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阐述
(1)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与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3)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策略技巧
1.发挥主观能动性
(1)什么是主观能动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着的三个方面:
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
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一,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
第二,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
第三,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需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
(3)怎样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一定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任何夸大主观能动性或不顾实际条件任意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第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随着实践与学习的积累而不断形成、逐步增强的。积累起来的主观因素越正确,越有广度和深度,就越有利于进一步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利益出发点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1)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现象和本质,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现象和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现象是个别,本质是一般;现象是易逝的,本质是稳定的;现象是表面的,本质是内在的。现象和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2)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第一,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第二,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三,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积极能动的反映。
从水平上来说,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表现在:
①认识的对象和内容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②水平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③形式和特点不同。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表象,具有直接性、现实性、生动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联系表现在:
①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坚持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坚持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总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整个认识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
(2)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
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3)认识事物的本质并不是认识运动的结束。
认识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扩展、向前推移。这是由客观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性决定的。
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能够指导人们预见未来;为人们提供科学的方法,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是人们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武器。
(4)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①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原理的要求。实践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避免盲目性,达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的;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实现认识的目的,避免空洞的理论。
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为理论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事物的共性,而客观事物千差万别,各有其特点,一定要用理论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统一;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使之符合变化了的客观实际情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的统一。
③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必须重视理论学习,重视书本知识,不掌握一定的科学理论,就无法指导实践。
同时,必须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用所学理论来观察、分析、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理论。
知识综合
1.与经济常识综合
(1)用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劳动者就业观念的转变。
(2)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分析我国为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而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企业为获取更多的利润而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经济效益,以及劳动者要不断提高职业道德和劳动技能等。
2.与哲学常识综合
(1)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和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分析影响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2)用世界是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3)运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原理,分析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4)运用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性。
(5)运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分析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3.与政治常识综合
(1)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发展。
(2)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年来的辉煌成就,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民族政策。
热点点拨
建设生态文明
2007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上,首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的十七天报告中。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了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2007年11月2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通知》。《通知》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各地区、各部门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大力气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1.经济常识分析
(1)市场经济的弱点、缺陷与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需要国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一些地区和企业,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追求更大利益,国家在政策上、法律上和行政上加强引导和管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2)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主要方法就是依靠科技和加强管理,改进企业生产技术,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当前,我们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反对铺张浪费,改变落后的消费习惯,建设节约型社会。
2.哲学常识分析
(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必须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3)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4)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发展经济,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5)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环保意识也在逐渐增强。
(6)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政治常识分析
(1)国家的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国家要通过加强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通过各种措施保护公共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2)依法治国原则。不断制定和完善与环保有关的法律法规,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要依法严惩。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现了这一点。
例题分析
例1、(2007年全国文综卷I)头孢曲松纳是一种常见的抗生素,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如果把它和某些药物一起服用,就会导致药效减弱、副作用增强,对人体造成损害。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配伍禁忌。在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曾出现病人服用该药物致死的案例。卫生主管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没有禁止使用这种药物,而是要求在药品使用说明书中写明配伍禁忌的有关情况。对一种药物及其配伍禁忌的认识,体现出认识( )
①是一个永远不能达到真理的过程
②是一个追求终极真理的过程
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④是一个包含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例2、(2007年北京文综卷)哲学源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哲学。生活中我们发现,当一个人穿上竖条衣服时,给人收缩感,显得稍瘦;穿上横条衣服时,给人扩张感,显得稍胖。不同纹路的衣饰产生不同视觉效果表明( )
A.错觉实际上是一种假象
B.感性认识是易变、不可靠的
C.感性认识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
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答案:C
例3、(2007年江苏卷)古人云:疑乃觉悟之机,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
辨题:怀疑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答案:
(1)怀疑是对现存事物的质疑,是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相对于常规性思维而言,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敢于超越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始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怀疑是创造性思维的必要前提。怀疑有利于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认识的不断发展。
(2)怀疑在创造性思维中有重要作用。但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不是怀疑,而是实践。我们要立足于现实,以实践为基础,正确发挥怀疑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