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劝学》《秋水》

 

一、一周知识概述

  本周学习荀子的代表作品《劝学》和庄子的代表作品《秋水》,学习荀子在《劝学》中运用大量的比喻论证论点的方法,了解庄子散文善用寓言和比喻、对比等写作特色。

二、重点讲解

(一)、通假字

“有”通“又”。        例:虽槁暴,不复挺者。

“暴”通“曝”,晒。      例:虽有槁,不复挺者。

“知”通“智”,智慧。     例:则明而行无过矣。 

“生”通“性”,资质,禀赋。  例:君子非异也。

“泾”能“径”。        例:流之大

“辩”通“辨”。        例:不牛马。

(二)、古今异义

参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北海 古义:北方的大海。例:顺流而行,至于北海。

   今义:特指我国的一部分海域。

河  古义:专指黄河。例如: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今义:泛指河流。

于是 古义:介词短语,在这种(情况或时候)。例: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大方 古义:大道。“大方之家”即得大道的人,后用来指内行人,专家。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今义:不吝啬,不拘束。

(三)、词类活用

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食埃土,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成德,而神明自得(善:形作名,善行)

顺流而行(东:名作状,向东面)

伯夷之义(轻:形作动,轻视)

仲尼之(少:形作动,小看;闻:动作名,见闻、见识)

(四)、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判断句,状语后置)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段意思。)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前。)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

三、难点剖析

(一)、《劝学》的思路与特点。

  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井然,围绕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强调无论是学习的重要性,还是学习的作用以及在学习上所应持的方法和态度都不可以停止。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例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呆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课文欣赏:劝学

(二)、《秋水》的思路与特点。

  第一层,写河伯自夸其大,这是“扬”。文章开篇,就说“秋水时至”,点明环境,突兀非凡,极有气势。那汩汩的百川之水,浩浩荡荡地全都汇入了黄河,致使两岸和河中沙洲之间,连牛马的形状都分辨不清,黄河雄伟壮阔的景象和水流奔腾澎湃的气势,顿然呈现于眼前。与那溪流相比,宽阔涌流的黄河水是何等的壮观啊!“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寥寥几笔,把河伯踌躇满志的心情和夜郎自大的神态描绘得神形俱现;特别是其中的“尽”字,更富有神韵,因为它不仅表现了河伯的狂妄自大,而且形象地概括出了一切少见多怪的浅薄人物志得意满的共同心理特征。通过以上生动传神的描写,为转入下文,创造跌宕起伏的文势留下了回旋的余地.

  第二层写河伯自视其小,这是“抑”。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不禁向海神若讲出了一大段自我批判的话。首先以“‘闻道百,以为其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说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见闻再多,也不能骄傲自满。而这个道理作者是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说明的,通篇都是设喻,形象生动,体现了庄子的浪漫主义文风。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