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元(一)

 

一、一周知识概述

(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陈桥兵变、统一南北)

陈桥兵变遗址

2、强化中央集权(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正面积极作用和负面消极作用)

3、科举制的发展(北宋科举制比唐朝有了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科举制度发展产生的作用)

(二)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2、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作用和失败原因

(三)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二、重难点讲解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赵匡胤

 (1)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2)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封建统治,扩大自己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3)赵匡胤本人即是通过“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防止类似兵变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2、如何辩证地客观地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产生的结果和影响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问题、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宋一代,虽然忧患不已,但其内部是统一的,极少出现诸如汉代“七国之乱”、晋代“八王之乱”和唐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那样的内患,唐末五代时期那种君弱臣强的局面在宋代是不复存在了。可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柄双刃剑,在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同时,也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如实行兵将分离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虽然后来北宋政府拥有百余万军队,却始终阻挡不住辽、西夏的进攻;由于各级政府权力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不仅办事推诿,互相扯皮,行政效率低下,而且也大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地方财政尤其困难。尽管北宋政府尽力搜刮人民财物,仍难以应付日益庞大的财政开支。这成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3、北宋时期科举制度发展的作用

  科举考试经过宋代改革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竞争,限制了世家子弟对科场的控制与垄断,削弱了门第血统关系在科举考试中的作用,扩大了寒俊庶士及第仕进的机会,使科举取士向整个地主阶级乃至“布衣草泽”敞开了大门。这样,唐代那种“朝廷选官,须公卿子弟为之”的情形,到宋代便转化为“取士不问家世”的趋势,为地主阶级各阶层通过平等的考试跻身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

4、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主要表现

 (1)土地兼并严重。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政策,带来土地集中加剧,贫富分化严重。

 (2)冗官、冗兵、冗费。“分化事权”导致冗官局面,募兵、养兵导致冗兵局面,冗官冗兵导致冗费,国家“积贫积弱”。

 (3)农民的反抗。官逼民反。

 (4)辽、西夏威胁。

5、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比较

  前者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局部改革,后者是针对北宋统治积贫积弱状况所进行的较为全面的改革。两次改革都因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最终失败,说明改革的艰难。

6、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变法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王安石针对北宋社会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其“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勇敢精神值得肯定,他不愧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列宁曾称他为“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

7、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势均力敌,都无力战胜对方,在宋朝做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和约。这个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但它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课后练习答案提示

1、第二节课后练习“阅读与思考”题:解答这道题要联系课文中的有关叙述。第一问:禁军分别驻屯京师和地方,一半京师,一半地方,兵力均衡配置,既拱卫京师,又守卫地方。所遵循的重要原则是“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2、第三节课后练习第二题问答题:此题答法不难,内容都在课本上有非常清楚的表述。背景有四点,一是土地兼并严重;二是三冗现象(冗官、冗兵、冗费);三是农民反抗斗争(也即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四是辽夏威胁。效果: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兴修了,不少荒地辟成良田了,军事实力有所增强了,总之,积贫积弱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有意识地概括为五个“了”,方便记忆。提示我们在平时学习中要想些办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失败原因:两点,一是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二是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扼要记忆可用“不当”和“反对”四个字代表,具体回答时就展开,这也是一个记忆方法)历史地位即课文最后一段话,在基本意思差不多的情况下,语言表述也可稍有不同。如: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著名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王安石是我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和改革家(或无愧于列宁所称的“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的改革经验和教训都值得我们在今天的社会改革中记取。

3、第四节第二题问答题:一问特点,二问特点形成原因。特点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内容;二是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制度。原因:由于辽、西夏统治地区北方民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这是为了适应被统治地区的不同情况而定的。(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地区,总要适应那里的经济、政治状况,才能维持其统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