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祝福》

 

一、一周内容概述

  本周重点学习鲁迅的《祝福》,小说的主题往往是隐藏在形象深处的,因此,本文要重点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欣赏人物形象,一般来说,应从环境描写、情节的发展入手。环境是小说人物存在的背景,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分析《祝福》一文的语言也是把握好《祝福》一文主题的突破口,因此,我们本周学习《祝福》一课,主要是从情节、环境、人物、语言、主题等几个方面来深入分析。

祥林嫂
祥林嫂

二、重点知识讲解

(一)、情节

  要求同学们从四个不同人的角度来口述本文情节,这四个人是:“我”、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

  下面是按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列出的本文情节提纲:

  思考: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本文的结构方式采用了倒叙式。小说先写出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结局。然后由回忆把其不幸的一生写出来。先写结果,有利于吸引读者,抓住读者的心,对读者的心灵造成强大的震撼,促使读者去思考,便于作者与读者的心理沟涌,便于取得读者的认同。后对祥林嫂身世的叙述,可以帮助读者根据情节去认识封建礼教是如何摧残迫害祥林嫂的,并从多个方面去认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从而加深对作品思想性的理解,更好地认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附: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  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    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    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    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  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  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一二岁    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    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七八岁    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二)、环境

1、作者把祥林嫂的悲剧置于“鲁镇”这个舞台上来演绎,“鲁镇”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1)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关系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被异常严格的遵守着。如,当“我”离开五年之后重回鲁镇时,最强烈的感觉是一切“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准备“福礼”的是女人,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2)鲁镇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人们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对神的祈求上。

  (3)是一个封建礼教罗网笼罩下封闭落后的社会,是旧中国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

2、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对其态度如何?

  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如柳妈便是无聊冷漠人中的一员。她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但是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有同情心。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她又把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他人谈笑。这种人情的冷漠也可在鲁镇女人们“鄙薄”“烦厌”的神情中、在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慌忙的语调中、在短工“简捷”“淡然”的回答中看得分明。这里的人们保守、自私,毫无温情可言。可见,祥林嫂生活在一个冰封无化的世界里。

  人应是社会中的人,人的命运也应属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因此,对“鲁镇”环境的分析将有助于对主人公祥林嫂悲剧命运根源的探求。

(三)、人物

1、鲁四老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因循守旧。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孔子格言;孔子之道流布于周身血脉,封建伦理浸透了通体细胞。孔孟理学、封建伦常正是他处世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可见,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2、小说中的“我”是一种什么身份的人?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他同情弱者,但面对鲁镇社会的黑暗又深感自己无能为力,甚至潜意识里想逃避现实矛盾,在失望和痛苦之余希望卸去负疚感。因此说,“我”的灵魂还受着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精神道德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3、分析祥林嫂的形象。请同学在文中找出三次祥林嫂的外貌描写,分析她的外貌有哪些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文中分别描写了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之前三个时期的外貌。初到鲁镇是“顺着眼”“脸色青黄”“两颊还是红的”。除表现她的忠厚老实之外,还说明她备受婆婆虐待,但毕竟年轻。再到鲁镇,仍“顺着眼”,但血色已消,眼角还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精神。这是她被卖改嫁,丧夫失子,精神备受刺激,内心极度悲伤而诉说不出的表现。最后,“我”在河边遇到她时,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悲哀的神气仿佛木刻似的;眼珠间或一轮,还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从脸色的变化到眼珠的呆滞无光,是岁月沧桑在她身上烙下的深刻的苦难的印记,说明祥林嫂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成了垂死的人。小说的外貌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性格,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

(四)、主题

1、作者以“祝福”为题,有何深刻含义?

  (1)体现了小说以事件命名的特点。

  (2)祥林嫂这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是由“祝福”这个典型事件牵动出来的。只有将其不幸置于“祝福”的环境中,才能更清晰地揭示出旧中国社会,尤其是神权在其悲剧一生中的作用,更能深刻揭示出祥林嫂悲剧一生的社会根源,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把祥林嫂的悲剧一生放在“祝福”的环境中,才能增强祥林嫂的命运的悲剧性,从而深化主题,把批判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的主题进一步强化,即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者的呼号”展示给读者。

2、本文主题是什么?

  《祝福》通过对祥林嫂悲剧人生的叙述以及造成祥林嫂悲剧一生的社会环境的勾勒,揭示了旧中国农民尤其是广大妇女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从而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的本质。同时还有促人警醒,呼唤劳苦群众的自我意识之意。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如何看待祥林嫂的反抗

1、面对不幸的命运,祥林嫂抗争过吗?

  反抗过。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和摧残,范伯群先生说:“大致是由逃、撞、捐、问这四个层次构成的。”祥林嫂从山里逃出来,到鲁镇做工,她是在上有严厉的婆婆,外有封建孝道和封建妇道的环境下逃出来的。她的行为无疑是一种维护人的尊严的抗争;改嫁时“出格”的吵闹——“一头撞在香案角上”“一路上只是嚎,骂”是她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门槛,洗刷污秽,让自己享有人的权利;临死前对鬼神的怀疑,问“我”灵魂的有无,则更体现了她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一种叛逆。这一切都表明祥林嫂曾抗争过。

2、祥林嫂的反抗与封建礼教吃人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祥林嫂的逃、撞、捐、问,反映了她命运发展的基本历程。这一切,都表明她有顽强的生命力,对封建礼教也曾进行过坚韧的反抗。这反抗闪烁着反封建礼教、反封建迷信的亮色。

  小说确实刻画了祥林嫂的反抗性格,但这种反抗并不是为了摆脱她灵魂上的迷信的枷锁,也不能说明闪着反封建的亮色,而是封建礼教“规范”下的产物。祥林嫂的出逃是为了躲避被卖的厄运,抗婚是不愿做“回头人”。其实质都表明她的行为在遵循旧礼教“从一而终”的道德规范。捐门槛是祥林嫂不甘心向命运低头的表现,但实质上不仅使她深陷封建礼教和迷信的泥潭,最终又成了灵魂再一次被愚弄摧残的证明。至于临死前祥林嫂在“照例相信鬼”的鲁镇,大胆地发出对灵魂有无的疑惑,我们同样不能认为这是她对封建迷信的彻底否定,而是她矛盾心理的反应。因此说,祥林嫂的抗争是自发的,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不是也不可能是自觉地针对封建社会制度及其意识形态。抗争的结果,也不是跳出“苦海”进了“狼窝”,就是怀着恐怖走向更加痛苦的深渊。这种命运的结局正是那个社会给她安排的。

(二)、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祥林嫂是一个“勤快”“能做”而又善良的女人,她是在久已走投无路的绝境中苦苦地挣扎到最后一息的。她并非死于自杀,对自己的死不承担任何责任。再者,许多在祥林嫂死亡事件中犯有过失的人物:鲁四老爷、四婶、婆婆、柳妈等也没有一个可以承担祥林嫂死亡的“直接”原因,实际上他们也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祥林嫂一生犯了个大错——寡妇改嫁。她触犯了“好女不更二夫”,从一而终的“灭人欲”的理学科律。最终被封建道德熏染的鲁镇人合谋杀害了。可见,封建礼教和迷信才是残杀祥林嫂的“元凶”。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