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胡同文化》《〈宽容〉序言》《〈名人传〉序》

 

一、一周知识概述

  本周学习的三篇序言各有特色。《胡同文化》以北京胡同为出发点,运用大量的事例,既表现其外部形态等形式方面的内容,更挖掘蕴含其中的文化、思想;《〈宽容〉序言》则是虚构一个寓言故事,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无数事实典型化,形象地概括了人类进步的旅程中,新旧思想的激烈交锋;《〈名人传〉序》是作者罗曼·罗兰为《名人传》写的自序,作者以如烈火般的感情,以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呼唤世人从卑琐的生活中解脱出来,从伟人高尚的灵魂中吸取勇气和力量,去战胜人类的苦难。

      
   汪曾祺    罗曼·罗兰    房龙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胡同文化》

  本文是一篇序。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但作者并没有把这篇文章当作正儿八经的序来写,而是把它写成一篇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小品文。

  文章大处落笔,从北京城的建筑格局写起,写北京胡同,历数它的来源,写北京城建的四方四正对北京人生活和思想的影响;接着写北京胡同的市民生活,写他们的闲逸、满足和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的性格,从而揭示北京胡同文化丰富的内涵:封闭、忍耐、自足、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最后写北京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的衰败和没落。应当引起注意的是,作者在这里一方面对传统文化怀有深情,对胡同文化的衰败流露出明显的伤感和留恋,另一方面,对其又能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这种平民文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最终必然在时代大潮下走向终结。

  书名是“胡同之没”,序言自然围绕“没”字下功夫。文章分三个部分,先谈胡同的起源、发展,再谈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中的衰落。看似悠闲散漫,但其中的内在联系却是非常紧密的。

1、找出文中各段的中心句子。

  第一自然段,“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第2自然段,“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第3自然段,“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第4自然段,“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第5自然段,“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第6自然段,“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第7自然段,“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第8自然段,“北京人易于满足”;

  第9自然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受管闲事”;

  第10—12自然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第13自然段,“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第14自然段,“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第15自然段,“再见吧,胡同”。

  由此可见本文可分三个部分:先谈胡同的起源、发展,再谈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中的衰落,看似悠闲散漫,但其中的内在联系却是非常紧密的。

  图示如下:

  北京胡同→胡同文化→胡同之没

2、作者是如何安排“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这两部内容的?

  作者在第5自然段指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本文的枢纽,它连接着“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两部分。先说胡同,再说文化,最后扣住“没”字,写今日胡同衰败的现状、必然消失的前途,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也符合人们的认识心理。

3、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作者有如下概括:“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等。可以说胡同文化也是良莠不齐,应该有弘扬,也应该有抛弃。作者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但是从作者的言谈话语中,我们还是能看得出作者的判断的。

4、分析作者所怀有的复杂情感。

  作者是江苏高邮人,他以外乡人的眼光来看北京人,感受特别深。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掌故,对北京人的思想行为了如指掌。我们可以从文中词语的感情色彩上去体会他对胡同文化的复杂的感情。对北京人,他是有感情的,对于北京市民的文化性格,他觉得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同情的。他们的自扫门前雪、容易满足、不管闲事、逆来顺受等等,从较高的文明程度来说,是值得怜悯的,这种缺乏进取心反抗性、随遇而安的生活品质是封建制度长期对其进行压迫和钳制造成的结果,也是历史进程中的障碍。作者理解、尊重但并不赞赏北京市民的这种文化性格,所以,随着胡同、四合院的拆迁,作者随北京人而怀旧、伤感。尽管如此,作者还用近乎调侃的语言如“‘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等委婉而含蓄地批评了北京人那种疏于交往、逆来顺受、明哲保身的消极处世哲学,所以作者在文章最后用“再见吧,胡同”来表达迎接时代大潮的一种庆幸而欣喜的感情。

5、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汪曾祺作品的语言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是很有特色的。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本文语言平白、朴素,口语性强,富于表现力。比如开头:“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这几句话完全是平直的描述,没有什么文辞的修饰,即使打比方,也充满生活气息,“像一块大豆腐”,没有半点矫揉造作,但是说出来却让人感到不枯燥,有滋有味;“四方四正”“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事物的特点描摹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言简字约,但是准确、生动;“城里有大街,有胡同”这样的短句,表达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和上下句子连贯起来,让人觉得像北京艺人说书一样,充满韵味。汪曾祺作品的语言,还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蕴,如“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四字四句,语如连珠,既雅致,又通畅,毫无生硬滞涩之感,将古典语言与现代语言巧妙地融合贯通,给人一种别致的感受。

(二)、《〈宽容〉序言》

1、《宽容》最初出版于1925年,1940年再版。这本书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应该宽容。课文是这本书的序言。序言一般说明写书的经过,但是本文却独出心裁,虚构一个寓言故事,这个寓言故事大家要能概述出来。

  “无知山谷”中的人,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过着幸福的生活”。某一年,一个带有“先驱”意味的人,回来散布可怕的“谣言”:山谷外边还有更广阔的天地。这样的“谣言”是过着“幸福生活”的麻木不仁的众人所不需要的,他们不相信他,因为他搅扰了大家心灵的“平静”,给大家一个可怕的、超出众人想象的前景。在众人的怒吼声中,“先驱者”被依法处死。民众的“恐惧”往往是不肯相信真话,而民众的“恐怖”往往是思想上的愚昧和对愚昧的虔诚、狂热。

  突如其来的天灾,使众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把唯一希望寄托在山脉那边”,于是“爆发了叛乱”。“守旧老人”们的“预言”不再给这些人以生活的希望,“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在生存和精神寄托发生冲突的时候,民众把生存放在首位。历史上的“革命”往往就是这样“爆发”的。

  民众感谢“勇敢的先驱者”,尊奉他为“智慧老人”,无数的“后代”前来“感恩朝礼”。也许大众总需要精神的寄托,总需要精神的偶像。“先驱者”是否会像以前的“古书”那样,“神圣而不可亵渎”了呢?历史留给人们深思。

2、无知峪、守旧老人、先驱者、村民等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无知峪:闭塞、落后、贫穷、愚昧、虔诚、顽固。

  守旧老人:愚昧、顽固、守旧、凶横、残酷、虚伪。

  先驱者:明智、坚定、勇敢、无私。

  村民:愚昧、无知、盲从、怯懦。

3、探讨本文主旨。

  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守旧和革新两种思想、势力就一直在进行斗争,有时是激烈的大规模的流血斗争。人类历史上很多斗争,并不是国家、种族之间,因为种种矛盾,产生冲突,而是往往源于国家、种族内部,对异见的不宽容,进而迫害甚至屠杀。更可悲的是历史的轮回,也许“守旧老人”曾经也是革新者;胜利的“智慧老人”也许有一天会成为“守旧老人”,不知道是否会对后来的先驱者持宽容的态度。虽然作者没有明确指出这样的轮回,但是无数历史事实,已经为这样的前景提供了例证。为了人类能在和平的环境中进步,思想的争辩和交锋,不要以流血的方式进行,所以作者提出“宽容”的希望。“宽容”本身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思想的自由、宽容的政策,是人类脱离野蛮,走向成熟的必然。

(三)、《〈名人传〉序》

1、课文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段):平庸的时代。

  作者为什么说需要英雄?因为平庸的时代,充满自私自利卑下的风气,让人“窒息”,所以作者呼唤英雄。

  第二部分(2段):呼唤英雄。

  什么样的人需要英雄?不甘平庸生活、不屈服于物欲的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们需要英雄的指引、激励。

  第三部分(3、4段):英雄的定义。

  作者心目中的“名人”“英雄”是什么样的人?作者心目中的英雄是历经苦难的磨练,以仁慈之心,伟大的品格,映照出平庸时代的可鄙,带领人们走出自私自利的世俗氛围,寻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幸福的伟人。

  第四部分(5、6、7段):英雄的作用。

  英雄的作用是什么?这样的英雄,是与平庸的时代对立的。平庸时代的特点,就是以功利为追求,而丧失精神上的自由。真正的英雄,以仁慈的心怀,伟大的品格,映照出自私自利的卑下世风,使人们看到生命的伟大、丰满、幸福。

  作者为什么把“名人”的“首席”送给贝多芬?“首席”送给贝多芬,是因为贝多芬最符合作者给英雄所下的定义:仁慈,伟大的人格,命运的磨难,作为音乐家给世人带来精神上的鼓舞和指引。

三、难点知识剖析

1、《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没”字如何体现的?

  作者从写北京胡同入手,重在写胡同文化。胡同是物质的,死的,而胡同文化则是精神的,活的。对于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正由于胡同文化中的封闭保守、逆来顺受等消极因素,已不适应开放进取的现今时代,它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因此,文章最后说胡同之没也就水到渠成:“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2、如何理解“宽容”?

  这个问题要结合本文最后一段分析,文中的“先驱者”因为“守旧老人”的专制和村民的愚昧付出了生命代价。如果“守旧老人”和“村民”学会了宽容,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

  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总会有思想上的斗争,守旧与革新这一对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是必然存在的。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可以用思想的自由来衡量。宽容是一个尺度,也是一种精神,一种道德。对于新的思想,要宽容,才能避免扼杀真理,才能不阻挡进步,这是首要的、迫切的;而对于旧的思想,也要宽容。新的思想,要在发展中以宽容的精神,改变人的旧思想,并吸收旧思想中合理的因素。

  课文最后一段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新的“智慧老人”要想不成为“守旧老人”,就要宽容,人类才能进步。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