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1、周王室东迁和势力衰微
2、春秋争霸(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
3、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格局的形成、战国兼并战争)
4、春秋战国的民族融合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的发展(铁农具的使用、牛耕技术、水利事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的发明、青铜铸造和加工工艺的发展、其他手工业部门技术的发展、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的出现),商业和城市
2、由公田到私田
3、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春秋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渐确立、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和魏楚等国的变法、商鞅变法)
商鞅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1、老子和孔子(道家创始人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仁”的学说、对教育的贡献、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的贡献)
1、春秋战国纷争的原因和历史作用
(1)原因:“战争无非是政治关系通过另一种手段干预的继续”。春秋战国纷争是政治经济变革在军事斗争上的反映。这一时期,王室衰微,群雄并起,诸侯争霸。
(2)作用:各国统治阶级为掠夺土地、人口、财产所进行的战争是不义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使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些战争又是不可避免的,它们客观上促进了国家走统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促进了封建制的形成。
2、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1)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时期,奴隶制度崩溃,通过一系列地主阶级政治改革,封建制度确立起来,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生产工具的改进(铁制农具的使用)、生产技术的提高(牛耕的推广)、水利事业的兴修(都江堰等工程的兴修)。
(3)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3、商鞅变法发生与成功的原因
(1)发生原因:①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②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这是变法发生的阶级力量。③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
这种社会变革、变法运动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规律。
(2)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为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②商鞅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③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而且取信于民。等等。
4、儒家思想和以德治国
(1)历史沿革:春秋末期,孔子将奴隶制准则“德”发展成新的政治准则“仁”,强调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加以继承和发展“仁政”学说,其主要内容是“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也提出了“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强调民众的作用。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合时宜而未被采纳,秦朝时,秦始皇焚书坑儒,遭到重创。汉武帝时期,儒生董仲舒认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对儒家学说作了发挥,提出了“大一统”思想;同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从而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此时的儒家思想与先秦儒学不同,它已吸收了法、道、阴阳等家的思想,尤其是特别强调法治,把儒法两家揉合为一体,更有利于地主阶级的统治,这种统治思想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
(2)儒家思想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作用:①“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有积极作用。②它的“仁”、“仁政”及“以德治民”等观点,有助于防止暴政,使统治者阶级缓和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③儒家的“仁义”、“孝”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④儒家教育思想,如“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等,对我国古代和现代教育、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⑤儒家思想渗透到我国文学、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对我国文明的进步,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5、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社会背景:①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出现多种经济基础并存局面。②政治状况: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③阶级基础:阶级结构、阶级关系十分复杂,代表不同阶级立场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见解,并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出现了“诸子百家”。④社会环境: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时期,统治者不可能推行封建的文化专制主义,相反,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机会。⑤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竞相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可见,百家争鸣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之间相互关联。
(2)代表利益: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小私有阶层在政治上的代表;儒家孟子是贵族地主在政治上的代表;荀子是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表;道家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代表;法家是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表。
(3)历史影响:①活跃了思想、传播了文化,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的繁荣,起了促进作用。②成为后世各种思想文化的渊源。
1、第六节问答题:(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尤其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促使封建剥削方式出现,地主和农民阶级逐渐形成。(2)随着地主阶级的不断发展壮大,他们为了保障自己的经济权益,要求取得政治地位,用地主阶级专政代替奴隶主贵族统治。(3)商鞅等一些改革家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进行变法活动,确立封建制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更快发展。(4)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基础的变化促成上层建筑的变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2、第六节材料题:(1)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制,统一赋税制度,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变法后,秦国逐步强盛起来,为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2)材料二片面地强调,商鞅“天资刻薄”“严刑少恩”,认为这是他身受恶名,最后被车裂的根源。应当看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遭到奴隶主贵族的残酷杀害,并不是为了刻薄所造成的。而商鞅制定严酷法律,严格执法,保证了改革的进行,具有积极作用。但商鞅抑商,并施行严刑酷法,焚烧诗书,也有很大的消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