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复习

一、知识体系与阶段特征

1、知识体系

  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2、阶段特征

  1927年8月至1931年9月,是中国革命逐步复兴的阶段。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行了夺取敌人中心大城市的革命尝试,文家市决策开始了中国革命在农村的发展。此后,中国革命进入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为基地和以农民为基本力量的新阶段。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已成为燎原之势。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共政权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在创建农村革命地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惟一正确道路,革命形势逐渐走出低谷。

  1931年9月至1935年12月,是中国革命出现重大转折的阶段。国际上,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使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结果日本占领东北并逐渐深入到华北,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在国内,国民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一方面对日侵略不抵抗,另一方面“围剿”红军不放松。国民党内部因不抵抗政策产生分化,以福建人民革命政府为代表的抗日反蒋斗争兴起;由于共产国际“左”倾策略的影响,王明“左”倾错误占据统治地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遵义会议在危急关头召开,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实现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此后,革命重心地区由南方转移到北方,革命形势重新走向高潮。

  1935年12月至1937年7月,是中国革命从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化阶段。华北事变促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发生了更为明显的变化。“一二·九”运动中学生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宣传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全国抗日救国运动掀起新高潮。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得到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拥护。日本推行独霸中国的政策,也促使华盛顿体系趋于瓦解,美日矛盾逐步激化,美国对日本侵略逐渐由绥靖转向遏制。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促使国民政府进一步分化为亲英美派和亲日派,对日不抵抗政策发生动摇。中国共产党及时放弃“抗日反蒋”口号,提出“逼蒋抗日”的总方针,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为全国规模抗日战争的实现准备了必要条件。

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社会主次矛盾变化、表现、趋势及影响

1、国共十年对峙期间的各种矛盾

  (1)国民党新军阀与旧军阀之间的矛盾和国民党内部派别斗争。如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府北伐、东北易帜、蒋桂战争、中原大战。

  (2)以共产党为代表的工农群众与国民党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3)共产党内正确路线与错误路线之间的斗争。中共“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后,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控制党中央,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又召开了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内的统治。

  (4)中日民族矛盾。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

  (5)国民党内抗日将领与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矛盾。冯玉祥等人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福建人民政府建立,西安事变。

2、主要矛盾的变化趋势

  由国共对峙和内战(或阶级矛盾)逐渐转变为民族解放战争(或中日民族矛盾)。

3、影响

  (1)日本侵华使帝国主义在华势力重新调整,且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发生深刻变化,由阶级矛盾向民族矛盾转变。

  (2)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出现重大变化,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怒潮,且局部抗战开始。

  (3)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调整: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了各种矛盾,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取得四次反“围剿”胜利和长征的胜利;对党内错误:召开八七会议,纠正右倾错误,毛泽东等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之路;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内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领导;对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并派大批干部,到东北去组织游击队。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在北平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936年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时局转变,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4)国民党政策的变化:新军阀混战中蒋介石取胜并居优势地位,开始调集重点先后对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三次反革命“围剿”,其积极内战政策,给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以可乘之机;面对日本侵略,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接着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国民党内部开始分化,一些爱国官兵奋起抗击日本侵略,爱国将领冯玉祥、蔡廷锴等抗日反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三、中国共产党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政策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及评价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的政策经历了“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的转变。这种转变,有其历史必然性,值得我们分析。

1、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采取对外妥协退让,对内镇压人民的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而中国共产党则主张以民族战争把日本驱逐出中国,蒋介石集中兵力“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镇压爱国民主运动。所以当时把蒋介石和日本帝国主义当做主要敌人。

2、随着日本侵略加剧和民族危机加深,国内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民主运动日益增强,掀起了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感召下,国民党内部日益分化。中共中央认为在当时情况下,国民党有参加抗日的可能,而且阶级矛盾必然服从民族矛盾,所以改“抗日反蒋”为“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的爆发和解决,证明了党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

3、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对蒋政策,目的是进行全民族的抗战,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从实际出发,顾全大局,实事求是的原则,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正确立场。它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取得了杭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四、中国共产党从极端困难中走向成熟

  胡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

1、极端困难的表现

  (1)国民党对共产党人的镇压和根据地的“围剿”。

  (2)日本侵华。中国共产党承担起反侵略的领导责任。

  (3)党内“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2、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

  (1)从大革命失败中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错误,确定进行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中共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武装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2)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又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

  (3)在长征初期革命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1935年中共召开了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普遍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党、红军和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实现了战略转移的伟大任务。

  (4)1935年,瓦窑堡会议,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时地调整了党的策略方针,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武装了全党。

  (5)193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够高瞻远瞩,正确处理国内复杂的政治问题,是政治上成熟的一个重要表现。

3、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2)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出正反两方面经验。

  (3)中国共产党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