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体系和阶段特征
1、知识体系
本单元叙述的是自抗日战争结束至新中国成立期间的历史,即1945年9月至1949年10月的历史。国共两党就中国未来两个前途、两种命运而展开的全面斗争是这一阶段的最突出内容。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大众的利益,要求建立民主联合政权,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企图继续其一党专制独裁,这种根本分歧使国共两党从合作走向全面对抗,最后以中国共产党的胜利而告终。这一时期的历史,是民主和独裁两大势力较量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打退国民党的反动进攻,并最终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历史;是国民党积极反共,大打内战,企图继续独裁,但却最终失败的历史。
2、阶段特征
(1)国共两党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民主党派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而美蒋发动内战。
(2)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以国民党统治的终结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结束标志。为争取和平民主,中国共产党派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积极促成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进行战略反攻,主力决战,渡江作战,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
(3)形成了民主革命时期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和政策
1、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力图避兔内战,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派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此后重庆政协会议的召开,冲破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和和平建国。民主力量取得了主动权,中国共产党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
2、全面内战爆发后
政治上:
①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同时领导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②三大战役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制定了革命胜利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路线。
③为迅速结束战争,1949年4月,国共两党代表北平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国民政府拒绝签字。北平谈判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内和平作出的努力,进一步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
军事上:
①防御阶段: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以空间来消耗敌人的兵力,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以内线作战为主。因为当时敌我力量悬殊,各解放区基本上处于被分割状态,形势对革命不利。
②反攻阶段:以外线作战为主,以中原地区为突破口展开全国反攻,并且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因为敌我力量变化对我有利,敌人兵力分散、不足,中原空虚;敌人在政治上日益孤立。
③决战阶段:实行战略决战,并且将敌人主力歼灭于长江以北地区。因为敌我力量对比进一步发生变化,国民党开始集结兵力实行重点防御,形势变化。
④三大战役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又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追歼残敌,解放全国。因为国民党政权企图以政治和谈实现划江而治,并且伺机卷土重来。
(三)抗战胜利后三种政治势力的较量和结果
1、三种政治势力:
(1)国民党要消灭中国共产党等政治力量,建立国民党一党专政,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和加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为此不惜发动内战。
(2)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一个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坚决反对内战,要求真正的和平民主统一。
(3)以中国民主同盟为代表的中间党派也积极活动,为建立其长期追求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进行不懈的努力。
2、相互关系及结果:
(1)国民党: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迫害民主党派,并发动内战,最终被共产党所打败。民主党派在斗争中与国民党决裂。
(2)共产党:团结中间派,争取和平民主统一,与国民党的独裁专制、内战进行坚决斗争,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民主党派:由对国民党抱有幻想到与国民党决裂,与中国共产党并肩作战,共同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3、不同结果的原因及认识:
原因:
(1)国民党的主张破产原因是在于其自身的腐朽,它依靠美帝国主义支持,实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
(2)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成功的原因在于它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得到全国人民拥护支持,制定和执行了正确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要把中国引向光明的前途。
(3)民主党派主张无法实现的原因在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自身具有软弱性和局限性,其主张不符合当时时代要求。
认识:
(1)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其主张符合人民的意愿,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定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四)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两次转移
1、从城市转移到农村:1921年7月,中共“一大”决定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了国民大革命运动,当时党的工作重心在城市。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中国共产党决定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先后发动了南昌、秋收、广州三次起义,但夺取敌人力量占绝对优势的广州、长沙等大城市连连受挫,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的“城市中心”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秋收起义中,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大城市而转向敌人防备空虚的农村进军,并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及时总结斗争经验,指出了中国革命必须先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标志着我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农村。但王明在共产国际支持下,在中国强行推行“城市中心”路线,致使我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严重失利。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给我军造成的失败再次证明了不从具体国情出发,照搬别国经验,推行“城市中心”论,在当时的中国是行不通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说明党的工作重心依然放在农村。
2、从农村转移到城市:1949年人民解放军通过三大战役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占领了许多北方的大中城市,民主革命即将取得最后胜利,城市的管理和建设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
综上所述:我党的工作重心在土地革命时期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又在解放战争时期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这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从具体国情出发,在革命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条通向胜利的必由之路。
(五)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1、国共两党关系所呈现的历史特点,制约两党关系的原因和影响
(1)特点:两党从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两党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始终存在。
(2)原因: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这是国共之间的矛盾、斗争始终存在,并导致合作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
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例如,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严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的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由此国共两党结束内战,实现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国共关系再次完全破裂,直到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彻底覆灭。
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国共第一次合作得到了苏联的很大帮助,而世界各帝国主义国家和其他反动势力则全部持敌视、反对的态度,勾结起来破坏革命统一战线。国共第二次合作,由于处在二战的新的国际环境中,不仅得到苏联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帮助,而且由于英美等国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赞助中国抗日,赞助国共合作。这对于我党建立和坚持国共合作的民族统一战线是有利的。抗战胜利后,美国为建立世界霸权积极扶蒋反共,支持国民党打内战,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3)影响:①第一次国共合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能完成;第一次国共对峙,导致十年内战,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②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不断失败的局面;第二次国共对抗,经过三年多的内战,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但祖国至今仍未实现统一。
(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①从参加中国民主革命的几个阶级特性分析。农民阶级是受剥削受压迫的主要对象,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但受落后的生产方式局限,提不出彻底的革命纲领,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曾在民主革命中起过领导作用,但由于其在经济政治上的软弱性,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妥协和动摇,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是最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最有远大前途和革命最彻底的阶级。因此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无产阶级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实现的。
②从历史角度分析。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无论是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国民党和其他任何政治派别,都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国家、民族的出路,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经验证明,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③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政治路线,所走过的道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得到广大劳动人民及民主党派、革命团体和各阶层人士的信仰和拥护,成为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2、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依据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他们基于自己的切身体会所确认的伟大真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洪秀全到孙中山,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提出了救国方案,但是因为没有得到先进阶级的领导,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其救国方案都不可能实现。从1928年到新中国建立,在很长时期内,中国面临三种可供选择的建国方案:由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的、主张实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使中国社会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的方案;由一些中间阶层为代表的、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社会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由中国共产党为代表,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方案。经过中国人民的实践检验,结果只有第三种方案,赢得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因此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所作出的选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七)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依据、结果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政策:同国民党合作。
依据: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影响: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使中国进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工农运动迅速发展,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政策: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依据:蒋、汪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南京国民政府残酷屠杀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实行反革命恐怖政策。
影响: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并且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使党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
3、抗日战争时期
政策: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依据: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影响: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
4、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政策:打倒蒋介石,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依据:美、蒋勾结,破坏《双十协定》和政协协议,于1946年6月向我中原解放区进攻,挑起全面内战。
影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人民22年的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