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三大产业

一、一周内容概述

1、三大产业的划分

  (1)划分依据:按照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行业的性质,可以将国民经济各部门划分为三大产业。

  (2)三大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其中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行业。

  第三产业: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服务部门包括:

  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共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

  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通过上述资料,可以使大家对三大产业,尤其是对第三产业包含的部门与行业有一感性认识,以便更好地判断各行各业各属于什么产业。

2、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的基本含义

  农业是指人们利用生物的生长机能,采取人工培养和养殖的办法,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按农业生产经营范围区分,有狭义农业和广义农业。在我国狭义农业泛指种植业,它包括种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广义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见重难点解析)

4、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见重难点解析)

5、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1)第三产业的含义

  第三产业是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各行业的总称。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2)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见重难点解析)

二、重难点解析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含义。

  ①要从农业同人类社会的关系、同其他产业的关系分析中,明确农业的基础地位。它的基础地位有两个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是其他产业的基础。

  ②要明确农业由于其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在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基础地位。

  ③农业和粮食是分不开的。粮食是国计民生不可替代的物资,是人们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则是基础的基础。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农业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农业为我国12亿多人口提供食物和其他消费品。尤其是中国农业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解决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

  (3)我国经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也证实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呈现着这样的一个规律性现象: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快,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就快;反之,农业生产出现倒退,就会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损害。

  (4)我国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制约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都比较低。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加之我国农业生产又面临着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生产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

  (5)我国必须走农科教结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①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际上是将农业生产从原来追求产品数量为主转变到高产、优质并重和提高效益上来。粗放型经营是造成我国农业落后的重要根源。

  ②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抓好科技与教育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关键所在。我国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只占35%左右,与发达国家的60%还有相当差距,同时,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也相对较低。这些都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因此,必须农科教结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③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还需要稳定和完善党的有关政策,增加农业投入以及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业投入,这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物质基础;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这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将我国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证。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主要是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而言的。工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没有工业的存在与发展,没有工业为其他部门提供的机器设备,就不会有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工业的现代化程度及其发展规模,最终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面貌。

  (2)只有现代化机器大工业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①现代化机器大工业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起点和推动力。资本主义工业现代化的历史表明,工业现代化问题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这个历史阶段时才产生的。这就从历史角度说明,只有现代化机器大工业,才能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手段来装备工业,才能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

  ②工业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装备,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劳动工具上,而劳动工具主要是由工业部门制造的。工业特别是机械工业不断地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保证各部门的生产在先进技术基础上不断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

  ③工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是国家积累的主要源泉;也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1)在我国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

  第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第三产业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科技信息、金融信贷等服务,从而推进我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第二,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稳定。第三,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

  (2)加快发展服务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环节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水平,取决于包括信息运输、计算机服务软件行业在内的信息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现代服务业不发达,导致工业企业缺少质高价廉的技术培训、研究开发、信息技术咨询,已成为制约工业经济效益提高和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的重要因素,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工业竞争力的提高和市场的扩大。

- 返回 -