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诗经三首》

一、一周内容概述

  翻开中国文学史,我们习惯“风”、“骚”并称,“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本称《诗》或《诗三百》,后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故称《诗经》,《诗经》反映了公元前 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本周我们学习《诗经》三首:《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主要用诵读法和鉴赏法,读读,议议,背背。通过这三首诗的学习,我们要体察中国西周和春秋时代劳动人民婚姻恋爱、劳动战斗的生活现实,感受卫国战士英雄主义精神、青年男女对爱的向往和弃妇对负心汉的痛心。

  《卫风·氓》表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生活经历和怨恨感情,鲜明地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

  《秦风·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表现了士兵们团结友爱、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邶风·静女》描写青年男子与心爱的姑娘的一次约会。

二、重点知识讲解

(一)诵读指导

  《诗经》以四言为主,许多诗歌都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适合朗诵,我们必须反复朗读、背诵,在诵读中理解、鉴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例如:

  读一篇,要读出篇内节奏、情调。

  诵读《卫风·氓》这首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卫风·氓》朗读

 

  诵读《秦风·无衣》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

  本诗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在重章叠句中将诗意层层推进。士兵们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表现出为保家卫国而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精神,慷慨雄壮,真实感人,应通过诵读加以体味。

《秦风·无衣》朗读


(二)卫风·氓

1、文章解读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兵。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怨,秋以为期。

  段解:这一段写女主人公与氓恋爱并约定秋天结婚。本段通过“抱布贸丝”和“将子无怨”来刻画氓这个人物形象:忠厚老实,希望早点娶回新娘。

  解读:这几句主要是写女主人公与氓约定结婚的日期。这一章还对“氓”这个人物形象作了一些刻画。“氓之蚩蚩”写“氓”这个人老实忠厚,这可能是女主人公喜欢并爱上他的原因,要知道,在那样的时代,男子是否忠实可靠,是女子在婚姻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但接下来这个老实忠厚的男子却很不顺利,可能是没有合适的媒人,商量来商量去,还是没有定下结婚的日期。直到男子要离开,女子送他过了淇水,直到顿丘,才商定秋天为结婚的日期。这里写男子的生气,说明“氓”并不只是老实忠厚,他仍然有自己的个性,也说明了他想早点娶回女子的愿望。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段解:这一段写女主人公对氓的思念,以及他们正式结婚。

  解读:这一章描写了女主人公对氓的痴情。她登上那倒塌的墙垣,遥望等待氓的到来,氓没来的时候,她两眼泪汪汪;氓来之时,她是又说又笑。从这些描写中,一个热烈、多情、大胆追求美好爱情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同时,这一段也为下文埋下了伏线,此处女主人公的痴情使得她最终被抛弃的命运更显得悲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段解:这一段写女子由婚后生活的体验总结出的生活经验。

  解读:这一章的前四句是起兴,以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与后六句劝说形成对照。她追悔过去自己的幼稚和轻信“士”言,陷入情网,并以沉痛的语调劝诫姑娘们不要轻信男子的花言巧语,轻易沉湎于爱情。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段解:这两章是女子控诉男子背情负德,并诉说自己悲苦无告的处境。

  解读:这两章是女主人公的含泪倾诉: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这样。你的心愿已经满足了,就逐渐对我粗暴起来。我的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我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以女主人公自述的语言,表现了她勤劳、忍辱负重、刚强的性格特点,同时,用桑叶的嫩绿变为枯黄比喻恋爱生活的幸福到结婚以后生活的痛苦,是一种兴的手法,但兴中有比,更富有艺术魅力。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段解:表示女子决心与负心郎彻底决绝。

  解读: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相伴到老只会使我怨恨。女主人公对变心后的男子已不抱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而且对这场婚姻有非常清醒的认识。虽然她回顾了青少年时两人曾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但还是毅然地与负心汉决绝,最后三句在极其平静的语气中蕴含了极其悲愤的感情。

2、全诗结构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节) 第一、二章  第三、四、五章   第六章

(诗句)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哉

     载言载笑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3、回忆和对比

  《氓》是一首叙事诗,有故事情节,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示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4、字句解析

氓(méng):民,这里指弃妇的丈夫。

蚩蚩(chī chī):忠厚的样子。

匪:非,不是。

即:就。

涉淇():渡过淇水。

愆(qiān):拖延。

将(qiāng)子无怒:请你不要生气。

乘:登。

垝(guǐ):毁坏,倒塌。一说通“危”。

垣(yuán):墙。

涕:眼泪。

涟涟:泪流不断的样子。

尔:你。

卜:用火烧龟板,看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

筮(shì):用蓍(shī)草的茎占卦。

体:卜筮的卦象。

咎:灾祸。

贿:财物。

沃若:润泽的样了。

于()嗟:叹息,于通“吁”。

士:男子的通称。

耽:沉溺。

说(tuō):脱身,一说通“脱”。

陨(yǔn):落。

徂():往。

汤汤(shāng shāng):水势很大的样子。

渐(jiān):溅湿,浸湿。

帷裳(cháng):车两旁的围布。

爽:差错。

贰:不专一,有二心。

罔(wǎng):无。

极:标准。

靡():无,没有。

言:助词。

逆:顺心,满足。

暴:虐待。

咥():讥笑的样子。

隰():低湿的地方。

泮(pàn):通“畔”,边岸。

晏晏:欢乐的样子。

(三)秦风·无衣

1、文章解读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段解:这一章写战争开始之时,战士们统一思想。

  解读:这一章写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无衣”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因为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段解:这两章写战士们统一行动,一起上战场。

  解读:这首战歌,每章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的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们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

2、结构与主题

  《秦风·无衣》在篇章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手法。全诗共分三章,第二、三章与第一章相比,只更换了几个韵脚字,这种回旋反复的形式加重了抒情色彩,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节奏感和感染力。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

3、字词解析

岂曰无衣:怎能说没有衣服。衣,上衣。

子:你。

袍:长衣。闻一多说:“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即当时士兵穿的战袍白天当衣服,夜晚当被子,相当于现在的披风或斗篷。同袍,表示友爱。

王:指秦王,一说指周天了。

于:助词。

兴师:出兵。

修:修理,整顿。

戈矛:古代的长柄武器。

与子同仇:我同你一样仇恨敌人。

泽:通“)”,内衣。

戟():长柄的武器。将戈、矛合为一体的一种武器。

偕(xié):共同,一起。

作:起。

裳:古时男女的下衣,即裙。

甲: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衣服。

兵:兵器。

行:行走,前往。偕行,指一同奔赴战场。

(四)邶风·静女

1、主要内容

  《静女》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一次恋人的约会。全诗三章。一章重在写场景,两章重在写心理。

  第一章,写姑娘约“我”在城墙角落相见,却一直不出现。急得“我”抓耳挠腮,不断徘徊。

  第二章,写男青年在等待中想起姑娘那么漂亮,送给自己的“彤管”那么好看,令自己陶醉。

  第三章,写男青年又想起姑娘送给他的“荑”,既好看又奇异,自己特别喜爱,因为其中蕴含姑娘相赠的情意——“美人之贻”。

  第一章写青年之急,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青年热烈而纯朴的恋情,男青年的形象活灵活现,他的恋情也真实感人。此外,诗歌采用重章复唱,巧妙选用细节,风格朴实,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2、字词解析

静女:娴静温婉的少女。

姝(shū):美丽。

俟():等待。

城隅:城之角楼。

爱:通“薆(ài)”,隐蔽。

见(xiàn):出现。

搔首:挠头。

踟蹰(chí chú):犹豫徘徊。

娈(luán):美好。

贻():赠送。

彤(tóng)管:红色的管,或为红色萧笛一类管乐器。

有炜(wěi):形容红润美丽。“有”为形容词词头,不是“有无”的“有”。

说(yuè):通“悦”。

怿():喜爱。

女():指彤管。

牧:郊外田野。

归(kuì):通“馈”,赠的意思。

荑():茅草芽。古代有赠茅草表示爱恋、婚姻的民俗。

洵(xún):诚然,实在。

女():指“荑”。

美人:指静女。

3、爱情题材

  有人说“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题材”,这话不假。历代文学作品中描写爱情、歌颂爱情的篇章比比皆是,有些作品也因其内容高雅、艺术性强而成为文化艺术的瑰宝。

  《诗经》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有不少的诗清新可爱、具有优美的情思,能打动读者的心弦;劳动人民的经济地位和劳动生活,决定了这些恋歌健康、乐观的基调。从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劳动人民纯洁的心灵和开朗的胸怀。这些民歌所表现的无论是青年男女群游嬉戏的欢乐,还是爱情生活的曲折;无论是热恋中内心的喜悦,还是失恋后内心的痛苦,都显得那么直率大胆,绝不忸怩作态。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诗经》的“六义”

  前人有“六诗”“六义”“四始”的说法。《周礼·春官·大(太)师》中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在《毛诗序》里,把“六诗”叫做“六义”。对这两个名词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其中,以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的解释较有代表性。他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他认为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这看法被长期沿用下来。至于《毛诗序》中又把风、小雅、大雅和颂说成是王道兴衰之所由始的“四始”,则是出于封建礼教的观点对《诗经》所作的曲解。

  《诗经》中的“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风”又分为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 15国风,共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上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诗经》各部分的产生时间,一般认为“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于西周前期,“小雅”的大部分和“大雅”的一部分产生于西周后期和周室东迁之初,“国风”中除有一些西周时期的作品外,多数篇章以及“鲁颂”“商颂”的全部都产生于春秋时期。就具体篇章说,产生年代最早的是《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它们是周民族的早期史诗,其原始形态在武王伐纣之前可能就已存在。产生年代最晚的是《陈风·株林》,内容是讽刺陈灵公的,当作于鲁宣公十年(前599)之前。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一般多见于《颂》和《大雅》;但像《七月》《氓》《溱洧》等优秀民歌作品,也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鄘风·相鼠》《魏风·硕鼠》用令人憎恶的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不讲礼仪、贪婪可恶;《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变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如《周南·桃夭》是一首嫁女诗,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又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起兴,使人从燕子飞时的差池不齐联想到送别时的依恋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诗经》善于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这种情况在《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篇中尤为突出。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对应地只换几个字,如《周南·苤莒》;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如《周南·汉广》;有的隔章重叠,重首重尾,如《周南·关雎》。重叠便于记忆和咏唱,是民歌的特色之一,回旋反复,可以更充分地抒发情怀。《诗经》中还运用了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段,如“风雨凄凄,鸡鸣胶胶”,其中的“凄凄”“喈喈”“萧萧”“胶胶”都是叠字;双声如“参差”“踟蹰”等;叠韵如“窈窕”“崔嵬”等。这些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不仅增加了诗的音乐美,而且表达出细微曲折的思想感情,描摹出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