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讨文章主旨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了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文章随事曲折,绘影绘声,自然动人。
《五人墓碑记》是一篇碑记体散文。明末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许多正直人士被杀害,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黑暗局面,人民愤恨,曾多次示威抗议。本文记叙的就是天启元年(1626年)三月苏州市民反阉党的暴动中死难的五烈士。文中记叙五位义士“激于义而死”的原因和经过,抒发了对五人的崇敬之情,批判了甘心附逆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并由此发挥开去,阐述了生死价值问题。
(二)、把握主要内容
《项脊轩志》
第一部分:围绕项脊轩的兴废,写年轻时代自己在这里的生活,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
第一层:(第一段)叙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的感情。
第二层:(二、三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第三层:(第四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
第二部分:补记
第一层:(第五段)补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的欢乐和丧妻后悲痛的感情。
第二层:(第六段)写批杷树葱茏、俊美、婆娑、挺拔的风姿,融入了作者真挚深厚的感情。
《五人墓碑记》
第一段:交代五人墓碑的由来。
第二段:把五人之死与“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而湮没不足道者”对比起来,暗示五人之死不同寻常。
第三、四段: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
第五段: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意义。
第六段:以“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五义士相比,反衬五人之死的意义重于泰山。
第七段: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
(三)知识积累
1、《项脊轩志》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先大母(先,去世的,今常指“在前边”,与“后”相对)
而母立于兹(而,你,今常做连词)
过余(余,我。今常指多余的,剩下的)
来归(归,女子出嫁。今常指回来)
凡再变矣(再,两次或第二次。今常作“又”讲)
(3)词类活用
雨泽下注(向下,方位名词作状语)
使不上漏(从上面,方位名词作状语)
前辟四窗(从前面,方位名词作状语)
垣墙周庭(砌,名词用如动词)
乳二世(喂奶,名词用如动词)
执此以朝(上朝,名词用如动词)
(4)文言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语未毕,余泣(省略句)
2、《五人墓碑记》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慷慨得志之徒(古义:胸怀大志今义:①情绪激昂 ②不吝啬)
是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义:私党今义:属于个人的或个人之间的)
吴之民方痛心焉 (古义:痛恨今义:极端伤心)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之(古义:神情今义:意志或气概)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古义:脸色今义:色彩)
(3)通假字
敛赀财以送其行(赀,通“资”,钱财)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曷,通“何”,什么)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4)文言句式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判断句)
断头置城上(省略句)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省略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