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一、一周课程概述

本周要讲的课文是《失街亭》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失街亭》以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表现了诸葛亮、马谡的性格特点。特别是马谡的“三笑”表明了其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特点。作者又用对比手法,通过“三哭”来表现诸葛亮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学习本文应着重把握通过错综复杂又井然有序的战争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是一个一心追求幸福而被迫投河的妇女形象。她的性格主要是从情节的发展中,从她跟周围人物的关系中逐步揭示出来的。学习本文可从杜十娘和李甲性格对比中认识杜十娘的鲜明形象。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失街亭

1、情节结构梳理:

  ①守街亭——马谡请缨

  ②失街亭——马谡拒谏

  ③斩马谡——孔明挥泪

2、本文是如何刻画马谡其人的?从中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失街亭,马谡应负主要责任。作者在描述中对其所犯的严重错误和犯错误的根源作了严峻的揭露和批判。

  诸葛亮在分析完敌情后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话还没说完,马谡便自告奋勇请求守御街亭。当诸葛亮告以利害时,他却表现出“岂一街亭不能守耶”的满不在乎的神气。作品一开始,就写出了他夸大主观的一面和无视客观的一面。诸葛亮没有立即答应他的请求,他于是就以全家性命为担保。到街亭后,他看了地势,不加深思,却表现了麻痹情绪和轻敌思想,反笑“丞相何故多心”。他违反诸葛亮下寨当道的指示,不听王平的劝告和分析,坚决要在山上屯军,一再发出狂言:“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王平指出“恐断汲水道路”,希望慎重行事,他却夸说自己读过许多兵书,且“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把王平的话挡了回去。马谡自高自大的狂妄态度和独断专行的恶劣作风,刚愎自用、言过其实的性格特点,就完全显现出来了。

3、马谡为何会有如此狂妄、刚愎自用等性格特点呢?

  马谡之所以狂妄、刚愎自用,是因为他读过不少书,自认为满腹经纶,是个卓越的指挥家,加上诸葛亮也承认他“自幼饱读兵书,熟谙兵法”,因此他更加不可一世。当然他也曾引用过兵书上的“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的理论,孙子“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名言。而历史上因占领山头或背水布阵而取得军事胜利的事实,也是屡见不鲜的。马谡不分析当时敌我情势和地理形势,只是生搬硬套古人的军事理论,自然就不能从兵法上吸取前人成功的战争经验。可以说,他和赵括一样都是纸上谈兵的“军事家”。

  马谡在失街亭的事件中是一个重要人物,因他的刚愎自用、狂妄自大使得蜀国失掉了进军中原的有利地形和大好时机。作者对其有恼怒的情绪,学习时应注意把握。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线索把错综复杂的矛盾组织起来并推动故事发展的?

  (1)本文以街亭的攻守为线索。第一部分写马谡立状守街亭和诸葛亮周密部署,命令马谡“谨守”当道下寨;而马谡却违令拒谏,屯兵山上。第二部分写司马懿采取“围山断水”的战术,夺取了街亭;诸葛亮布置退兵。第三部分主要写因街亭失守而斩马谡。这三部分始终不离街亭的攻守。

  (2)故事涉及的人物多,矛盾复杂。有蜀汉内部诸葛亮与马谡的矛盾,马谡与王平的矛盾;有曹魏内部司马懿和朝廷的矛盾,朝廷和孟达的矛盾;有蜀魏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牵连了许多的人物。

  (3)围绕这些矛盾开展的情节更加错综复杂。作者以蜀汉为主要方面,以诸葛亮为主要人物,以街亭的攻守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情节,前后反复照应,故事情节组织得井然有序。

5、分析人物形象诸葛亮

  本文是如何刻画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

  节选部分人物众多,主要人物有诸葛亮、马谡、司马懿,而事实上马谡和司马懿都是作为陪衬来烘托诸葛亮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深谋远虑、料敌如神、赏罚分明而又严于自责的诸葛亮形象。

  (1)课文开头写他分析敌情,调兵遣将把守街亭,集中表现了他的精细谨慎和深谋远虑。他根据细作情报,洞察“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于是决定派人把守街亭。他在分派军务时,再三强调指出街亭地理位置的重要和防守困难的条件,他说:“倘街亭有失,吾大军休矣。”马谡一再请缨,诸葛亮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深恐马谡不能战胜司马懿、张郃,深知魏军主将的厉害,在起用马谡的同时作了周密的呼应部署。起用马谡,诸葛亮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马谡在南征孟获时提出过高明见解,在此次伐魏前曾献反间计,离间魏主与司马懿的关系,获得巨大成功。尽管如此,诸葛亮仍安排平时谨慎的上将王平为辅佐,嘱咐“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又嘱咐“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同时让高翔、魏延、赵云、邓芝等兵分数路,力求稳妥。然后命姜维作先锋,兵出斜谷,这个计划不可谓不周,进则可攻长安,退则可回汉中。其调兵谴将的场面,足见他的深谋远虑。

  (2)用侧面衬托的写法,写诸葛亮料事如神。主帅在战前的计划、部署,必经战争实践的检验。这里的侧面衬托有:①是用司马懿之口来赞扬诸葛亮。司马懿早估计到蜀兵必从汉中咽喉之地街亭、列柳城进军,于是令司马昭探路,果然见街亭有蜀兵把守。他慨叹地说:“诸葛亮真神人,吾不如也!”②是用马谡的失败来衬托。马谡失守街亭,在于不听诸葛亮的军令。诸葛亮曾说:“司马懿非等闲之辈”,而马谡狂妄自大,不以为然。诸葛亮指示他在要道之处下寨,阻挡魏兵,他却在山上屯军,犯了兵家的忌讳,让司马懿钻了空子。本来司马懿晚到街亭是难以取胜的。但偏又侥幸取胜,更证明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③是写高翔轻敌,想依靠夜间劫寨轻而易举地夺回街亭,结果被司马懿偷袭了列柳城,失去了咽喉重地。街亭、列柳城均已失陷,蜀军只有退往阳平关。这又证明了诸葛亮对列柳城、阳平关两地在战争中地位重要的估计正确和调兵遣将的恰当。街亭失守造成了蜀军的极大被动,幸亏魏延守住阳平关,不然处境更为困难。以上从三方面衬托出了诸葛视的料事如神。

  (3)诸葛亮面对逆境能审时度势,干练从容,达到保存实力的预期目的。胜败乃兵家常事。当他听到“街亭、列柳城尽皆失了”以后,首先是自责“此吾之过也”,他并没有气急败坏、怨天尤人,紧接着便有计划地安排撤退。撤退的目的是保存实力,以便再出祁山,北定中原。首先是命令关兴、张苞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为疑兵,掠扰魏兵。这一步使魏兵不能立即追击蜀军。其次是命令张翼引军修理剑阁。使蜀军能顺利退回汉中,可见诸葛亮面临危险而方寸不乱。再次是密令大军收拾行装,以备启程,又命令马岱、姜维断后。战争的进程证明,魏将曹真闻听蜀兵撤退,急忙率兵追赶。马岱、姜维领伏兵杀来,立斩魏军先锋陈营,曹真引兵逃窜。他们断后获胜,为蜀军赢得了从容退却的时间,能够连夜皆奔回汉中。最后是有计划地撤退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军民和姜维老母。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军胜能取、军败能退的从容干练,在撤退时力争主动,更见其谋略超人。

  (4)写诸葛亮赏罚分明,严于责己。他在《出师表》中就曾陈述过赏罚严明的治军方针。他的这种思想在本文中依然有体现。赵云、邓芝英勇挫败追敌,不折一人一骑归来,诸葛亮亲率诸将出迎,给赵云、邓芝极大的荣誉,可见他治军有道。“挥泪斩马谡”说明他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1、课文情节。

  本文选自《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故事的主要人物有杜十娘、李甲、孙富等。女主人公杜十娘是个名妓。她不甘做王孙公子们追欢取乐的玩物,真诚地追求爱情,执著地追求心中美好的理想,但现实的残酷击碎了她的梦想。男主人公李甲是个富家子弟,他虽也曾真心爱过杜十娘,但在现实社会面前,他的爱情不堪一击。最终他屈服于社会、家庭的礼教观念。孙富是个卑鄙奸诈的盐商,他对杜十娘的美貌垂涎三尺,他破坏了杜十娘的美好生活。

2、梳理故事的结构提纲。

  (1)杜十娘和李甲情投意合。

  (2)杜十娘和李甲私订终身,杜十娘考验李甲。

  (3)杜十娘用计赎身。

  (4)孙富离间杜、李二人。

  (5)李甲见钱眼开,把杜十娘当作商品卖掉。

  (6)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并投江自尽。

3、女主人公杜十娘的形象。

  杜十娘在小说中是一个光彩夺目的悲剧形象。她聪明、美丽、热情,又刚强、坚定、勇敢。具体体现在:为了实现自己从良的心愿,她攒聚了价值万金的珠宝,可见她是个聪明、有心计的人;她爱李甲,不惜跟鸨母正面发生冲突,可见她很勇敢;李甲“囊箧空虚”时,她不仅没有“打发李甲出院”,还非常热情地对待他,这又可看出她的热情。她对爱情是执著的,当她“连日不见公子进院”时,就十分着急地派人到街上寻找,当李甲垂头丧气时,她总是用纯真的爱情来鼓舞李甲。

  杜十娘的性格特点在故事的前半部分只是展示了美丽、善良、热情、聪明,以及对爱情的坚贞等方面,并没有全面展示其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她的性格的另一面才逐渐显露出来。当杜十娘听到李甲和孙富准备买卖她时,像晴天霹雳一样。但随即她便猛然省悟到自己选错了人,她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自己仍然是个商品,随意被人买卖。她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前途,不能摆脱被侮辱的地位。她痛苦失望的同时又刚强而冷静地对待自己即将到来的命运。她故意装扮得整整齐齐,催促公子快去兑过银子。然后当着孙富、李甲及两船之人打开描金文具,先后将其中的各种珍宝珠玉投入江中,痛骂孙富“破人姻缘,断人恩爱”,又指斥李甲“相信不深,惑于浮议”,愤慨自己“中道见弃”,更感叹自己的理想、幸福化为泡影,最后她投江自尽,以死来表达对压迫她的恶势力的反抗,以死来控诉那个黑暗的封建阶级社会。她这种不屈的行为,使我们进一步看出了她性格的刚强和坚定,完整地了解了她性格特点的全部。

4、如何理解李甲这个人物形象?本文是如何通过对比手法来展示其性格特征的?

  李甲是个庸懦自私、背信弃义的纨袴子弟。这一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在与杜十娘的对比中展示出来的。在赎身出院的问题上,杜十娘显示了她的勇敢和智慧,而李甲却一点办法都没有,庸懦无能、动摇不定。让他去借钱,可一连六天分文没借到,他的无能的弱点充分显示出来了。杜十娘对爱情执著、坚定,他却瞻前顾后、犹豫不定,以至于最后为了钱财不惜出卖感情,他的行为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和生活特殊性的原因,但他的自私、懦弱、背信弃义却是显而易见的。

5、作者是如何塑造孙富这一形象的?

  盐商孙富是个卑鄙和奸诈的小人。他垂涎于杜十娘的美貌,是个淫恶之人;他用计来结识李甲,是个卑鄙、狡黠之人;他玩弄伎俩,拆散李甲和杜十娘的姻缘,是个不道德之人。他在满口“仁义道德”的幌子下,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作者对这一形象持憎恨和厌恶的态度,他是故事中几个反面形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6、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杜十娘的悲剧故事,写出了杜十娘作为下层妇女对美好生活的正当要求。作者在杜十娘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中塑造了一个美的灵魂,同时以一种深沉的义愤表现了这个美好的人生追求怎样在那个社会毁灭。全文寄予了作者对追求幸福却被迫牺牲性命的妇女的同情,对背信弃义的纨袴子弟和破坏他人幸福的阴险小人的憎恨,也是对造成故事悲剧结局的那个社会的无情揭露,对残害妇女的阶级的无情鞭挞。

  作品通过对杜十娘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朽性,也显示了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应注意作者塑造杜十娘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应透过现象看到其实质。

7、如何理解人物的语言特点?

  本文的语言具有口语化、朴实自然的特点。特别是主人公杜十娘,通过朴实的语言反映了她聪明、刚强等性格特点。如投江之前对李甲的一番话“……谁知郎君相信不深,惑于浮议,中道见弃,负妾一片真心。今日当众目之前,开箱出视,使郎君知区区千金,未为难事,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平中见奇,不仅揭穿了李甲的背信弃义,也显示了她的性格特点以及对生活的绝望。

三、难点知识解析

《失街亭》

1、《失街亭》是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的?

  本文是通过诸葛亮的“三哭”和马谡的“三笑”的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的,又是通过“三哭”和“三笑”来体现文章生动的情节和极富个性的语言的。

  作者通过马谡的“三笑”突出地表现了他的性格特点。他一笑孔明“多心”,“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在他看来,诸葛亮严密的布置是多虑的,诸葛亮也是庸人自扰。既然在他眼里丞相都是可笑的,对副将王平更是不屑一顾了。所以他二笑王平无能。当王平给他指出屯兵当道的合理性及屯兵山寨的弊端时,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破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他对王平的态度轻蔑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他三笑司马懿胆小。当司马懿亲自日夜巡哨街亭,马谡在山上见了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言下之意是,如若来围山,定叫他“片甲不回”。他的口出狂言,他的自鸣得意,他的盲目自大通过他的“三笑”暴露殆尽,也只有这样一位狂妄自大之人才会有如此的语言和神态。

  故事“斩马谡”中诸葛亮有三次不同的哭。第一次马谡悔罪后,诸葛亮“挥泪”道:“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反映了诸葛亮当时复杂的心情。第二次是蒋琬为马谡求情后他“流涕”说“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他的欲罢不能的心态显露无遗。第三次是当武士献上马谡首级后他“大哭不已”。结合课文内容我们知道这是他悔恨、内疚、痛惜、哀思之情的总爆发。通过诸葛亮的“三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深明大义、纪律严明、敢于自责的人物形象。

  诸葛亮的“三哭”和马谡的“三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体现了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由此可看出作者构思的独特,语言运用的精练。

2、在本课中,诸葛亮有三嘱、三哭,司马懿有三探,马谡有三笑,街亭鏖战有三折三起,试体会《失街亭》中“三”的妙用。

  不管是人物形象的刻绘,还是故事情节的安排,《失街亭》都匠心独运地安置了许多个“三”,或言语,或表情,或行为,或波折。敏锐地抓住这些“三”,可以高层建瓴,纲举目张,迅速而全面地把握全旨,了解人物,加深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3、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相比,杜十娘有什么不同?

  她们虽然有着同样的风尘生涯,有着一样美丽的容貌,但是在男尊女卑的罗网中,琵琶女无力,也没有勇气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只好委身嫁作商人妇。然而同样身份低微,又心比天高的风尘女子杜十娘却能凭着执著的真情去寻找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爱情。她坚强、刚烈、爱憎分明。当她知道多年的诚心,多日的恩爱敌不过区区千金时,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抱着百宝箱决然投江。她这种行为所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足以光照日月,是一个真正视金钱为粪土的刚烈壮举。她的壮举是向那个吃人的封建社会的反抗,虽然她的反抗如同飞蛾打灯。

4、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一个未出场的人物——李甲的父亲在小说中的作用?

  这个人物很重要,他反映了小说悲剧结局的社会根源,即封建礼教和传统世俗逼死了杜十娘。李甲怕、杜十娘担心、孙富利用他挑拨离间,这些都说明小说的主题是把矛头指出封建礼教及世俗社会金钱和门第观念的。与此道理相同的还有李甲的亲戚朋友们。其实李甲、孙富不也分别是一个社会群体的代表吗?像杜十娘这种风尘女子,在这种重重的包围之中,又如何能生存下去呢?她的悲剧的发生,是一种必然,这其实就是一个社会悲剧。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