较满意的。希望以后还能继续得到您的支持。

  此致

敬礼

                                ××

                                ×月×日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