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伶官传序》《石钟山记》

  

一、一周内容概述

  《伶官传序》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文章,文章结构严谨,叙述、抒情、议论自然结合,明白晓畅,深入浅出。

  《石钟山记》是一篇蕴含人生哲理的说理的游记文章,语言明快犀利,说理透辟。


《石钟山记》朗读

二、重点知识归纳与讲解

(一)、探讨文章主旨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先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石钟山记》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二)、把握主要内容

1、《伶官传序》

  第一部分:提出论点。

  第一段:提出盛衰在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

  第二部分:论证中心论点。

  第二段:评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第四段:再评庄宗盛衰,提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讽刺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2、《石钟山记》

  第一段:写石钟山得名缘由中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及其可疑之处。

  第一层:引《水经》上的话,交待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第二层:提出六朝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接着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并由此导出李渤的说法。第三层: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第一层: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第二层:写访问寺僧。第三层:写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过。

  第三段: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

  第一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点明了全篇的主旨。第二层:从两方面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第三层:分承上面所说的两个方面,点明写这篇游记的目的: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三)、知识积累

1、《伶官传序》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推究今义:原则,原来)

  本其成败之迹(古义:或者今义:抑制)

(3)词类活用

  而告以成功(动词活用为名词,成功的消息)

  者四应(形容词作动词,作乱)

  仓皇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契丹与吾为兄弟(名词活用为动词,订盟约)

  忧劳可以国,逸豫可以身(使动用法,使……兴,使……亡)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细小的事情,有谋有勇的人物)

(4)文言句式

  此三者,吾遗恨也(“……者……也”表示判断,判断句)

  为天下笑(“为”表被动,被动句)

  还矢先王(省略句)

2、《石钟山记》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自以为得其实(古义:其,那,指示代词;实,事实真相,名词。今义:实际上,副词)

  余自齐安舟行临汝(古义:到……去。今义:适合,舒服)

  空中而多窍(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中)

(3)通假字

  至夜月明(“莫”通“暮”,晚上)

  汝之乎(“识”通“志”,知道,zhì)

(4)词类活用

  余自齐安行适临汝(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坐船)

  事不闻(名词作状语,用眼睛,用耳朵;亲眼,亲耳)

  微波浪(名词作动词,鼓动)

  而此独以钟(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虽大风浪不能也(使动用法,使……鸣)

(5)文言句式

  此世所以不传也(判断句)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判断句)

  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得双石于潭上(状语后置)

  今以钟磬置水中(省略句)

三、难点知识剖析

1、《伶官传序》中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上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有联系。因为伶官们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的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2、《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1)《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两文的相同点:

  两文都是游记,在表达时都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形式,都是通过记游来说明道理的,叙议紧密结合,前后呼应,事理浑然一体。

  (2)两文的不同之处:

  叙议结构顺序不同:

  《石》分为议论、记游、议论三部分。先议论,后带出记叙,最后以议论抒发感情。即先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提出质疑,通过考察探究解疑,得出凡事必须目见耳闻,不可主观臆断的结论。

  《游》分为记游和议论两部分,前面写游山,后面发议论。

  侧重不同:

  《石》议论事理中侧重记叙,在此基础上有感而发,释疑得出事理极为简明。即要“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

  《游》借记游内容为喻,对事理深入严密地阐释,重在说理。

  记游描述侧重不同:

  《石》记游波澜起伏,叙事、描写交相烘托,夜泊石钟山一段既贯穿了考察的完整过程,又有议论兼抒情的感慨。

  《游》扼要交代记叙游山,概括叙写景物,记叙简要明白。

  《石》缘事说理。

  《游》借事说理。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