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外国诗三首》


 

一、一周知识概述

本周我们学习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朗读

《我愿意是急流》朗读

二、重点知识概述

(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这首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中诗人描绘的是他想像中的尘世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幅图景即便是尘世生活,也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田园牧歌式的尘世生活:实在却不乏闲散,清苦却不乏浪漫。如果抒情主人公真的可以在这幅图景的感召下走出封闭,摆脱孤独,那么的确可以算作“一个幸福的人”了。但是这一切憧憬却被“从明天起”限制住了,“从明天起”才会如此,那么今天呢?今天注定孤独、暗淡,注定无法融入尘世的幸福生活。所以这首诗初次读来常常给人清新欢快的感觉,但是仔细品味,却会发现有种苦涩的泉水随诗句流过心底。

  从第二章开始,抒情主人公由个人的憧憬走出,迈入了更为广阔的群体领域。他发誓要把那未知的尘世的幸福传达给“每一个亲人”,“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他渴望别人分享他的幸福,在他传递幸福的同时,传递的是对世界的问候,对亲人的祝福。可见,单调、封闭与孤独并不是他理想的生存状态,他真诚地希望与世界有精神的沟通。所以,他愿意用饱蘸爱意的笔“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这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戴自然。在诗人的观念中,抒情诗人分两类:一类诗人只“热爱生命中的自我”,另一类诗人,“虽然只爱风景,热爱景色,热爱冬天的朝霞和晚霞,但他所热爱的是景色中的灵魂,是风景中的大生命的呼吸”。而作者的理想自然是后者。

  最后,抒情主人公把三个最世俗化也是最真挚的祝愿留给了陌生的世人:“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却以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终把自己隔绝到了尘世生活之外。我们现在已经说不清这份遗世独立是逃避意识在作怪,还是不甘堕落、追求崇高的结果。诗人的孤独并不是由于他先于大众觉醒而导致的游离群体的孤独,而是他有意把自己关在生存的困境和文化的困境中与世隔绝而导致的个人的孤独,他的孤独感不是来自社会,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旷古的悲剧情结的体现。

  这首诗的审美意象也很值得品味一番。这首诗的意象并不多,体现了海子诗的特有风格:意象单纯而明净。有人总结海子诗的特点说,一是意象空旷,让人联想到更多的内容;二是以实显虚,以近显远;三是语言纯粹、本真。其中第一、二条用于分析这首诗的意象很适合。惟其单纯明净,才有“空旷”、“虚实”、“远近”的韵味。请看,大海、房子,喂马、劈柴,三两笔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面朝大海”本来是面对空旷、虚无,但海子独具慧眼,竟然看出了“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是实景,“春暖花开”是虚景。仅有“面朝大海”就流于枯燥、凋疏,有了“春暖花开”就显得灵动、温暖明丽。“面朝大海”稀松平常,“春暖花开”却是神来之笔。“春暖花开”是诗人的“心画”,是梦想的温柔之乡,寄托着诗人无限渺远的情思遐想。海子善于将诗中的意象美化。这种美,既不是那种“博喻酿采,炜烨枝派”的夸饰之美,也不是那种“大圭不琢”的拙朴之美,而是极其洗练的纯净之美,单纯明净几近于洗练。唐代司空图论及“洗练”时说:“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治,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反真。载瞻星氯,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杨廷芝解说道:“金银出于矿铅,未洗炼者不足重也。”孙联奎解说道:“不洗不净,不炼不纯。”洗练之美多出于老练、老到之手,多见于老作家、老诗人之作,少年才子则多有夸饰词情。海子年仅二十多岁,却能够创造出如此洗练、纯净的意象,可谓出手不凡,令人称奇。

(二)《致大海》

波涛汹涌的大海

  这首诗是诗人的一篇浪漫主义代表作。作品歌颂大海的奔放和崇高,把大海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抒发了诗人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和极度的内心苦闷,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全诗共15节,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二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大海最后一次在诗人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在诗人看来,大海是在以它的自由奔放展示它动人的美,以它的忧郁悲哀召唤着临别的朋友。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紧紧相连。第二部分为第三节至第十三节,写大海引发的诗人的回忆和联想,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第三节至第七节写诗人向大海吐露自己曾经要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隐秘的愿望和愿望难于实现的愁苦情怀,表达了诗人对失去自由的懊丧之情。第八节至第十三节写诗人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念,尤其是表达了对拜伦的极端钦佩,他与作者精神相通,也与大海的精神相通。言语之间,诗人流露了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感伤。最后两节,诗人再次与大海告别,说明自己绝不会忘记大海的誓言,决心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为自由奋斗不息。

(三)《篱笆那边》

篱笆

  面对篱笆那边鲜润的草莓,“我”爬过去又有何妨?只因为草莓真甜,“我”为什么不能听凭心的召唤?让上帝骂去吧,或许他只是年纪大了,爬不动,如果他是孩子,他也会像“我”一样。一个简单的生活情节却被赋予了丰富的哲理。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形的篱笆和无形的篱笆,它代表着传统观念、社会规则、文化习俗。它无处不在,把每个人围在一个公认合理的精神空间里。而篱笆那边的草莓却用它最自然的方式呼唤着每个人的天性,那草莓可能是一个神秘的诱惑,可能是某种甜蜜的冲动,也可能是个离经叛道的狂想。你会因为篱笆的阻挡而放弃草莓的甜美吗?你会因为害怕被上帝责骂而无视心灵的召唤吗?在狄金森看来,顺应天性就是最基本的行为规则,上帝已经垂垂老矣,否则他不会如此冷漠、教条,听凭心灵的呼唤、与真我同行才是这个世界颠扑不破的真理。

  狄金森用最凝练含蓄的语言、简洁丰满的意象,在短短九行诗中陈述了她人生的感叹。

(四)《我愿意是急流》

  诗人选择了五组富于深意又相对立的意象来表现主题,诠释自己和所爱的人之间的那种依靠与被依靠、抚慰与被抚慰的如胶似漆的关系。“我”是“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为了“我的爱人”能够“快乐”“鲜艳”,“我”愿意走过崎岖的山路,勇敢地与狂风作战,愿意从容地面对静默的毁灭和风雨的打击,愿意在广漠的天空中孤寂地独举;与“我”的痛苦、孤独、苍凉相对的是“我”的爱人,她如小鱼,为溪水增添生命的情趣,如小鸟,为荒林带来幸福的歌唱,是常春藤,装点荒凉的废墟,是炉火,温暖阴冷的草屋,是珊瑚般的夕阳,照亮羸弱的灵魂。“我”渴望爱人的温情能抚慰自己孤独苦难的心灵。诗人运用“博喻”的手法,以一个强大的意象群为我们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爱情。

  诗人以“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等意象自况,勾勒了一个坚忍、豪迈而充满苍凉感的“我”的形象。又以“小鱼”“小鸟”“常春腾”“炉火”“夕阳”为喻,展现了女性娇媚温馨的气质。这些意象两两对应,生动贴切地构成了共同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为了真爱敢于承受孤独、敢于与任何敌人抗争的意志,同时也倾诉了对爱人无私的抚慰、支持的渴望。两列意象交替出现,加强了诗歌的主旋律,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生死相依的忠贞爱情的向往之情。

三、难点知识剖析

1、《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中两次提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表达的感情不同。

  这两次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情味有所不同。第一次说出这个愿望,是与第一章的情调顺向发展的,与“喂马,劈柴”等的情调一致。第二次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情调与第二、三节的情调不同,是逆向发展的,由“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出人意料地一转,“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示出诗人陷入矛盾的境地,刚刚肯定了世俗的生活,刚刚向世人袒露心迹,又很快隐藏自己,面朝大海,背对众人。诗人既肯定了世俗生活的价值,同时又不甘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开放,终而收合封闭,便是这首诗情感发展的脉胳。

2、如何看待诗人在《致大海》诗中对拿破仑和拜伦的缅怀?

  诗人对于拜伦的缅怀大家都能理解。诗人受拜伦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拜伦歌颂自由、民主和民族解放的诗篇,极大在激励着诗人。1823年,拜伦乘坐自己出资装备的战舰到希腊,参加反对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战争,受到希腊人民的欢迎,次年4月病死于希腊,令全欧进步人士震痛。从这点上看,作者是崇拜拜伦的。对于拿破仑,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拿破仑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曾参加革命军,击溃保皇复辟势力,后来又多次粉碎反法同盟,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反动势力。一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诗人从这个意义上歌颂拿破仑,是出于反封建的需要,无可非议。但后来拿破仑连年发动侵略战争,给人民造成了灾难,同时也决定了自己必然失败的命运。不可一世的暴君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只能回忆那逝去的“光荣”,他“在那儿消亡”了,长眠在苦难之中,诗人对他无不惋惜,但更多的是对他的谴责。

3、《致大海》一诗中的第一、二节和第十四、十五节都是诗人向大海的告别,它们的措辞和表达的感情不尽相同。请分析。

  两处都写到大海的形象。在第一、二节中,大海有“蓝色的波浪”。“娇美的容光”,侧重表现其美丽的外表;在第十四、十五节中,大海是“庄严的容光”,侧重表现大海的气质与精神。

  两处都写到大海的声响。第一、二节是“忧郁的怨诉”,“悲哀的声响”,诗人因为不能像大海一样自由奔放地展示苦恼与悲伤,所以觉得大海的声音也忧郁而悲哀。第十四、十五节中是“轰响”,“絮语的波浪”,这表明诗人尽管为前途渺茫而感到忧郁,但他已从大海身上汲取了力量,因而变得坚强,有了追求自由的决心。

  两处对大海的告别,措辞也不同。首节中“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带有对自己得不到自由的感伤之情,第十四节中“哦,再见吧,大海”措辞平和,表明诗人已从自身的不自由中解脱出来,心胸变得开阔宽广。

  诗的开头和结尾,在形式上形成了照应,在内容上则有了深化,主题表达更为鲜明。

4、《篱笆那边》中“草莓”的象征意义可以泛化为人们所喜欢的事物、所追求的目标和所企盼的美好心愿。

  小孩与上帝的共同愿意、共同顾忌是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诗中的“我”很想爬过篱笆,而且“我可以爬过”,可是“我”又不能爬过,因为“我”担心“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这说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时有所顾忌,担心会遭到“责备”,而这“责备”来自于“上帝”。但“上帝”又何尝不是受禁锢者呢?“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去”。因而上帝只要愿意拾起童真,他也会按自己的本性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的东西,一如我想摘到草莓一样。

5、《我愿意是急流》中“我”和“我的爱人”如何理解。

  每一首诗都有多样的解读,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加以感悟。这首诗既可以看做一首爱情诗,像一般的理解那样 ,认为它抒发对爱人的深挚恋情,歌颂高尚而纯洁的爱情。同时也可以把它作为一首政治抒情诗,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它歌颂的是为民族解放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诗中的“我”可以惟一化,也可以扩大化。只要你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领悟,将它赋予其他的意义也可以,如比喻为家人、为朋友等等。

  这五节都意在讴歌爱情,但它们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节的比喻有着独特的新意:“小河”要穿过崎岖的山路,表明爱情之路艰难曲折;“荒林”要同狂风恶战,表明前途不一定平坦;“废墟”已经被毁灭,表明为爱情而付出;“草屋”的孤寂表明为爱而孤寂;“云朵”和“破旗”的“飘来荡去”表明为爱而流浪。这一切都体现出了主人公刚毅不屈的性格和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诗人对爱人的比喻,也值得回味。浪花中的“小鱼”活泼可爱,枝头鸣唱的“小鸟”欢乐天真,“常春滕”永不枯败,炉中的“火焰”灵动鲜活,珊瑚似的“夕阳”美丽迷人。这几组比喻有机在结合在一起,完整地勾画出男女主人公的丰满形象,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这样,诗人通过一系列鲜活意象的排列递进,营造了一个情感流动的回旋天地,使诗情变化呈现出多层次、多侧面,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