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烛之武退秦师》

 

一、一周知识概述

  1、《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相关文学常识。

  2、课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赏析烛之武这一形象,体会他机智善辩的技巧。

  4、领会文章记事写人的艺术技巧:伏笔照应,曲折波澜,化繁为简。

二、重点知识讲解

1、《左传》介绍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它记载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240多年间各国的大量史料,以多样的笔调,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描写了复杂的战争事件,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因而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但是,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2、史书体裁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的顺序来记录史事。代表作:《左传》《资治通鉴》。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代表作:《国语》《战国策》。

  纪传体:通过记录人物生平活动(相当于给人物作传)来反映历史事实。代表作《史记》《汉书》《后汉书》。

3、重要字词

  (1)一词多义

    

    

    (2)一些词的特殊意义和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 使……撤退

    且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晋函陵        军:动词,驻军

    寡人之过也      是:代词,这

    秦晋围郑,郑知亡矣  既:已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执事:原指左右供役使的人,后多用于对对方的敬称,表示不直指其人

    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 共:通“供”,供给

    且君尝晋君赐矣    为:给予 赐:恩惠

    朝济而夕设版焉     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夫晋,何之有     厌:满足

    既东郑        封:疆界,这里是动词,使……成为疆界

    若不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

    君图之        唯:表示希望的句首语气词

    人之力而敝之     因:依靠 敝:损害

    失其所        与:结交,亲附

    亦之         去:离开

三、难点剖析

1、分析烛之武的精妙说辞。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开篇不凡,好像置身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一下子打消了秦伯的戒心,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使秦伯能够继续听下去。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指出秦、郑相隔遥远,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说明保存郑国对秦有利,以利益引诱秦伯。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从秦、晋两国的历史,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挑拨秦晋关系。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预想将来,说明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进一步挑拨两国关系,使秦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反过来帮助郑国。

2、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烛之武是一个长期得不到重用的有才之士,在国君有求于他之时的一番牢骚使他这一形象更加丰满。面对郑伯的自责和国难当头,烛之武最终慷慨应允,义无反顾只身前往敌营,这体现了他以国难为重的深明大义,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和肩挑重担的无畏勇气。面对秦伯,烛之武侃侃而谈,不卑不亢,步步深入,句句打动对方,能言善辩的才华体现得淋漓尽致。

3、本文叙事写人的技巧。

  (1)伏笔与照应

  在开头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对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时,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另外晋秦两军并没驻扎在一起,也为分化瓦解提供了可能。“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

  (2)曲折波澜

  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繁简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4、晋侯撤军的真正理由和对他的评价?

  原来曾是晋国盟军的秦国,现在却成了郑国的盟友,真是风云突变。这时的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做出了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撤军。至于他回答子犯的话而讲了不可攻击秦军的道理,可以说是为了自己下台阶,指出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撤军。应为如果晋国真要攻打郑国,那一定会腹背受敌,这样对自己很不利。应该说,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原因。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