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周内容概述
本周我们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光速及平面镜成像。要掌握因光的直线传播而产生的成影、成像。如日蚀、小孔成像等。在复习反射定律的基础上,掌握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要正确理解光线的概念,了解人类对光的传播速度的认识过程,及真空中的光速C=3.00×108m/s
二、重点知识归纳与讲解
1、光线
这是研究光的传播规律的基本概念,是从大量实验现象中抽象出来的理想模型。例如,光通过小孔在暗室中传播的路径是笔直的,从这个现象中抽掉诸如:光束的粗细,光束在传播过程中的扩散等次要因素,而将光束看做从光源发出的无数条线,在这些线上用箭头表示传播方向,就形成了光线的模型。为我们研究光的传播规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我们描述光的传播过程变得准确、定量。因此它是整个几何光学的基础概念。
2、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对这一点在学习中要注意理解“同一均匀介质”。第一,在不同介质的分界面上光线会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如折射现象。第二,同一介质也会由于一些干扰因素(如温差、对流等)的存在,使介质变得不均匀,光线也就不能沿直线传播了。如海市蜃楼现象。
3、平面镜成像
像是几何光学中的重要概念。光线经过反射或折射后,实际光线的交点或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就是物体的像。实际光线的交点为实像;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为虚像,平面镜所成的像就是虚像。
平面所成的像是物体发出的光(或发射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向延长相交而成,所以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三、难点剖析
1、光线是几何学中为了研究光的传播情况而引入的一些有向的直线。和前面力学中力的图示,电磁学中的电场线、磁场线一样,是为了形象地描述光而引入的数学公具。
2、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所成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在作图中,可以先根据对称性确定像的位置,再根据问题所需补画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四、例题
例1、如图所示,一路灯S离地面5.8m,身高1.8m的人以v=1.0m/s的速度从路灯的正下方O点沿直线匀速前进,求证人头顶的影M所做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并求出它的速度。
解答:
在论证之前,首先用光线构建出几何图形,如题图所示,画出了人走动过程中三个位置,设从O到A和从A到A′所用都为△t,则。相应地,人头顶的影子移动距离为O到M和M到M′,是否相等呢?如果相等,就是论证了头顶的影做匀速直线运动。到此,一个光学问题就转化成了一个几何问题,根据相似三角形知识,我们容易得到:
这就证明了人头顶的影做匀速直线运动。
上面的论证过程,同时给出了头影的移动速度
把和v=1.0m/s代入公式,得v′=1.45m/s。
例2、作出日食形成的光路图,并指出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的观察区域。
解答:
日食的形成是由于太阳、地球、月球三者运行到一条直线时,月球阻挡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地球进入月球的影子里的缘故。由于太阳不是点光源,所以形成的影子,情况较为复杂。从图中可以看到,在1区域内太阳的光线一点都不能到达,这个区域就称为本影区。如果地球运动时恰好有一部分区域进入本影区,这里的人们将观察到日全食。区域2内只有太阳的边缘发出的光能到达地球,而中间部分的光线则无法到达,这个区域被称为伪本影区。这里的人们将观察到日环食。区域3和4则分别只有上半部的光线和下半部的光线能到达,这个区域称为半影区。也就是说,在这两个区域的人们只能看到太阳的一半,即观察到日偏食。
例3、如图所示,M1、M2为两个相交的平面镜,S为点光源,D为遮光板,使得S发出的光不能直接通过P点,试作出从S发出的光线经M1M2反射后恰好通过P点的光路图。
解答: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设S1为S在M1中的像,S2为S1在M2中的像,则S发出的光线M1反射后,好像是从S1发出的;再经M2反射后,好像是从S2发出的。这样,我们就得到作图方法,图中线段上所标注的序号就是作图的次序。
- 返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